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崔靖
-
2 # 鬱煥領001
在中國歷史上,顏真卿是一個剛毅正直,忠心愛國的人,身在官場經歷種種脅迫、誘惑、打壓都毫不畏懼,從不妥協,不忘初心,始終如一。
-
3 # 煮酒辯春秋
唐玄宗晚期,整天與楊貴妃尋歡作樂,不問政事,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政治腐敗,顏真卿出仕為官正處於這一時期,可謂生不逢時。但是,顏真卿出身名門,自小便受到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樹立了盡忠職守、憂國憂民的理想和抱負。生不逢時,卻又滿腔抱負,註定壯志難酬,一生歷盡坎坷。
一、屢次被貶,志向不改
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龍三年),顏真卿出生於長安,他所在的玻珊顏氏家族起先是北方的名門旺族,雖然到唐朝時己經沒落,但家族所流傳下來的重視經學和禮法養成教育傳統並沒有改變。26歲考中進士。兩年後,他又通過了吏部繪選,被授予校書郎職務,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公元 749 年(天寶八年),顏真卿任殿中侍御史,才到任上不多時,全然不徇私情,上奏“懟”了哥舒翰,受到唐玄宗指責。楊國忠當權時,45歲的顏真卿不願結黨營私,受到排擠被貶至平原任太守。安史之亂髮生後,與堂兄英勇抵抗叛軍,堂兄及其子顏季明被叛軍殘忍殺害。
公元762年(唐代宗年寶應元年),顏真卿從四川回到長安,擔任戶部侍郎,後升為刑部尚書,位高正三品,但由於他為官清正廉潔,進京己經四年了,卻連平時吃飯都出現了問題,以致全家接連幾個月只能吃稀飯度日,最不濟時只得向朋友尋求幫助。“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幹煩也。”從顏真卿《乞米帖》的描述裡,我們可以知道他當時的情況確實很糟糕,官至三品卻吃不飽飯實在讓人汗顏。
公元766年(永泰二年),五十八歲的顏真卿再一次因剛正直行而被貶。這一次他在外輾轉了十餘年,直到六十九歲才返回朝中。不論身在何位,顏真卿都會兢兢業業,不忘初心,他在告誡子孫的《守政帖》中寫道:“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歲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時,為千古罪人也。雖貶居遠方,終身不恥。”他不畏權貴,堅守原則,不計個人得失,堪稱出仕之人的楷模。
公元783年 (建中四年),叛軍李希烈部攻陷汝州,騷擾東都洛陽外圍。顏真卿不計個人安危,深入敵營安撫李希烈,遭到扣押。被囚禁兩年後,顏真卿被轉移到蔡州龍興寺,就在此地他留下了最後一紙書帖《移蔡帖》。顏真卿在帖中寫道“貞元元年正月五日,真卿自汝移蔡,天也。天之昭明,其可誣乎!有唐之德,則不朽耳。十九日書。”可以看出,臨近八十歲高齡的顏真卿,志向還是如此堅定,但是此時的大唐各地藩鎮叛亂不斷,已千瘡百孔。這年八月,顏真卿被殺。次年,李希烈被部將所殺,餘部歸順朝廷,顏真卿靈柩被運回京師。
二、顏真卿死的反思
顏真卿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為奸佞之人所不容,四朝為官,先後觸怒了楊國忠、元載等人,多次被貶到偏遠之地。即使多次受到打擊,一輩子都在顛沛流離,顏真卿仍堅守節操,不計個人得失,勤政為民,獲得“顏魯公”、“顏平原”的美譽。
顏真卿兩袖清風,甚至窮到找別人借米度日,危險到就要城破人亡,但他以中庸理想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始終矢志不渝,即使是在判臣李希烈的當面威逼利誘面前依然毫不動搖,最終以一腔熱血踐行了自己的立身之志。
對於顏真卿的一生,我們需要反思的有很多,但其中一點尤為重要,那就是當理想信念和殘酷現實發生衝突時,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顏真卿波瀾壯闊的一生告訴我們:要守護理想,不向現實低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資料參考: 顏真卿《乞米帖》、《守政帖》、《移蔡帖》
回覆列表
顏真卿之死,令人扼腕長嘆!史上有學問有才學的人很多,優秀者大致都求“入仕為官”。著書立說,揚名千古,為傳統之追求。但一入仕,走入官場,命運則隨政治鬥爭,派別之爭,群黨之鬥而相軋壓。鬥爭是殘酷的!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個“顏真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