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夜的翩舟

    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黑火藥製作技藝雖達到了巔峰,但屬於黑火藥的舞臺卻已臨近落幕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面對著擁有阿姆斯特朗大炮的英法聯軍,仍然使用著傳統紅衣炮的清軍根本無法同聯軍相匹敵。

    在大沽口之戰和八里橋之戰中,清軍在聯軍火炮的轟擊下蒙受了慘重的傷亡。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黑火藥的時代逐步落下了帷幕,無煙火藥即將登場。

  • 2 # 使用者8042008817634

    眾所周知,華人在唐朝已經發明瞭火藥,在很長的時間內中國的火藥武器都在不斷髮展,入近代之後,西方“船堅炮利”的列強來到中國時,清代中國竟然幾乎抵抗的能力。魯迅就曾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事實真是如此嗎?實則不然,中國在明代火藥武器技術並不落後,入清代之後才開始真正的落後。現在人分析中國近代武器落後的原因,很多時候就簡單說:清朝政府不重視。造成中國近代火藥武器落後的原因也確實誠如此說,但關於清廷不重視的原因卻語焉不詳,筆者擬對此加以詳細的分析。

    一、明清鼎革時代雙方對於火藥武器的引進與使用

    1522年,葡萄牙船隊闖入廣東新會,試圖在華武力佔據據點,但不久即被明軍所擊敗,

    並繳獲兩艘戰艦和20 門艦炮,這種炮被明軍稱之為佛朗機。鑑於佛朗機較之中國傳統的火器已經略有優勢,明廷於是下令仿製,並於隔年後仿製成功,隨即便裝備北方各邊關要隘部隊。當時明朝軍隊除使用仿自歐洲火繩槍的鳥銃以外,還創制了手銃、快槍、連子銃等槍械。

    1620年代,明廷又從徐光啟、李之藻之請從澳門購買了近30門西洋大炮 ( 英國早期加農炮) ,並聘請23名葡萄牙籍炮師來京傳授制炮、用炮技藝,並幫助造炮練兵。明廷甚至還聘請湯若望以西法督造戰炮。明廷除引進西方先進火器、工藝和軍官外,還積極吸收、創新,到明朝後期,中國已能製造虎蹲炮、旋風炮、發射爆炸彈的系列火炮等輕型火炮,以及大將軍炮、威遠炮、攻戎炮、千子雷炮、百子連珠炮、滅虜炮等大型火炮。

    可見明廷是極力引進的火藥武器的,中國的火器製作和使用是接近西方的先進技術的,明軍當時也把火藥武器視為對付清兵的利器。為了對付明軍,滿清的皇帝起初也極重視火器的製造。1631年,明軍負責火器製造的孔有德、耿仲明率部叛逃後金後,帶去了大量的炮手、工匠,明軍此後逐漸喪失了火器優勢,而後金以此為基礎,於同年鑄成紅衣大炮,即紅夷炮。此後。清軍在火器上已經不落後於明軍,而在騎兵和重步兵上又遠勝於明軍,所以明朝軍事上的失敗,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必然。入關之後,隨著國內戰爭的進行,清廷也一度在利用、改進火器。

    二、清代火藥武器的落後的直接原因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派出的都是現代化的戰艦和火炮,而滿洲八旗仍以 “弓馬”為根本,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仍是主要兵器,而綠營軍的火器更是粗劣不堪,一些滿族將領更視洋槍大炮為妖術、視軍艦為怪物,乃至使用 “驅邪”的馬桶和穢物對付英軍。由是清軍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這與康熙中葉清代火器發展停滯和乾隆之時火器水平的下滑有直接關聯。究其原因,略有以下五點:

    (一)承平日久,軍事需求不足

    清初“以弧矢定天下,而威遠攻堅,亦資火器”,一度十分重視西方火器技術,但在平定三藩之亂、臺灣歸順之後,清政權已經鞏固,社會比較穩定,即使有小規模的起義和叛亂,也無法對擁有絕對優勢的朝廷軍隊構成嚴重威脅。長期的和平環境導致軍事體制日漸僵化、軍紀軍備廢弛,對先進武器裝備的需求大大降低,從而影響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的傳承、創新、引進和應用,以致諸如紅衣大炮等先進火器技術日漸失傳。

    (二)、坐井觀天,過於強調騎射傳統

    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八旗軍在憑藉熟練的騎射在對明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八旗軍士除作戰外,便不再承擔賦稅、服勞役,即所謂“兵丁等平時職業,惟在騎射當差。耕種之事,非其所素習”。清中葉之後,特別是乾隆年間,由於國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墜地”。乾隆皇帝眼見如此,十分著急,他給出的解決之道卻是令軍隊加強騎射,他強調“馬步騎射。系我滿洲舊業。王公等宜各令其屬上緊學習”,甚至連軍事官員的選拔也是以騎射技能作為主要的參考。當時,西方國家實際上早已完成了熱兵器的普及,冷兵器幾乎已經被淘汰殆盡,但乾隆皇帝對於此卻不甚注意。

