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30053479669
-
2 # 使用者2746928724072
于姓起源參考之一 「於」源出 :
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
據《元和姓纂》和《廣韻》所載,周武王第三子受封於邘國,稱為邘叔,其後去邑旁為於,有於氏。
二: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路氏》所載,東海於公裔孫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於」氏。
三:唐代淳于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淳,純同音)改為於氏。
-
3 # 使用者3450701906516
于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
4 # 遺忘在海邊
具體的解答如下:
于姓是于謙後代嗎,這個問題挺搞笑,于姓人口眾多,于謙既有長輩也有兒女,即使親戚朋友的姓於的人口也眾多,怎麼可能都是于謙的後代呢,此說法有問題,不嚴謹,中國有眾多人口,姓氏就有幾千個,生生不息,繼往開來。希望以後會更好。
-
5 # 使用者1030053479669
于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一帶),為萬忸於氏(鮮卑複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于姓。為唐淳于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
于姓郡望堂號
“忠肅堂”:明朝忠臣于謙,任兵部尚書。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遷都,于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挾中原,于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剌。不料英宗回來後,聽信讒言殺了于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諡“忠肅”。于姓還以“東海”為堂號。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複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後裔。
于姓家乘譜牒
天津:靜海於氏族譜四卷
山東:即墨於氏族譜二卷、煙臺於氏家譜不分卷、容成於氏支譜四卷首一卷
江蘇:豐縣於氏家譜六卷、江都於氏十修家譜十六卷首一卷、江都於氏十一修家譜二十卷首一卷、金壇於氏家譜不分卷
浙江:蕭山於氏宗譜八卷、蘭溪於氏宗譜五卷、蘭溪梅溪於氏宗譜六卷
湖北:新洲於氏宗譜六卷
于姓遷徙分佈
追溯起來,于姓的源流只有一個,既黃帝后裔。作為于姓的發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一帶,而且發源於此地的于姓,後來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上,歷代于姓主要是中國北方中
-
6 # 使用者2746928724072
于姓起源參考之一 「於」源出 :
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
據《元和姓纂》和《廣韻》所載,周武王第三子受封於邘國,稱為邘叔,其後去邑旁為於,有於氏。
二: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路氏》所載,東海於公裔孫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於」氏。
三:唐代淳于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淳,純同音)改為於氏。
-
7 # 使用者3450701906516
于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
8 # 遺忘在海邊
具體的解答如下:
于姓是于謙後代嗎,這個問題挺搞笑,于姓人口眾多,于謙既有長輩也有兒女,即使親戚朋友的姓於的人口也眾多,怎麼可能都是于謙的後代呢,此說法有問題,不嚴謹,中國有眾多人口,姓氏就有幾千個,生生不息,繼往開來。希望以後會更好。
-
9 # 使用者1030053479669
于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一帶),為萬忸於氏(鮮卑複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于姓。為唐淳于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
于姓郡望堂號
“忠肅堂”:明朝忠臣于謙,任兵部尚書。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遷都,于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挾中原,于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剌。不料英宗回來後,聽信讒言殺了于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諡“忠肅”。于姓還以“東海”為堂號。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複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後裔。
于姓家乘譜牒
天津:靜海於氏族譜四卷
山東:即墨於氏族譜二卷、煙臺於氏家譜不分卷、容成於氏支譜四卷首一卷
江蘇:豐縣於氏家譜六卷、江都於氏十修家譜十六卷首一卷、江都於氏十一修家譜二十卷首一卷、金壇於氏家譜不分卷
浙江:蕭山於氏宗譜八卷、蘭溪於氏宗譜五卷、蘭溪梅溪於氏宗譜六卷
湖北:新洲於氏宗譜六卷
于姓遷徙分佈
追溯起來,于姓的源流只有一個,既黃帝后裔。作為于姓的發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一帶,而且發源於此地的于姓,後來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上,歷代于姓主要是中國北方中
-
10 # 使用者2746928724072
于姓起源參考之一 「於」源出 :
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
據《元和姓纂》和《廣韻》所載,周武王第三子受封於邘國,稱為邘叔,其後去邑旁為於,有於氏。
二: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路氏》所載,東海於公裔孫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於」氏。
三:唐代淳于氏為避唐憲宗李純之名諱(淳,純同音)改為於氏。
-
11 # 使用者3450701906516
于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
12 # 遺忘在海邊
具體的解答如下:
于姓是于謙後代嗎,這個問題挺搞笑,于姓人口眾多,于謙既有長輩也有兒女,即使親戚朋友的姓於的人口也眾多,怎麼可能都是于謙的後代呢,此說法有問題,不嚴謹,中國有眾多人口,姓氏就有幾千個,生生不息,繼往開來。希望以後會更好。
回覆列表
于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一帶),為萬忸於氏(鮮卑複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于姓。為唐淳于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
于姓郡望堂號
“忠肅堂”:明朝忠臣于謙,任兵部尚書。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遷都,于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挾中原,于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剌。不料英宗回來後,聽信讒言殺了于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諡“忠肅”。于姓還以“東海”為堂號。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複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後裔。
于姓家乘譜牒
天津:靜海於氏族譜四卷
山東:即墨於氏族譜二卷、煙臺於氏家譜不分卷、容成於氏支譜四卷首一卷
江蘇:豐縣於氏家譜六卷、江都於氏十修家譜十六卷首一卷、江都於氏十一修家譜二十卷首一卷、金壇於氏家譜不分卷
浙江:蕭山於氏宗譜八卷、蘭溪於氏宗譜五卷、蘭溪梅溪於氏宗譜六卷
湖北:新洲於氏宗譜六卷
于姓遷徙分佈
追溯起來,于姓的源流只有一個,既黃帝后裔。作為于姓的發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一帶,而且發源於此地的于姓,後來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上,歷代于姓主要是中國北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