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如鐵
-
2 # 儒雅餃子Mc
殺商秧只是一種單純的政治清算,和能否坐穩王位沒半毛錢關係。商秧改革非常激進,雖然是為了富國強兵,以軍功劃分財富,這就不可避免動了貴族集團的蛋糕,遭到高層激烈反對。當然,反對變法的高層受到一頓痛揍,求捶得捶,連太子的老師和王叔,兩人被拉出來作為反面人物,一個被臉上刺字,一個被割去鼻子,這在當時可是奇恥大辱。而這兩人偏偏又和太子是鐵哥們,分明就是殺雞儆猴。所以,先王一旦歸西,秦惠文王上臺,立馬將商秧五馬分屍,就容易理解了,商秧得罪了一國儲君,靠山一倒,立即成為祭品,但是他那套改革,還是延續下去了,奠定了秦一統天下的基礎,也算青史留名,不枉一生。
-
3 # 張無擇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殺商鞅是為了凝聚人心,團結變法中受損的利益集團
赤裸裸的政治交換
和個人能耐沒關係
-
4 # 炸毛的小紅鳥
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況還是一位很得人心的權臣。他不除掉商鞅,就會出現三分權利的局面,王權,公室,權臣。到時候相互掣肘,新法得不到有力的執行,公室重新崛起,國軍無力東出。被山東六國壓制,永無出頭之日。滅了商鞅公,室雖有怨言也不會明目張膽的更國君背道而馳。國君還會透過手段慢慢的削弱公室對王權的影響,加固王權的影響力。
-
5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商鞅的成功是前任秦王傾力所為,對於一個執掌大權的王者而言,他有自己的心腹能夠任用,些許的反對自己可以輕易地壓下去,但是對於一個新繼位的王者而言,他的威信和實力都達不到這個效果,君臣之間如果存在著隔閡,對秦朝是極其不利的,但是要得到這些掌握大權者的信任,最好的方法便是為他們除去共同的利益敵人,很顯然商鞅的變法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和威嚴,縱然誅殺商鞅無法追回自己失去的利益,但是卻可以樹立自己的威嚴,一出自己心中的憤恨之氣,變法已然完成,商鞅的作用已然減弱,對於新繼位的君王而言朝廷的穩定遠比個人的情感更為重要,為了大局商鞅必須犧牲,也只能犧牲,這不是因為個人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事物發展的環境決定了個人所做選擇的方式與方法,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
6 # 口水簡訊
我是老馬,我來回答!
事實上,嬴駟是不想殺商鞅的,畢竟商鞅的確叫秦國強大起來了,但是在嬴駟心裡有一個仇恨,那就是自己被商鞅放逐了那麼多年,心中多少有點恨的,但這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嬴駟上位後面臨著量大矛盾:一、宗室以及貴族的矛盾。二、民間的矛盾。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宗室以及貴族的矛盾。
自己的伯父兼老師——贏虔因為自己觸犯法律而被削去鼻子,贏虔一直記恨在心,只是秦孝公還活著,他無法報復,所以,贏虔就此沉默了,什麼話都不說,什麼事情都不做,閉門不出,誰也不見,為的就是等待時機。老貴族一甘龍為首的一眾人因為新法也被大量的剝奪土地以及權利,早就滿滿的報復心了,不過這一眾人也在老油條甘龍的帶領下蟄伏了起來,什麼事情都不做,就等著時機對商鞅進行報復了,這裡其實也彰顯出一個大智慧,也就是在職場有危機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做,往往是明哲保身的好辦法,因為不做就不會出錯。
再有就是商鞅變法之後,雖然秦國的國力增強了,百姓的日子也有能出頭的機會了,但酷刑實則給百姓也帶去了很重的傷害,經常是一人犯錯,全村被處罰,這樣折騰10幾年,下面的民怨也很深。
嬴駟上位後,面臨這樣的情況,他要想坐穩位置,首先必須要宗室支援,貴族支援,所以無奈之下,只得向商鞅開刀,另外就是,此時商鞅已經被封為商君,地位和秦王是一樣的,且有自己的封地,這也是嬴駟必須要解決的事情。
所以,商鞅必死,只是,殺了商鞅之後,嬴駟也學起了贏虔和甘龍,什麼都不做,靜待時機,好巧不巧,甘龍反了,贏虔作為贏氏宗室的老大,肯定要平叛的,甘龍一夥貴族被誅殺殆盡,宗室也損失巨大,這個時候嬴駟肯定要出面收拾殘局,自此,嬴駟才真正的大權在握,他深知商君之法的妙處,所以,從那以後,新法繼續執行,贏虔以及甘龍怎麼也想不到嬴駟會繼續沿用商鞅之法治國,對於嬴駟來講,這也就是“曲線救國”吧!
回覆列表
歷史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很多人沒有明白商鞅變法的本質是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內閣制”,而這個制度是反對“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必然受到“封建利益者”的瘋狂反撲。
“道擁而制,由制而和,由和而平,由平而湧,由湧再擁,再擁再製,往復不斷。此為道法自然”。
本來需要他父親做的選擇題。秦惠王嬴駟正好是處於這種選擇題中的選擇者。他必須做出選擇。
要麼“壤封建餘孽們”心理平衡,要麼徹底剿滅這些“封建餘孽”。但剿滅這些“封建餘孽”意味著,外患內憂一起爆發。他只能選擇犧牲商鞅保住“秦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任何一個帝王都需要各種勢力的支撐,嬴駟與他父親比較,自然沒有他父親的影響力大,他父親還有他的奶奶一輩支援,隨著他的奶奶和父親的去世。封建餘孽們的壓力太大,他一個人自然支撐不住,必須做出妥協。
商鞅的死也就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