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梁啟超在其所著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最早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梁啟超在這首詩作中提出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時代:第一紀是由中國、印度、埃及和小亞細亞這四個“古文明祖國”組成的“河流文明時代”。第二紀是由地中海、波羅的海、阿拉伯海和黃海、渤海等周邊文明構成的“內海文明時代”。第三紀為“大洋文明時代”,是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誕生的。
在國際上美國學者威廉·麥克高希在其所著《世界文明史》中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則提出:“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日本NHK電視臺的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中將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定義為世界四大古文明。
四大遠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單純在於其歷史的悠久,更在於它們是後來諸多文明的發源地:東亞漢字文化圈各國的文明在歷史上就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南亞各國在歷史上都曾屬於古印度文明輻射的地區;如今在國際上擁有強勢話語權的西方文明表面上看源自於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可實際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最初發源地愛琴文明卻是在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輻射下發展起來的。
四大原生古文明都是發源於大江大河之畔的定居農業文明: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依託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明依託於印度河與恆河;中華文明則依託於長江、黃河。在那個年代大江大河之畔的衝擊平原對農業生產的意義是巨大的,也只有當人類由原始的漁獵採集向定居農業過渡之後才能有多餘的糧食供應,才能使一部分人可以脫離簡單的創造食物的勞動。
只有當人們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社會分工才會產生。有了社會分工以後雕塑、壁畫、音樂、文字等象徵著人類最初文明的各種新生事物開始湧現。人類最早的四大古文明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不過時至今日四大文明古國已僅存中國還保持著自己的原生文明。古巴比倫如今早已湮沒在浩浩黃沙之中。當今世界儘管還存在著名叫埃及和印度的國家,可這和古埃及、古印度已不是一回事了。
如今的埃及人是阿拉伯後裔,和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人並沒直接的傳承關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已成為死文字,如果不是專業的考古工作者是無法破譯這種文字的;古印度最早的原生文明是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文明,然而這一文明早已因為雅利安人的入侵而湮沒無聞。全球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一直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我們明確知道我們的身上流淌著秦人、漢人、唐人的血脈。
現代的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境內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人類活動。距今大約1.2萬年前在今天的江西萬年縣一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種業。大約9000年前在今天的河南舞陽一帶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釀酒技術和樂器。大約8000年前在今天的浙江蕭山一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造船技術。大約6700年前在今天的陝西西安一帶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銅冶煉技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誕生。
此後又經歷商、周兩個王朝的發展奠定起此後歷代相傳的禮樂典章文明。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儒、道、法、墨等各家各派都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時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和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開創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此後歷經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張騫鑿空西域、玄奘西行求法、鄭和七下西洋......
中華文明透過絲綢之路同遙遠的西方文明取得聯絡,與此同時佛教、景教、明教、伊斯蘭教等也傳入中土,這些外來文明同傳統的中華文明形成了有機結合。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的開放進取精神對各種外來文明兼收幷蓄: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進入了苦難深重的近代史,但與此同時這也是一段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的奮鬥史。在這一過程中外來的法制意識、科學民主思維、社會主義理念再次被華人吸納。
歷史上的匈奴、鮮卑、契丹以及今天中國境內的五十五個兄弟民族和漢民族一起書寫著中華歷史。外來的文明從來不曾戰勝征服過中華文明,反而是中華文明以兼收幷蓄的開放姿態在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基礎之上實現進步。今天的華人使用的仍是至少在商代以前就已形成的漢字,儘管漢字在字型上早已由最初的甲骨文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簡體楷書。我們現在讀三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詩經》仍會發現是押韻的。
這就說明漢語的韻律在過去的三千多年間並無本質上的變化。今天華人祭祀祖先的方式也有商周時期大同小異。杜赫德在《中華帝國全史》中說過:“4000多年間中國居民的語言、文字、服飾、風俗與習慣從未出現本質上的變化。這在世界各國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數千年來中華文明曾歷經頻繁的改朝換代,而且還曾出現過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這種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可無論蒙古人還是滿人在成為中華的統治者後都快速融入到了中華文明的體系中。同樣其他少數民族在歷史上也與漢民族有著各種各樣的交流,而各少數民族之間同樣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今天的中華文明並非哪一個民族所開創的,而是中國各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交流所塑造的。中國各民族是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中自然融合的,而不是向美國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亞裔等各族群在不到兩百年時間裡強行捆綁在一起的。
中華文明相比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延續性。其他幾個遠古文明都在王朝的交替過程中遭到了毀滅的打擊,然而中國的漢字的書寫體系、禮樂典章制度卻一直延續至今。近代中國曾經歷過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一系列戰亂,但古代中國文明中的文化精髓仍得以儲存。中華文明作為傳承至今唯一未曾間斷的古文明值得每一箇中華兒女驕傲自豪。
當然一個發展了五千年之久的古文明在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不可能只靠一成不變的守舊來維持。為什麼現在我們的黨和政府要強調改革的重要性?很顯然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國家已盡善盡美。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但我們同樣認為我們的祖國尚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大可不必吹捧他人、菲薄自己,但也不能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新與舊之間的張力和激揚也許正是中國文明能存續至今並繼續奔向未來的奧秘所在。
