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35030403820

      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里弄面積達2100萬平方米,如今只剩400萬平方米。伴隨著如火如荼的舊區改造,不少歷史建築轟然倒塌。為了留住這些城市記憶,有人提出,以拆除重建的方式保護歷史建築,這種說法引起很大爭議,有文物保護專家斥之為“拆真文物,造假古董”。那麼,對於拆除重建的利弊得失,政協委員怎麼看呢?


      拆除重建未必是假古董?


      位於徐彙區建國西路的建業裡,是上海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這裡開始實施保護專案改造工程。如今,里弄內的部分老舊房屋已被拆除,部分留存房屋的外貌、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引發強烈反響,不少文物保護專家、包括部分政協委員,都把矛頭指向“推倒重建”的保護模式,認為這是“花大錢造假冒偽劣古董”的荒誕之舉。


      當時,同濟大學教授王偉強提出,推倒老的建築,打造新的建築,就失去了建築的原真性,而且失去了房屋承載的歷史資訊,因此,這種保護模式並不可取。他還打了個比方:如果文物都可以如此“儲存”,那還要博物館作什麼?仿造些古董不就行了嗎?


      九三學社社員、上海房屋質量檢測站原副站長張駿華說,歷史建築被推倒後,很難被“原汁原味”地修復,即使房屋外立面能“修舊如舊”,但其內部結構必然會損壞。“比如,有些工藝精湛的雕花木欄,如果你把它拆掉,再想按原樣拼起來就很難了。”


      但也有相關人士認為,歷史建築保護和文物保護是有區別的,後者強調的是“原物”保護,前者強調“原貌”保護。保護歷史建築,關鍵在於維持其原有的形態和風格。“歷史建築被拆除後,如果能使用和原來相同的材料、工藝,按照原樣恢復,就不能視之為搞假古董。”


      此外,某些歷史建築零星分佈於一般建築之中,在舊區改造過程中,其周圍的舊房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和高架,其周圍的天際線被破壞,歷史氛圍已蕩然無存。因此,不妨透過異地翻修,將其移植到歷史建築集中的風貌保護區域,營造歷史氛圍。


      拆除重建


      更利於房屋修繕?


      拆了建築,未必就是破壞建築,有人提出,實行拆除重建,其實更便於對歷史建築進行修繕,提高保護的效率。


      相關人士指出,中國傳統建築是磚木結構,風化破損在所難免,所以要定期維修,有些部位如地基、避潮層損壞後,如果實行原地修復,難度很高。部分保護建築如中福會少年宮等,雖然在原址上成功修復了避潮層,但這項工藝比較複雜,技術要求很高,難以推廣。因此,對於大批的保護等級較低、安全隱患較多、超過原設計使用年限但又有保留價值的老建築,不妨透過拆除重建,加固房屋結構、添裝必要的裝置,一次性解決所有安全問題。“例如,有些歷史建築,過去地基打得淺,導致房屋沉降嚴重,透過翻修,就可以把樁打到岩土層,解決沉降問題。”


      對此張駿華認為,從技術角度而言,修復房屋結構,如今已並非難事。“現在房屋修繕的技術很發達,辦法很多,不但可以在原址上把樁打下去,甚至還能把樁升上來。”不過他也承認,相對於拆除重建,原地修復的代價更高,可能要多花幾倍的錢,“這就取決於政府保護歷史建築的決心了,只要肯花錢,辦法有的是。”


      在保護和開發中


      找平衡點


      長久以來,本市的舊區改造以拆為主。政協委員建議,對石庫門裡弄實行區別對待,實行“拆、改、留、修”相結合,既不影響舊改民生實事工程的進度,又可儲存歷史建築,在保護和開發中找到最佳平衡。


      張駿華說,保護是分等級的,保留價值最高的一類、二類歷史保護建築,按規定不得遷徙、拆除。對於價值最低、破損程度最嚴重的四類歷史保護建築,即使有“正當理由”要拆除,也必須要履行程式監督和專家論證。“要警惕某些開發商借‘翻修’之名,拆除損毀有保留價值的老房子。”黃浦區政協委員方宇清說。


      方宇清表示,目前已確定保護的石庫門建築,如吉祥裡、步高裡、尚賢坊等,在數量上和規模上略顯不足,建議劃定成片的石庫門建築保留地塊,予以彌補。“在泰康路田子坊一帶,由於地塊不規則,導致那裡的石庫門建築的造型十分獨特;在延安中路的明德里,里弄中兩側建築展現了石庫門從中期到晚期的發展脈絡……建議先保留這些有特色的地塊。”


      他提出,有些改造地塊內尚有個別老建築,雖然沒列入保護保留的範圍,但它們確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可以透過異地翻修的方法,將其遷入保留地塊,最好是成街坊,以彰顯歷史風貌。“不過,這種做法實屬無奈之舉,必須受到嚴格限制。”他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秋節吃月餅和什麼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