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我們的右翼是12軍,是我們當年在二野時的老大哥部隊。左翼則是聲名赫赫的38軍,我們要認真向38軍學習,他們首批入朝參戰,作戰經驗豐富,又是"萬歲軍’。此次作戰,我們一定要打出劉鄧大軍的威風,力爭打出個九千歲的威名。”
這是負責防守五聖山(上甘嶺只是五聖山防禦前沿的重要支撐點)的15軍軍長秦基偉(1988年,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授予上將軍銜),在對他下面的指揮員提出作戰要求後,專門打氣一番。
經過上甘嶺一戰,可以說15軍確實是打出了劉鄧大軍的威風,打出了九千歲的威名。15軍堅守上甘嶺40余天,頂住了“世界戰爭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擊”,把美軍牢牢釘在上甘嶺前,打得驕橫的侵略者只好再回到談判桌前,並最終低下頭來,從而加速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程序。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打了多久?
首先,打了多久,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利特在事先做好準備,搞了一出“聲東擊西”後,透過美聯社駐漢城的記者向全世界宣佈:“一年來聯合國軍向中國軍隊所發動的一次最猛烈的進攻——金化攻勢正式開始了!”
美華人說的“金化攻勢”,就是我們所說的“上甘嶺戰役”。
所以,上甘嶺戰役是從10月14日開始,打到11月25日,“聯合國軍”已無力做營以上規模進攻,上甘嶺前線隨著敵人進攻的鬆弛而漸漸平靜下來,舉世矚目的上甘嶺這場大戰也就此落下帷幕,以時間算是打了43天!
上甘嶺戰役的慘烈,個人認為主要在於敵人炮火的猛烈,以及敵人的封鎖。
1,敵人的炮火。
範弗利特發明了一個詞,叫“範弗利特彈藥量”,簡單而言就是不停地打炮,不停地轟炸,以巨大的炮火轟炸力求消滅對手,然後才會派出士兵。
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利特
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打了190多萬枚炮彈,還有5000多枚航空炸彈。其中第一天幾十萬枚炮彈,達到了每秒6發。
10月14日四時美軍開打,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我志願軍15軍30公里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上甘嶺)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
這樣的炮火,不說在當時在表面陣地的志願軍戰士,即使有十幾米厚覆蓋層的坑道,在坑道中的志願軍守備部隊也還是覺得像是乘坐著一葉小舟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衝擊波激盪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掉了,嘴唇和舌頭也被磕破了,還有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後來,上甘嶺戰役的倖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大家不約而同都用地獄來形容,敵人炮火恐怖由此可見。
上甘嶺陣地,才3.7平方千米大小,敵人密集的炮火一遍遍犁過,石頭被炸得粉碎,以至於把上甘嶺都削低了2米!
11月5日傍晚,為了鞏固拿下的597.9高地和奪回537.7高地,志願軍45師全員撤出戰場,換上來的是12軍31師3 個團。
換防的31師將士一上陣地就被震撼到了。
隨手抓一把泥土,就能有33個彈片屑。
隨手撿一截焦黑的樹幹,就能有100 多個彈頭。
陣地上一面焦糊的軍旗,居然佈滿了281 個彈洞。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這面軍旗也成了中國軍事博物館的珍品,銘記這特殊的戰役。
2,敵人的封鎖。
敵人發現志願軍在上甘嶺堅持的秘密武器,坑道後,打不過我們,就只有用封鎖這招。不得不說,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後勤一直是志願軍的弱項,美軍一直想方設法絞殺我們的後勤線。
美軍的後勤供應充足,這點是舉世聞名,二戰的時候,他們計程車兵就不僅有充足的糧食、罐頭,甚至巧克力、冰淇淋這些都有得供應。
美軍在吃雞腿
之前,在抗日戰場、解放戰場上,人民軍隊往往可以讓敵人充當運輸大隊長,在北韓戰場上,卻做不到,因為“聯合國軍”戰敗撤退前會炸掉燒燬物資。
在上甘嶺陣地,敵人在奪取我表面陣地後,會用爆破、施放毒氣、火力封鎖等手段,竭力破壞我坑道和坑道口。
針對敵人的破壞,志願軍及時調整戰術,對敵人展開堅決鬥爭。
可是,相對於敵人以前別的攻擊方式,他們對坑道的長久封鎖,用心歹毒,更能讓我們的戰士喪失戰鬥力。敵人封鎖造成的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幾何倍數增長。
不說子彈、手榴彈等武器,以及醫治傷員要用到的醫藥,一個人起碼的生存,吃的東西,喝的水是必須的。幾天不吃飯,還可以支撐著,但是,幾天不喝水,人就不行了。
水喝光了,戰士只有趴在溼的土地上,用舌尖去舔,想吸取一些微微的溼氣(這純粹是心理作用了)。後來只有喝自己的尿來維持生命,尿液也是從黃色到褐色到紅色,到後來,尿都越來越少。(沒有水分補充,何來尿液!)