1900年梁啟超在其所著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最早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梁啟超在這首詩作中提出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時代:第一紀是由中國、印度、埃及和小亞細亞這四個“古文明祖國”組成的“河流文明時代”。第二紀是由地中海、波羅的海、阿拉伯海和黃海、渤海等周邊文明構成的“內海文明時代”。第三紀為“大洋文明時代”,是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誕生的。
在國際上美國學者威廉·麥克高希在其所著《世界文明史》中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斯塔夫裡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則提出:“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日本NHK電視臺的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中將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定義為世界四大古文明。
四大遠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單純在於其歷史的悠久,更在於它們是後來諸多文明的發源地:東亞漢字文化圈各國的文明在歷史上就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南亞各國在歷史上都曾屬於古印度文明輻射的地區;如今在國際上擁有強勢話語權的西方文明表面上看源自於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可實際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最初發源地愛琴文明卻是在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輻射下發展起來的。
四大原生古文明都是發源於大江大河之畔的定居農業文明: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依託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明依託於印度河與恆河;中華文明則依託於長江、黃河。在那個年代大江大河之畔的衝擊平原對農業生產的意義是巨大的,也只有當人類由原始的漁獵採集向定居農業過渡之後才能有多餘的糧食供應,才能使一部分人可以脫離簡單的創造食物的勞動。
只有當人們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社會分工才會產生。有了社會分工以後雕塑、壁畫、音樂、文字等象徵著人類最初文明的各種新生事物開始湧現。人類最早的四大古文明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不過時至今日四大文明古國已僅存中國還保持著自己的原生文明。古巴比倫如今早已湮沒在浩浩黃沙之中。當今世界儘管還存在著名叫埃及和印度的國家,可這和古埃及、古印度已不是一回事了。
如今的埃及人是阿拉伯後裔,和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人並沒直接的傳承關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已成為死文字,如果不是專業的考古工作者是無法破譯這種文字的;古印度最早的原生文明是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文明,然而這一文明早已因為雅利安人的入侵而湮沒無聞。全球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一直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我們明確知道我們的身上流淌著秦人、漢人、唐人的血脈。
現代的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境內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人類活動。距今大約1.2萬年前在今天的江西萬年縣一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種業。大約9000年前在今天的河南舞陽一帶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釀酒技術和樂器。大約8000年前在今天的浙江蕭山一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造船技術。大約6700年前在今天的陝西西安一帶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銅冶煉技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誕生。
此後又經歷商、周兩個王朝的發展奠定起此後歷代相傳的禮樂典章文明。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儒、道、法、墨等各家各派都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時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和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開創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此後歷經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張騫鑿空西域、玄奘西行求法、鄭和七下西洋......
中華文明透過絲綢之路同遙遠的西方文明取得聯絡,與此同時佛教、景教、明教、伊斯蘭教等也傳入中土,這些外來文明同傳統的中華文明形成了有機結合。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的開放進取精神對各種外來文明兼收幷蓄: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進入了苦難深重的近代史,但與此同時這也是一段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的奮鬥史。在這一過程中外來的法制意識、科學民主思維、社會主義理念再次被華人吸納。
歷史上的匈奴、鮮卑、契丹以及今天中國境內的五十五個兄弟民族和漢民族一起書寫著中華歷史。外來的文明從來不曾戰勝征服過中華文明,反而是中華文明以兼收幷蓄的開放姿態在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基礎之上實現進步。今天的華人使用的仍是至少在商代以前就已形成的漢字,儘管漢字在字型上早已由最初的甲骨文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簡體楷書。我們現在讀三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詩經》仍會發現是押韻的。
這就說明漢語的韻律在過去的三千多年間並無本質上的變化。今天華人祭祀祖先的方式也有商周時期大同小異。杜赫德在《中華帝國全史》中說過:“4000多年間中國居民的語言、文字、服飾、風俗與習慣從未出現本質上的變化。這在世界各國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數千年來中華文明曾歷經頻繁的改朝換代,而且還曾出現過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這種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可無論蒙古人還是滿人在成為中華的統治者後都快速融入到了中華文明的體系中。同樣其他少數民族在歷史上也與漢民族有著各種各樣的交流,而各少數民族之間同樣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今天的中華文明並非哪一個民族所開創的,而是中國各兄弟民族的歷史文化交流所塑造的。中國各民族是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中自然融合的,而不是向美國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亞裔等各族群在不到兩百年時間裡強行捆綁在一起的。
中華文明相比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延續性。其他幾個遠古文明都在王朝的交替過程中遭到了毀滅的打擊,然而中國的漢字的書寫體系、禮樂典章制度卻一直延續至今。近代中國曾經歷過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一系列戰亂,但古代中國文明中的文化精髓仍得以儲存。中華文明作為傳承至今唯一未曾間斷的古文明值得每一箇中華兒女驕傲自豪。
當然一個發展了五千年之久的古文明在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不可能只靠一成不變的守舊來維持。為什麼現在我們的黨和政府要強調改革的重要性?很顯然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國家已盡善盡美。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但我們同樣認為我們的祖國尚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大可不必吹捧他人、菲薄自己,但也不能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新與舊之間的張力和激揚也許正是中國文明能存續至今並繼續奔向未來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