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泊呵呵呵呵

    從1994年到2006年,南仁東帶領團隊,從8000多幅地圖中選出300多個窪坑,再進一步將範圍縮小至幾十個。團隊幾乎走遍這些窪地,現場踏勘,風餐露宿。最終,將臺址定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的大窩凼窪地。

    臺址確定後,如何設計、如何實現、建成之後如何除錯和使用,都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需從頭研製。

    “中國天眼”設計不同於世界上已有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這首先體現在“視網膜”和“瞳孔”的設計上。“視網膜”指反射面;“瞳孔”指饋源艙,即放置接收宇宙外訊號裝置系統的艙體。

    作為世界首創,“中國天眼”的“視網膜”是主動反射面,可以改變形狀,一會兒是球面,一會兒是拋物面。具體來說,這張龐大的可動的“視網膜”是一張由6670根鋼索編制的索網,掛在一個由50根巨大鋼柱支撐的直徑500米的圈樑上;索網上鋪有4450塊、380多種反射面單元;索網下方是2225根下拉索,每一根下拉索都被固定在地面上的作動器上,透過操縱作動器,拉動下拉索來改變索網形狀,從而對天文訊號進行收集和觀測。

    “中國天眼”的“瞳孔”即饋源艙,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性設計。大多數傳統射電望遠鏡的“瞳孔”位置是固定的,或僅可以微調。“中國天眼”則完全不同,採用的是全新的輕型索驅動控制系統,這讓“中國天眼”的“瞳孔”可以自如改變角度和位置,更有效地收集、跟蹤、監測更豐富的宇宙電磁波。

    從體量來說,原世界第一大射電望遠鏡的饋源艙重1000多噸,“中國天眼”饋源艙重僅約30噸。體積小帶來多方面的優勢,比如可有效減少光路遮擋、減少干擾訊號,從而讓波束非常乾淨,更有利於天文觀測。

    “中國天眼”在設計上的突破創新,為“從圖紙到現實”的製造帶來巨大挑戰。而應對挑戰的過程,也正是中國產精準製造不斷創造奇蹟的過程。比如,要實現反射面(即索網)可改變形狀這個世界首創設計,要求構成索網的鋼索像彈簧一樣有一定伸縮性,疲勞強度是現有標準的兩倍多,國際上未有先例;還要求每根鋼索的加工精度要達到1毫米,把傳統標準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兩年來,科學家們持續全方位地改進索體工藝,一根鋼索要進行200萬次疲勞實驗。經歷了近百次的失敗後,最終成功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實現了3項世界創舉:超大跨度、超高精度、主動變位式的索網結構。

    建設完成之後,“中國天眼”進入除錯階段。巨型望遠鏡除錯涉及天文、測量、控制、電子學、機械、結構等眾多學科,是強交叉學科的應用性研究,國際上傳統大射電望遠鏡的調試周期很少低於4年。“中國天眼”開創了新模式,其除錯工作也更具挑戰性。

    截至目前,已經實現跟蹤、漂移、運動掃描、編織掃描等,提前完成功能性除錯。在效能除錯方面,“中國天眼”直徑500米,卻要實現毫米級的精度,難度相當大。當前,望遠鏡測量基準網的精度已提升至1毫米以內,其中,靈敏度水平是世界第二大望遠鏡的2.5倍,這是中國建造的望遠鏡第一次在靈敏度這個引數上佔據制高點。另外,19波束已經完成安裝,其意義也非常重大:可將望遠鏡視場擴大至原來的19倍,大幅提升望遠鏡的巡天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汽車的外面的鋼板到底有多厚?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