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日本陸軍師承德國第二帝國,與北洋陸軍的建制是一樣的。   第二帝國的陸軍以師作為戰略單位,每師1.8萬人,其中步兵1.2萬人,其他兵種約6千人。而袁世凱創立的北洋陸軍,為了節省軍費,把其他兵種的兵額也放在步兵人數的編制之內,所以一個滿師才1.2萬,小於西方一個師的編制。   日軍的一個師團,最初完全仿製德國一個師的編制,約1.8萬人。但是後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作了多次改動,有的擴大,有的縮小,分為很多等級。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   (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2)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   (3)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   (4)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   (5)獨立混成旅團:與師團一樣是獨立的戰略單位,一般有2-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的人數比丁種師團還少,大約有6000-8000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   1937年以前,日本全國只有20個師團,1-20師團的是老部隊,後來多數成為甲種師團,每師團番號的數字加100,即101-120的師團分別是他們的預備役師團,編制與老師團完全相同,但是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多數建成乙種師團,也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   21-100之間的師團是抗戰之後陸續增加的,有的由獨立混成旅團擴編,有的是新兵,屬乙或丙或丁種,沒有一定的規律。   (二)、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編制為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製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尋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尋)聯隊,總人數為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制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以上就是抗戰時期日軍編制的全部情況了。   (三)、   從日文資料中摘錄的日軍師團的一些基本情況,由於1944年和1945年(昭和19、20年)日軍大肆擴充番號,實在太多(最大的號到355,不過161後就開始大量跳號),所以暫且先摘這些)   師團種類基本上是按該師團最後的情況算的   除了步兵師團,還有4個戰車師團,4個高射師團,13個航空師團   步兵師團除了挽馬、馱馬、機械化師團外,昭和17年以後還編了一些警備師團,昭和19年以後又編了幾個島嶼防禦、沿岸配備師團,以及所謂的挽馱混成師團,昭和20年的時候還編了一批叫做起動打擊師團   另外,日軍每個師團還有自己的代號   比如第1師團是玉,第2師團是勇,第3師團是幸   那時侵華日軍的編制最高的級別似乎應該是 軍   轄幾個師團(3、4個)如:11軍。不過,日軍的“軍”的最高首長不叫“軍長”而叫“司令官”,我記得11軍司令官似乎是阿南唯亟中將   。日軍的這種“軍”似乎大體相當於國民黨軍隊的“兵團”,而師團相當於“軍”,旅團相當於“師”,聯隊相當於“團”,大隊相當於“營”,中隊和小隊分別相當於“連”、“排”   軍銜依次為:軍司令官-大將或中將(大將很少);師團長-中將或少將(少將比較少);旅團長-少將;聯隊長-大佐(相對於中國的“校”級軍銜,日軍相對應的是“佐”   日軍一個大隊有1000人左右   一般 大隊長是中佐或大佐   旅團長是少將   中隊長是中尉或大尉   跟其他國家的軍銜級別基本一致(本來就是仿德國)   日本在中國境內的部隊分關東軍 和支那派遣軍兩大集團   還有少量南方軍部隊佔領了雲南西部地區(騰衝 龍陵)

  • 2 # 九天92311571

    日軍不同時期的編制有所改變,時多時少,總體師團在一萬八千人左右,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6000至8000人,旅團下轄兩個聯隊,每個聯隊3700多人。

  • 3 # 滄海一粟5627

    日軍一個師團有1.8萬人、一個旅團有3000-8000人、一個聯隊有3800人。

  • 4 # 塵埃一直都在旅行

    日軍甲種師團在2萬5000人左右,野戰旅團7000至8000人,野戰聯隊在2000至3000人左右

  • 5 # 亮劍1844069

    日軍一個聯隊轄三個步兵大隊以及數個直屬中隊,總兵力約3800人。

    兩個聯隊及若干直屬分隊構成一個旅團,總兵力8000人—10000人。獨立混成旅團無聯隊編制,直轄若干大隊,通常有6000人左右。

    師團分幾種,甲種師團轄兩個旅團,另有炮工輜騎四個聯隊,總共28000人左右。乙種師團稍弱在直屬聯隊上,總兵力24000左右。丙種師團直轄三個聯隊,炮工輜騎只有大隊編制,總共15000人左右。丁種師團轄兩個旅團,旅團直轄大隊,無聯隊編制,直屬隊更弱,總兵力11500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聞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