《一個蘋果》這個真實的故事,當年讀過的感動,還記得嗎?!
缺水斷糧,在一個小坑道里,我軍十w幾個戰士在堅持了近十天後,全部餓死。打掃戰場時發現,勇士們臨死時都手端著衝鋒槍,保持著向敵人射擊的姿勢,保持著戰鬥姿態。
敵人如此兇殘,戰鬥如此慘烈,人民志願軍為什麼能戰勝美軍?
上甘嶺戰役,美華人用計算機模擬來,模擬去,結果都是佔盡武器裝備優勢的“聯合國軍”要贏。可以,事實勝於雄辯,上甘嶺一戰後,“上甘嶺防線,為什麼突破不了”成了美國西點軍校在研究中國軍隊時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內容。
戰後,我15軍釋出了上甘嶺戰役的戰績公告:
“在43天的戰鬥中,我軍打退敵人排以上的進攻900餘次,與敵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以11529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25498人。其中全部殲滅敵建制1個營、18個連、218個排,擊落擊傷敵機 300架,擊毀敵坦克40輛,大口徑火炮 61門,消耗敵 100多個建制連的器材裝備,使敵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來之不易的勝利,首先靠的是志願軍的鋼鐵意志。
上甘嶺戰役40年後,任職國防部長的秦將軍,在接受採訪時談起上甘嶺戰役動情的說:
在上甘嶺戰役的日子裡,有時敵人佔了山頂的表面陣地,我們退守坑道;有時我們部隊衝出坑道,把表面陣地上的敵人肅清。陣地上的情況往往一天之內多次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我們的人始終沒有離開上甘嶺。
不管敵人的炮火多麼猛烈,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就像釘子一樣釘在上甘嶺。美軍打到上甘嶺的炮火密度可以打到每秒6發,志願軍反擊的時候,對美軍的打擊也達到每秒1發。以至於後來美軍把自己在上甘嶺上的失敗歸咎於志願軍炮火的猛烈,是不是很好笑?!
