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雨1121248
-
2 # 質然847
從我的感受來看,一、社會過於浮躁,大學生容受到外面世界的誘惑,無法靜下心來享受青春的活力和激情,過分的追求成物質的功。二、電子產品的過度不合理使用,手機、電腦裡的遊戲越來越多,很多大學生沉迷於網路,對外面世界不聞不問,不去參加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激情和活力自然被消耗殆盡。三、大學生的課餘時間缺乏科學的管理,晚上熬夜、白天沒精神。四、部分大學生價值觀的缺失和不健全,以自我為中心,不願也不會與他人相處交流。四、很少戶參與外活動,一天宅在寢室。
-
3 # believe存lie903
青春的活力?顧名思義,是指大學生在年輕時的行為應散發著拼搏、正能量,以輻射周圍,形成“積極向上”的年輕氛圍。然而隨著“佛系”、“喪文化”不脛而走,為什麼現在大學生身上越來越感受不到青春的活力與激情,值得探究。
從當代大學生的升學經歷來看,小學的奮鬥目標是重點中學;中學的奮鬥目標是重點大學,缺乏明確的目標以及“上大學就輕鬆了”等言論使大學成為不少學子心中的“世外桃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理所應當”的生活方式。
從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法來看,在十幾年的“應試”考試中,大學生能清楚地區分“考點、重點、難點”,透過考前突擊的方式拿到高分,省時省力。“紙上得來終覺淺,懇請老師劃重點”成為不少大學生“投機取巧”的生活寫照。
從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內容來看,絕大部分大學生未獨立接觸社會,在象牙塔中,“上可社團科研比賽整月忙,下可追劇遊戲寢室半日閒”的大學生活成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空檔期”,缺乏憂患意識的部分大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安逸而拒絕忙碌。
從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形式來看,部分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成為現實。缺乏事業規劃、對社會的瞭解度不足,使部分大學生暫時無法適應畢業後的“社會人士”身份。容易產生“盲目自信或眼高手低”的心態問題,在遭遇挫折後形成“佛系”、“喪文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深夜酒館老王
我在自己的酒館裡認識很多97後00後的大學生,他們給我的感覺更多是一種表面上看著很年輕Sunny,接觸過後才感覺到他們更多是對周圍的人和事情的一種宣洩沮喪的感覺。
可能是現在這個社會什麼都發展的過於迅速,物質充足,精神匱乏,。
社會上存在更多的是一種娛樂文化,娛樂至上。缺少一種積極向上的引導精神
下面請大家發言,
-
5 # 淡月花影1
如今大學生幾乎都是90末出生,他們出生於資訊飛速發展的年代,是資訊時代的優先體驗者。他們的思想主要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時尚、張揚個性等。
出生於這個年代的大學生無疑是幸福的一代,大學生們可以享受中國經濟崛起帶來的紅利,但是這個時代的大學生也是悲哀的一代,他們的生命程序中也面臨著高房價、教育不公、醫療資源分佈不平衡等諸多問題。
現在的大學生讀書功利傾向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嚴重。今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4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生產力的解放,更是思想的解放。
市場經濟下的意識引導是效益優先,所有才有出現“一切向錢看”、“我為人民幣服務”等語句 ,這不僅是社會人、職場人調侃的話題,甚至也引起了很多大學生的共鳴。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已經成為了上個世紀的印記。簡單點說,現在很多大學生選擇上大學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將來謀個光明前程,無關乎喜歡讀書、無關乎國家命運。這樣的思想指引下,就會出現大學生對於自身有利的事情就會去做,對於自身沒有明顯效益的事情就抗拒去做。
大學階段本該是大學生汲取知識,武裝頭腦的最後一段珍貴時光,一般來說,從大學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學校就會開始給大學生灌輸現在的就業形勢是多麼嚴峻,現在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是多麼困難的思想,這就導致現在大學生的浮躁情緒,比如說現在大學生重技能輕知識的表現,所以才有了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的爭論。
如果是高考的評價標準是分數,那麼大學的評價標準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會有好收入,就能支付日益高漲的房價。
當青春和房價碰撞,青春也得讓步,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缺少活力和激情。
回覆列表
1.生活不太好也不差就像溫水中的青蛙
2.前面12年的學習,壓力太大,想要好好放肆一下;前面11年被管得太厲害,失去了自理自控能力
3.思想懈怠,懶惰是本性,沒有目標就日漸頹廢
4.不是感受不到大學生的青春活力與激情,是還不夠深入大學生群體,我們的活力,沒讓你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