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敏
-
2 # 嘻嘻哈哈19870902
有16世紀的宗教改革,因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
3 # 手機使用者51797786223
有16世紀的宗教改革,因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15世紀後半葉,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封建主義走向崩潰,作為中世紀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羅馬教廷亦開始衰落。在英國、法國和西班牙,中央政府權力上升。君主們試圖透過控制教會神職的任命來削弱教會的競爭力,以及限制錢財流入羅馬。歐洲各主權國家開始擺脫教皇控制。
西班牙自斐迪南與伊沙貝拉的聯姻而統一後,逐步實現教會國家化,使西班牙教會成為當時歐洲最富獨立性的天主教會。法國也成為中央集權的君主國家,將教會置於君權控制之下,英國自亨利七世到亨利八世時 (1485-1547),以基督教國教化為開端,開始步入脫離羅馬教廷的程序。自神聖羅馬帝國以來,德國從未形成統一的中央政權。宗教改革前夕,所謂帝國不過是個鬆散的聯邦,政洽上的不統一,致使它仍被教皇所控制,受教廷的經濟剝削和壓迫尤深。
16世紀初期,教會在各方面都急需淨化與改革。阿維尼翁教皇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使教皇威信大大下降,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以及殘忍的異端裁判所,顯示了教皇的謬誤。文藝復興時期,教皇生活得更像世俗君主,而非精神領袖。作為教皇國的統治者,他們也捲入了戰爭和政治陰謀的漩渦。他們有關政治和藝術的計劃(如義大利著名藝術家對梵蒂岡的裝飾和對聖彼得大殿的裝修)耗資巨大。羅馬教皇為彌補耗盡的財政庫,經常出售職務聚斂錢財。為維持教廷龐大的經濟開支和高階教士奢侈的生活,教會設立名目繁多的稅收,除贖罪券外,還有什一捐、特別捐、特赦捐等等。教階制使高階教士與低階教士間、教士與信徒間的差別日益擴大。大部分的主教出身於貴族家庭,因而幾乎不與百姓來往。
在許多地方,世俗君主已經控制了主教任命權和其他教會公職的處置權;反過來,他們再利用職權去回報有利可圖的親戚和朋友。神聖羅馬帝國的有些主教府也是親王官邸,於是,教俗權力集於一身的主教統治著遼闊的疆域。主教和牧者即使沒有履行牧養職責,也有著多重“俸祿”,甚至不用居住在該區。因為,主教很少投入精力關心堂區具體情況,反而堂區由一些未受過正式教育且得不到很好生活補助的助理司鐸們來照管。獨身生活恪守不利,神職人員同居或擁有民法妻子的現象也很普遍。隱修院也紀律鬆弛。特別是教區司鐸忽視講道。盛行的宗教信仰經常夾雜一些迷信色彩以及對神學的誤解。教皇擁有極大的權力和財富,高階教士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德國的7個選侯中有3人是大主教。
文藝復興為宗教改革打下思想基礎。人文主義運動向中世紀權威發出挑戰。人文主義者如伊拉斯謨,致力於辦學,印行《聖經》和古教父著作,希望透過開拓新的學習領域達到改革社會、恢復基督教會統一的目的。雖然他們不曾對傳統的基本教義提出質疑,甚至為了維護傳統的教會結構,還反對脫離正統教會的分裂活動。但透過對原始基督教的研究,他們認識到,當代教會的教階制、神職人員世俗化、經院哲學的煩瑣爭論等,都背離了基督教的原始教義,是基督教面臨崩潰的徵兆。
少數思想家曾大膽向傳統觀念開戰,如《聖經》學者威索爾首次提出,《聖經》的權威在羅馬教皇之上,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心,透過與上帝的直接交往而得救。在這一神學觀點中,神權和教會有形組織的地位被大大降低。馬丁·路德讚賞威索爾的學說,並於1522年將其發表,成為宗教改革基本教義的藍本。14-15世紀,《聖經》已被譯成數種語言,加以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客觀上有利於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在教會內部,分裂的傾向早已存在。如中世紀的阿爾比派、鮑格米勒派、韋爾多派等異端教派,雖然都被鎮壓,但在基督教歷史上起了改革先驅的作用。14世紀英格蘭的威克里夫和羅拉德派,15世紀波希米亞的胡斯派對宗教改革更有直接的影響。
回覆列表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五四運動等都是思想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