    當時清軍包括八旗部隊和綠營兵兩種,八旗已全然腐朽,已無實際作戰能力,乾隆皇帝固然重視騎射,但也是爛泥扶不上牆。綠營成為清廷作戰的實際力量,但由於綠營兵多為募得,亦年久腐朽,士兵們訓練不濟,常拉不開弓,清廷不得已使之改配火槍,至清中葉綠營中持火藥武器者已經常常達到50%以上。按理說這個比例也不低了,但為何打不過西方列強呢,原因也出在武器製造上。

    (三)腐敗落後,軍械生產的不濟

    至康熙中葉,清王朝朝開始奉行保守火器機密政策,確立了朝廷對兵器研製進行嚴格的保密管理制度,嚴格禁止和嚴厲查處私人研製火藥槍炮。當時,清廷規定宮內造辦處、景山和鐵匠營等炮廠所制槍炮專供皇室和八旗兵使用,擁有先進火器的鳥槍營、火炮營歸八旗部隊所有,由漢人將士組成的綠營軍則配備相對落後的武器裝備。朝廷一方面在重要省份發展火槍,另一方面又“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透過上述政策的實施,滿族人得以壟斷了先進軍事技術與武器裝備,但卻常常棄之不用,此舉既限制了先進武器推廣使用,也壓制了軍事技術創新和武器裝備研製。因此,到了清朝中期,很多火器技術及製造工藝已開始倒退甚至失傳。如中國明末就曾引進的“開花炮彈”,清初也曾在軍中大量使用,但由於長期封鎖與閒置,但一百多年後,技術甚至退化到林則徐和造炮專家黃冕都不知其為何物的地步!

    乾隆十三年鑄鐵質“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各生產槍炮的兵工廠由於是封建衙門式的管理模式,在清代吏治昏暗的背景下,更是成為尤為汙濁之處,其所生產的槍炮很多都不合格。以火炮為例,當時由於鑄炮技術滑坡,鑄炮材料不達標,鑄炮過程偷工減料,導致配發清軍的火炮不僅極為落後,更是非常容易炸膛。一旦炸膛,就會釀成數名士兵傷亡的慘劇。當時的士兵普遍視點炮為畏途,便紛紛偷偷地減少了火藥的填充量,以犧牲射程和威力的代價,換得自身的安全,而將領們為保全下屬的性命,對此也多是默許。至鴉片戰爭(1840)年前後,英軍火炮的射程已增至2000~3000米,已是清軍火炮理論射程遠一倍以上,實際上作戰中由於前述原因的存在其威力和射程相差只會更大,因此清軍只能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四)重道輕器,視科技為淫巧

    與西方人極為重視戰爭與科技不同,清代中國由於文化高壓和閉關鎖國,中國的普通士人夜郎自大,甚至終演變為 “重道輕器”的荒謬思潮,他們視西方先進科技為淫巧,極力排斥。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時,仍有劉錫鴻等還在認為:“抵禦英夷不恃乎船械,摧勁敵不繫乎戰具……仁義忠信可遍令人習之,機巧軍械萬不可多令人習之!”荒謬至此,科技焉能長足進步。

    戎裝的乾隆皇帝(1711-1799)和華盛頓(1732-1799)

    二人是同一時代的人物,乾隆皇帝披甲持弓,仍然是古代騎士的打扮,

    而華盛頓軍裝倚炮已經是現代將軍的裝束了。

    (五)滿漢畛域,防民甚於禦敵

    清代之所以強調騎射,而不主動發展火器是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極強的關係。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們在人口上不佔優勢。騎射既是古代戰爭中一重要的攻擊手段,更是一種專精的技能,較好地騎射能力是尤賴長時間的鍛鍊才能獲得,一般缺乏鍛鍊的漢人百姓,上了戰場之後,很難拉開需要上石的力氣的重弓,更遑論騎射了。滿人不事勞作,又自小便專事訓練,自然可以熟練地掌握騎射技能,漢人中能有此種能力的人少之又少,故而滿人能夠在掌握騎射人數上佔據優勢,在對漢人的戰鬥中取得主動,繼而達到更容易地、更長久地統治中國的目的。

    與騎射需要長期鍛鍊力氣、訓練騎馬、射箭等技能不同的是,火藥武器的發射不需要什麼力氣,任何一個身體無障礙的人,在進行簡單地列陣、射擊、行軍訓練之後,數日之後便能夠上戰場自主地點燃導火線,發射丹丸,擊斃前敵。如果放任火器發展的話,滿人的騎射便在漢人的槍炮列陣面前將不堪一擊。滿洲貴族便出於狹隘的私心,遏制了火槍技術的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火藥武器由於積極引進西方技術,在明代並不落後於西方。清初在與明朝對抗的過程中,清廷也一度非常重視火藥武器的使用,然而天下抵定之後,清廷便不再重視火藥武器,轉而開始極力重視本已經完全落時的騎射,加之軍械生產單位腐敗不堪,清軍的火器技術長期停滯不前,甚至有不少滑坡。造成清廷火器落後的根本原因,既是承平日久後的文恬武嬉,又是文化保守造成的夜郎自大,更是處於滿清貴族的私心自用。關於最後一點,史學家錢穆所也有如是稱呼:“狹義的部族政權”。直到太平天國事發,漢人督撫的崛起,清廷被迫讓權予地方,曾、左、李、張中興四大臣極力推動洋物,方才建立了中國工業的基礎,由是才得以縮小與西方技術的差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兔的Taurus女生什麼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