志願軍中,立特等功、獲得特級英雄稱號的有兩位——楊根思和黃繼光。楊根思於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戰役中犧牲,黃繼光則是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嶺戰役中,犧牲於上甘嶺597.9高地,時任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2營通訊員。
上甘嶺戰役中,最為人所知的戰鬥英雄有黃繼光和邱少雲,這兩位我們在小學課本里都有讀到相應的文章。
此外,還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
新戰士胡修道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守住了陣地,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十五軍在戰役中湧現出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12347人,佔該軍總人數的27.5%,以四十五師一三四團八連為代表的英雄集體200餘個。在四十三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
坑道鬥爭。
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後,中美兩軍在三八線上相持不下,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針對敵我雙方形勢,我軍接下來要採取的對策做了分析:
“"聯合國軍’已經在三八線以南建立起了三道堅固的戰略性防線。我們的兵力優於敵人,但技術裝備處於劣勢,一切供應都要從國內運來。加之北韓地形狹長,敵人兵力集中,因此,要想在大踏步的機動戰中消滅敵人是困難的。同樣,敵人由於遭受了多次的慘敗,也不敢大膽冒進。志願軍已完全奪取了戰爭的主動權,迫使敵人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這樣,今後的作戰要以陣地戰,即陣地攻擊和陣地防禦為主了。”
偉人則根據戰局的變化和志願軍總部的報告,清醒地作出了敵我雙方將“長期相持於三八線”的判斷,指出我們的作戰方針是持久戰,他還用自己家鄉的小吃“牛皮糖”做比喻,我們的戰術原則是“零敲牛皮糖”,即採用襲擊、伏擊、反擊相結合的戰法,大量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
打了這麼多年仗,人民軍隊對運動戰、攻堅戰、防禦戰樣樣在行,更是游擊戰的高手。但是,陣地攻防作戰,可是頭一回啊。
好在,這也難不倒志願軍官兵,大家集思廣益,在三八線蜿蜒500裡的戰線上,構築起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經過志願軍半年多時間艱苦奮鬥,加上極富創造性的努力,我軍防線形成了大小坑道縱橫交錯,坑道與表面陣地相結合,既利於屯兵又利於用兵的堅固防禦體系。
美國空軍透過空中偵察發現,“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好像出現了一個長220公里,寬20~30公里的巨大蜂巢,中朝軍隊陣地的堅固程度足以讓任何具有進攻慾望的人望而生畏。”
因為志願軍的科學判斷,到了上甘嶺戰役,坑道果然起了很大的防護作用。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打出了國威軍威,而15軍也因此戰成了志願軍中的王牌軍!
“同志們,我們的右翼是12軍,是我們當年在二野時的老大哥部隊。左翼則是聲名赫赫的38軍,我們要認真向38軍學習,他們首批入朝參戰,作戰經驗豐富,又是"萬歲軍’。此次作戰,我們一定要打出劉鄧大軍的威風,力爭打出個九千歲的威名。”
這是負責防守五聖山(上甘嶺只是五聖山防禦前沿的重要支撐點)的15軍軍長秦基偉(1988年,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授予上將軍銜),在對他下面的指揮員提出作戰要求後,專門打氣一番。
經過上甘嶺一戰,可以說15軍確實是打出了劉鄧大軍的威風,打出了九千歲的威名。15軍堅守上甘嶺40余天,頂住了“世界戰爭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擊”,把美軍牢牢釘在上甘嶺前,打得驕橫的侵略者只好再回到談判桌前,並最終低下頭來,從而加速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程序。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打了多久?
首先,打了多久,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利特在事先做好準備,搞了一出“聲東擊西”後,透過美聯社駐漢城的記者向全世界宣佈:“一年來聯合國軍向中國軍隊所發動的一次最猛烈的進攻——金化攻勢正式開始了!”
美華人說的“金化攻勢”,就是我們所說的“上甘嶺戰役”。
所以,上甘嶺戰役是從10月14日開始,打到11月25日,“聯合國軍”已無力做營以上規模進攻,上甘嶺前線隨著敵人進攻的鬆弛而漸漸平靜下來,舉世矚目的上甘嶺這場大戰也就此落下帷幕,以時間算是打了43天!
