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頌德太平詩
清朝臺閣三楊繼
詩風復古革新襲
文章真情性靈矣
1. 明代初年有成就的是經歷元末社會動亂的作家,如宋濂、劉基、高啟等,他們的創作對纖麗的文風有所改變。
2.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4.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5.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6. 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劉基贊其"當今文章第一"。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
7.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風淳厚飄逸 ,文章中較多頌揚封建統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
8. 宋濂有詩才,曾主持編纂《元史》二百一十卷,王禕將其與司馬遷相比 ,四方學者稱其為太史公。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掩蓋了史學成就,據說他青年學習《春秋三傳》時,就擅長記憶歷史年代;成年後,也喜歡創作人物傳記、行狀墓誌。他在《洪武聖政記》中,改變之前"以古為鑑"來勸諫君主的方法,創造了"以今為鑑"的勸諫方法,他是"以今為鑑"的"資鑑派",《洪武聖政記》及他的另一部著作。
明代頌德太平詩
清朝臺閣三楊繼
詩風復古革新襲
文章真情性靈矣
1. 明代初年有成就的是經歷元末社會動亂的作家,如宋濂、劉基、高啟等,他們的創作對纖麗的文風有所改變。
2.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4.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5.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6. 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劉基贊其"當今文章第一"。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
7.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風淳厚飄逸 ,文章中較多頌揚封建統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
8. 宋濂有詩才,曾主持編纂《元史》二百一十卷,王禕將其與司馬遷相比 ,四方學者稱其為太史公。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掩蓋了史學成就,據說他青年學習《春秋三傳》時,就擅長記憶歷史年代;成年後,也喜歡創作人物傳記、行狀墓誌。他在《洪武聖政記》中,改變之前"以古為鑑"來勸諫君主的方法,創造了"以今為鑑"的勸諫方法,他是"以今為鑑"的"資鑑派",《洪武聖政記》及他的另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