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剛柔濟

    電視劇中一些皇帝經常說道“祖宗之法不可變”,很多人認為是儒家思想或者是其他的目中思想。

    “祖宗之法不可變”可以理解為古代中國的官僚體制中的“政治正確”向民間生活的一種滲透。

    一個王朝初建之時,開國君主因為經歷了大變亂,非常清楚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存在的微妙平衡。所以制定了一系列法度用於互相牽制,但是經過幾代變遷,體制內部各種勢力的平衡逐漸變化,這時候原本制定的“祖宗之法”已經被啃噬的千瘡百孔,在原有體制模式岌岌可危的的局面下,會有人站出來希望回到祖宗法制的源頭,才可能堅守“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理念。

    新鮮的外來文化和知識是否能有利於原有體制的維繫,這是個問題。而且這些新元素被體制內的哪一派掌握,又能搞出多大動靜,又是一個未知數。這些都需要時間和幾代人的摸索試探才知道。

    在未知的情況下,“祖宗之法不可變”或許是一種次優解。

    儒家與官僚體制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關係,儒家希望不受官僚體制的約束,但是卻不敢徹底否定官僚體制。而且儒家也講敬天敬祖,所以“祖宗之法不可變”還是會引起儒家的某種共鳴的。

  • 2 # 三教一家共華夏

    我只知道,中庸裡面,有這樣的描述:能繼承祖先的功業、德業,能繼承祖先的仁德、智慧,終身不改祖先仁德、智慧治理天下的訓導、規勸,自己也終身奉行這樣的仁德、智慧,才是最大的孝道!所以,請注意,是奉行祖先的德行與智慧!如果祖先沒有仁德、智慧,那就另當別論了!

  • 3 # 格心

    肯定的,不是!祖宗之法,帶有很重的政治趨向,而儒家的孝,其實是為已的一種配套學問,也是一個敬,修自己敬父母,最後最後修於天下,這是不可變的。

    道和德是才是不可變,其他從沒有說不可變。不然【易經】不會列為五經了!

    為了保證人心的穩定和家天下政權的延續,才出現的祖宗之法不可變得說法,並非出自儒家思想。

  • 4 # danyboy

    又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問題。

    先上個結論:“祖宗之法”往往是和儒家思想矛盾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儒家的“三年不改於父之道”等“孝”的論述,並不等同於“祖宗之法不可變”

    世人有一種非常典型的誤解,就是認為儒家思想是極為保守的,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影視劇或是當代人杜撰的小說,把類似於“祖宗之法不可變”這樣的思想,看做是對儒家的遵循,看做是對“孝”的踐行。

    特別是孔子的確說過一句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很多人據此認為,你看,難道儒家不就是要求一代代的遵循上一輩的教誨嗎?

    但是,恰恰是《論語》的這句話,明確無誤的揭示,對“父之道”的遵循是有條件的。為什麼是三年?而不是兩年?五年?因為儒家認為,一個人在襁褓的時候,父母要抱著三年,所以父母去世後要服孝三年,服孝期間,你還能有什麼時間來更改“父之道”嗎?

    所以,儒家對待前輩的傳統的要求,重點在於追思、懷念祖先,至於祖先留下的傳統,並沒有死板的要求“不可變”。

    說白了,歷史上一些打著“祖宗之法”旗號的人,多數是宗族勢力中的既得利益者。用祖宗之法來阻撓變革。

    二、儒家講究不講究變革?

    太講究了,特別是與社會與政治最為貼近的“今文經學”。

    事實上,古代歷史上幾次重大的改革,都是以儒家的名義開展的。王安石的變法如此,清末的戊戌變法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戊戌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因為“維新”就是改革的意思,連日本也是用“明治維新”來命名近代化的改革。

    那麼問題來了,“維新”這個詞從哪裡來的?

    《詩經·大雅·文王》裡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意思就是說,周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具有傳統的大邦,但“維新”卻是周的內在使命或者說天命。

    而且,大家最熟悉的《大學》裡也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如此通俗,就不必解釋了。

    而今文經學所主張的“權變”,不僅更加強調“變”的重要性,而且把“變”作為實踐儒學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說白了,儒家不僅不主張祖宗之法不可變,而且,在歷史上,那些極力維護所謂祖宗之法的,往往都是阻礙變革的人,反而常常成為儒家改革派的敵人。

    總之,任何一本儒家經典都沒有記載“祖宗之法不可變”之類的話,倒是如何維新\如何權變的話,記載了很多。

    三、儒家對傳統是如何繼承的?

    儒家對待傳統,既有維護、延續的一面,也有改革、創新的一面。我們只舉一個例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今文經學所講的“通三統”。

    何謂通三統?