上甘嶺戰役的慘烈,個人認為主要在於敵人炮火的猛烈,以及敵人的封鎖。
1,敵人的炮火。
範弗利特發明了一個詞,叫“範弗利特彈藥量”,簡單而言就是不停地打炮,不停地轟炸,以巨大的炮火轟炸力求消滅對手,然後才會派出士兵。
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利特
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打了190多萬枚炮彈,還有5000多枚航空炸彈。其中第一天幾十萬枚炮彈,達到了每秒6發。
10月14日四時美軍開打,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我志願軍15軍30公里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上甘嶺)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
這樣的炮火,不說在當時在表面陣地的志願軍戰士,即使有十幾米厚覆蓋層的坑道,在坑道中的志願軍守備部隊也還是覺得像是乘坐著一葉小舟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衝擊波激盪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掉了,嘴唇和舌頭也被磕破了,還有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後來,上甘嶺戰役的倖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大家不約而同都用地獄來形容,敵人炮火恐怖由此可見。
上甘嶺陣地,才3.7平方千米大小,敵人密集的炮火一遍遍犁過,石頭被炸得粉碎,以至於把上甘嶺都削低了2米!
11月5日傍晚,為了鞏固拿下的597.9高地和奪回537.7高地,志願軍45師全員撤出戰場,換上來的是12軍31師3 個團。
換防的31師將士一上陣地就被震撼到了。
隨手抓一把泥土,就能有33個彈片屑。
隨手撿一截焦黑的樹幹,就能有100 多個彈頭。
陣地上一面焦糊的軍旗,居然佈滿了281 個彈洞。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這面軍旗也成了中國軍事博物館的珍品,銘記這特殊的戰役。
2,敵人的封鎖。
敵人發現志願軍在上甘嶺堅持的秘密武器,坑道後,打不過我們,就只有用封鎖這招。不得不說,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後勤一直是志願軍的弱項,美軍一直想方設法絞殺我們的後勤線。
美軍的後勤供應充足,這點是舉世聞名,二戰的時候,他們計程車兵就不僅有充足的糧食、罐頭,甚至巧克力、冰淇淋這些都有得供應。
美軍在吃雞腿
之前,在抗日戰場、解放戰場上,人民軍隊往往可以讓敵人充當運輸大隊長,在北韓戰場上,卻做不到,因為“聯合國軍”戰敗撤退前會炸掉燒燬物資。
在上甘嶺陣地,敵人在奪取我表面陣地後,會用爆破、施放毒氣、火力封鎖等手段,竭力破壞我坑道和坑道口。
針對敵人的破壞,志願軍及時調整戰術,對敵人展開堅決鬥爭。
可是,相對於敵人以前別的攻擊方式,他們對坑道的長久封鎖,用心歹毒,更能讓我們的戰士喪失戰鬥力。敵人封鎖造成的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幾何倍數增長。
不說子彈、手榴彈等武器,以及醫治傷員要用到的醫藥,一個人起碼的生存,吃的東西,喝的水是必須的。幾天不吃飯,還可以支撐著,但是,幾天不喝水,人就不行了。
因為敵人對坑道嚴密封鎖,坑道內派出去搶水的戰士是幾乎無一生還;後來,改成後勤部門派人送水,因為敵人炮火封鎖,能送到坑道里的水是微乎其微。
水喝光了,戰士只有趴在溼的土地上,用舌尖去舔,想吸取一些微微的溼氣(這純粹是心理作用了)。後來只有喝自己的尿來維持生命,尿液也是從黃色到褐色到紅色,到後來,尿都越來越少。(沒有水分補充,何來尿液!)
《一個蘋果》這個真實的故事,當年讀過的感動,還記得嗎?!
缺水斷糧,在一個小坑道里,我軍十w幾個戰士在堅持了近十天後,全部餓死。打掃戰場時發現,勇士們臨死時都手端著衝鋒槍,保持著向敵人射擊的姿勢,保持著戰鬥姿態。
敵人如此兇殘,戰鬥如此慘烈,人民志願軍為什麼能戰勝美軍?
