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曉月殘

    你想太多了。。能被支教的大部分是貧困地區。貧困地區唯一的出路都寄望於讀書改變命運。。他們渴望讀書更勝於玩耍。。能夠讀書相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幸福童年,並不是城市人所追求的什麼童年就要玩耍捉鳥。。

  • 2 # 是珠子呀

    之前網上有一些帖子說大學生暑期短期支教對孩子帶去的是傷害,我想很多人都看過,我是一名大學生,今年暑假就要去支教,已經通過了面試。下面對這個問題我想發表我自己的看法。

    我是學校志願服務隊的一名志願者,平時參加過很多志願活動,本來大一的時候就想要去支教,當時媽媽不讓去,再加上我也沒有準備,也受網上那些言論的影響,就放棄了。

    那些被選擇為支教點的學校都不是胡亂選擇的,而是支教人員努力聯絡徵得同意的,那些孩子們確實是需要支教。(這裡我想說的是,我們短期支教可能不能像那些去義務長期支教的老師一樣,陪他們呆很久,教她們很多知識,但是,我們想帶去的是快樂,是一種心靈上的撫慰。)

    支教地方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他們一兩年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山裡的孩子更是連出去的機會都不怎麼有。去支教過兩次的學長告訴我說,孩子們很懂事,懂事的讓人心疼,他們從來不跟爺爺奶奶說想爸爸媽媽,幫著爺爺奶奶承擔家庭責任,小小的孩子有著不符合年齡的成熟。

    在去支教的時候,這樣來自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對他們來說是很新奇的,因為我們可以給他們不一樣的思想交流,幫助他們瞭解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思想上的開闊與目標的樹立是成長路上更重要的東西。

    還有另外一點,也許有些學校的支教是一種形式,但我相信更多主動去支教的大學生是充滿愛心與善意的。而且,在我瞭解的情況中,很多學生支教結束之後並不是再也不聯絡,相反他們會利用電話,簡訊等保持聯絡,甚至有人去資助貧苦學生的。所以,我覺得大學生支教是好樣的,也希望更多的社會人士能給予理解,幫助!

  • 3 # 耿向順

    支援。

    本人,是一個做短期支教的大型機構負責人,五年工作經驗,全職公益人。

    我認為是有意義的:

    以下是最近的一些思考,拋磚引玉。

    支教是一件很有情懷的事,但是僅僅有情懷是不夠的,只有理性也是不夠的。很多團隊帶著情懷去支教一個月後,回來後會有一定的反思,而結果大概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團隊開始質疑,他們開始懷疑自己花費了金錢、精力去去支教究竟有沒有意義,特別是看到我們走了,孩子又迴歸到原來的軌跡。

    第二種是團隊愈發堅強,發奮要改變一個孩子、一所學校甚至一個村莊的現狀。

    第三種是團隊看到今年有很多不足,新一任領導班子想要在明年做得更好,但是由於經驗不足等諸多原因原地踏步。

    當團隊的發展陷入瓶頸,我們更需要自我審視。

    我們為什麼要去支教?

    是我們發現當地確實存在需求,還是我們幾個人想去支教就組建了一個團隊,尋找一個可以接收我們的點,無所謂哪裡,只要能支教就好了。

    我們給的是孩子需要的麼?

    我們去支教的時候的課程是怎麼設計的呢?是“我剛好會寫字,那我教孩子們書法,我剛好會一點英語,那我給孩子們上英語”,還是“這個地方的孩子寫字不夠工整,所以我們一起來開一門“書法課”, 這個地方的孩子不會拼讀單詞,所以我給孩子們講一些音標”?去支教的時候,我們往往從“我”出發。

    我們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麼?

    多則一個月,短則一個星期的支教結束後,我們給孩子們留下了什麼,孩子們因為我們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我們支教對他們產生了怎麼樣的價值?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許多理性的人開始至於,我們的支教究竟有沒有意義。

    個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團隊定位不準確造成。回到剛剛那個問題“我們團隊致力於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理清楚這個問題然後才是探索原因和採取下一步行動。

    “讓支教更專業,讓青年公益更專業”是我在2016年參加“第三屆中國大學生鄉村支教發展論壇”時候聽到的一個概念,這兩年對我的影響也特別大,以下是我在一公斤盒子學習後,參照“精益畫布”工具,以“某某村土族青少年傳統特色刺繡工藝傳承主題夏令營”為例進行的一些思考梳理。

    從精益畫布延伸出來的“十問團隊”

    情景模擬:我要去支教的某某村土族媽媽們土族特色刺繡工藝在全國都很出名,很多老手藝人去世,很多會刺繡的媽媽也大多外出打工沒有時間教孩子,所以很多年輕女孩兒都不會刺繡這門工藝了。我們去做調研的時候,發現80%以上的村民都認為該手藝很有價值,87%的孩子認為不瞭解家鄉的刺繡文化,同時也有很多孩子想學,但是不知道找誰教。這項手工藝傳承現狀堪憂。

    問題:我要去支教的地方的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現在非解決不可)

    特色刺繡工藝傳承現狀堪憂。

    你的使用者是誰: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

    村裡孩子不瞭解刺繡文化,想學刺繡但不知道怎麼學。

    獨特價值:你所做的事情有什麼獨特的價值?

    讓孩子輕鬆地成為自己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四、解決方案:你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夏令營、興趣班、口述歷史、老藝人檔案建設

    五、客戶是誰:誰為你的解決方案買單?

    基金會、當地的文化工作部門、社會愛心企業、當地的愛心機構、社會愛心人士、該村委會、孩子家長……

    渠道:你的解決方案實施的渠道是什麼?

    七、你的產品和服務有什麼競爭優勢?

    符合某某村鄉土文化特色,解決實際問題,對接當地大學生服務家鄉文化建設。該模式可借鑑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案例。

    八、收入主要來自於哪些?

    孩子刺繡產品拍賣、基金會、企業、社會愛心人士贊助……

    九、團隊需要需要花哪些成本?

    夏令營物資、交通、食宿

    專案團隊未來三年的發展規劃和關鍵指標是什麼?

    第一年:開設土族刺繡文化體驗夏令營,和30個孩子一起學習土族刺繡文化

    第二年:開設土族刺繡技藝學習班,和30個孩子一起學習刺繡工藝

    第三年:開設土族刺繡文化代言人培養計劃,培養30位土族特色刺繡工藝形象代言人,宣傳家鄉特色文化。

    很多團隊年復一年重複性幫扶一個學校支教,但每年支教的內容相對分散,沒有切入當地痛點,泛而不精,感覺什麼都做了,但又感覺什麼都沒有做好。

    以上是基於“精益畫布”工具,在大學生支教上的一些思考,特別感謝一公斤盒子團隊一路的陪伴和指導。

    在下一期,我將就支教團隊品牌建設問題,發表一些看法,感興趣的團隊可以持續關注。

    作者簡介:Johnny,一個剛入坑的全職公益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大學生,讀書重要還是學習一些技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