    就是一個王朝建立後,要注重三種傳統:本朝的統,上一個朝代的統,上上一個朝代的統。注重的方法就是,把上一個和上上一個朝代王族的後代找到,封最高的爵位,給一塊采邑。用這種方式來顯示本朝對歷史、對前朝都是有繼承的。

    特別是在早期王朝,如周、漢,以及新莽,都不同程度的採取了這一方式。

    比如周朝,往前通的兩個統分別是商、夏。商的後代是宋國,是公爵;夏的後代是杞國,也是公爵。而當時的晉國、齊國都是侯爵,大家看《左傳》裡都是“晉侯”“齊侯”這樣的稱呼。至於什麼晉文公、齊桓公,這些有的是因為“公”是一種尊稱,不是爵位;有的則是僭稱,並不是周王冊封的公爵。

    後來的王朝,慢慢就不遵循了,不僅不遵循,還把前朝的皇族趕盡殺絕,以免後患。如此說起來,還是儒家更為人道,也更加註重對傳統的策略性繼承。

  • 5 # 東風別業

    十分肯定的是,不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有大學理想,克明峻德,日日新等,在論語,也有徙義崇德之說,都是完備的證明。

  • 6 # 東皇泰一神

    不邀自答。多少人喜歡把程朱理學之過扣在孔儒頭上。漢唐不說,本質是“外儒內法”,就是到了宋朝,也有很多次變法,有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即使是南宋也有很多次進行變法以富強的嘗試,從來沒聽說過什麼“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腔調。

    真正“祖宗之法不可變”是在明朝,明朝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規矩——祖制。明代祖制的《皇明祖訓》、《太祖寶訓》等涵蓋的內容很廣,大凡從制度法令到機構設定、從守成皇帝的基本言行到百官的行為規範、從後宮的操守到皇室內部君、王之間的關係處理,從樹立皇帝的威嚴到皇室成員所應受到的尊重等等,都作了十分具體而細緻的規定。明朝那些官員一聽到皇帝想改革變法,就呼天搶地的喊著“祖制”、“太祖之法不可變”……甚至跑到明太祖廟前哭喊,大罵皇帝不孝,江山不保……吧啦吧啦……,以此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即使是張居正那樣小打小鬧的變法,也落的個死後被鞭屍的下場。到了清朝有樣學樣,為了維護滿族的統治,同樣也定下了很多規矩。

    明清兩朝近600年的時間深刻的貫徹了“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方針,讓很多人覺得整個儒家歷史都是這樣,而造成明清兩朝如此死板的深層原因就是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恰好中國就是從明朝開始把程朱理學變成主流學說。

  • 7 # 鄭州漢服同袍

    廢話,當然不是!變法失敗的原因無非是國家氣數已盡罷了!不管哪個朝代的什麼法,維護皇權,維護國家統治才是基本!不變的也只有這些東西!別的法律都是實現過程,為什麼不能變?為什麼會有朝代的更替,不是法不能變,而是統治者把國家最好的人才推到了敵人這邊,不滅亡才是奇怪!

  • 8 # 牧水1

    儒家的核心概念是仁,仁不達而取義,義不達而取禮,智與信乃禮不得守而用之.祖宗之法,在禮的層面,前面還有更本質的仁與義的概念.有違仁義則法皆可變.最後,法變不變並非儒家思想的重點.

  • 9 # 秦燁燁YU7Q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誰是祖宗?什麼是祖宗之法?

    沒錯,儒家是講祖宗之法不可變。但儒家講的這個祖宗是伏羲,人文初祖。這個祖宗研究了一部經典叫易,經姬昌演繹而成《周易》。周易一說周天變易之數。一說文王、周公,於大周推演之《易》。

    其實,自人文初祖伏羲創立《易》說,先後有三易推演存世。一為周易,二為歸藏易,三為連山易。什麼是易?易者,日月更替輪迴。為天地定位為易,為人尋求天地之間位置的學問為易。易是定位學。這就有了儒家天地人三才,各安其位的學說。也就是易的簡易,變易,不易的三層含義。這既是自然法則,也是往聖叫人遵循的祖宗之法。

    這個法則一脈相承,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這個是道,道就是名,名是物質世界,分無名和有名。無名是物質未形成的生命體融合階段,有名是物質已經形成變化階段。無名之法,易道說是生命基因,原子,粒子,引力波,量子力學處於薛定諤階段。有名之法,易道說是生命孕育,誕生,生長,衰亡的微妙變化階段3過程。即,原生,生生,原生創性。原生是創生,生生是被生,原生創性是指誕生生命體鑰匙的自然法則。

    這才是儒家真正推崇的祖宗之法。

    儒家所謂三聖,專指往聖,中聖,近聖。伏羲,姬昌,孔丘,尊他們為聖,主要是因為伏羲創立八卦,姬昌演繹八卦,孔丘著十翼解讀八卦。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之說,是說十翼開解易道之道的謎團,使人類重見光明,不必在黑暗中摸索易道之理。

    祖宗這樣的法能變嗎?

  • 10 # 鋒點1

    大學裡有日日新之說,怎麼有不變的想法呢?另外,現在不是清朝了,不需要避諱新,都共和國了還避諱前清皇室,搞得自己很有文化的樣子,你不知道吧,我知道。我念親唸到快三十,才發現根本誤會了他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75年60元錢相當現在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