上甘嶺戰役,美華人用計算機模擬來,模擬去,結果都是佔盡武器裝備優勢的“聯合國軍”要贏。可以,事實勝於雄辯,上甘嶺一戰後,“上甘嶺防線,為什麼突破不了”成了美國西點軍校在研究中國軍隊時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內容。
戰後,我15軍釋出了上甘嶺戰役的戰績公告:
“在43天的戰鬥中,我軍打退敵人排以上的進攻900餘次,與敵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以11529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25498人。其中全部殲滅敵建制1個營、18個連、218個排,擊落擊傷敵機 300架,擊毀敵坦克40輛,大口徑火炮 61門,消耗敵 100多個建制連的器材裝備,使敵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來之不易的勝利,首先靠的是志願軍的鋼鐵意志。
上甘嶺戰役40年後,任職國防部長的秦將軍,在接受採訪時談起上甘嶺戰役動情的說:
在上甘嶺戰役的日子裡,有時敵人佔了山頂的表面陣地,我們退守坑道;有時我們部隊衝出坑道,把表面陣地上的敵人肅清。陣地上的情況往往一天之內多次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我們的人始終沒有離開上甘嶺。
不管敵人的炮火多麼猛烈,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就像釘子一樣釘在上甘嶺。美軍打到上甘嶺的炮火密度可以打到每秒6發,志願軍反擊的時候,對美軍的打擊也達到每秒1發。以至於後來美軍把自己在上甘嶺上的失敗歸咎於志願軍炮火的猛烈,是不是很好笑?!
志願軍中,立特等功、獲得特級英雄稱號的有兩位——楊根思和黃繼光。楊根思於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戰役中犧牲,黃繼光則是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嶺戰役中,犧牲於上甘嶺597.9高地,時任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2營通訊員。
上甘嶺戰役中,最為人所知的戰鬥英雄有黃繼光和邱少雲,這兩位我們在小學課本里都有讀到相應的文章。
此外,還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鬥,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
新戰士胡修道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堅持陣地戰鬥,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餘次衝鋒,斃傷敵人280餘名,守住了陣地,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十五軍在戰役中湧現出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12347人,佔該軍總人數的27.5%,以四十五師一三四團八連為代表的英雄集體200餘個。在四十三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
坑道鬥爭。
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後,中美兩軍在三八線上相持不下,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針對敵我雙方形勢,我軍接下來要採取的對策做了分析:
“"聯合國軍’已經在三八線以南建立起了三道堅固的戰略性防線。我們的兵力優於敵人,但技術裝備處於劣勢,一切供應都要從國內運來。加之北韓地形狹長,敵人兵力集中,因此,要想在大踏步的機動戰中消滅敵人是困難的。同樣,敵人由於遭受了多次的慘敗,也不敢大膽冒進。志願軍已完全奪取了戰爭的主動權,迫使敵人不得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這樣,今後的作戰要以陣地戰,即陣地攻擊和陣地防禦為主了。”
偉人則根據戰局的變化和志願軍總部的報告,清醒地作出了敵我雙方將“長期相持於三八線”的判斷,指出我們的作戰方針是持久戰,他還用自己家鄉的小吃“牛皮糖”做比喻,我們的戰術原則是“零敲牛皮糖”,即採用襲擊、伏擊、反擊相結合的戰法,大量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
打了這麼多年仗,人民軍隊對運動戰、攻堅戰、防禦戰樣樣在行,更是游擊戰的高手。但是,陣地攻防作戰,可是頭一回啊。
好在,這也難不倒志願軍官兵,大家集思廣益,在三八線蜿蜒500裡的戰線上,構築起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經過志願軍半年多時間艱苦奮鬥,加上極富創造性的努力,我軍防線形成了大小坑道縱橫交錯,坑道與表面陣地相結合,既利於屯兵又利於用兵的堅固防禦體系。
美國空軍透過空中偵察發現,“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好像出現了一個長220公里,寬20~30公里的巨大蜂巢,中朝軍隊陣地的堅固程度足以讓任何具有進攻慾望的人望而生畏。”
因為志願軍的科學判斷,到了上甘嶺戰役,坑道果然起了很大的防護作用。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打出了國威軍威,而15軍也因此戰成了志願軍中的王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