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幾年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80後僅僅代表一群不成熟的青少年,而如今,以及集體“奔三”的80後已經長大了,他們逐漸在各個領域成為主流力量,對市場營銷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很多領域的消費主力軍,他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徵深受營銷與企業界的格外重視。 80後一代具有獨立個性、有思想、追求酷、彰顯個人本色,這一切與目前的主流營銷觀念——體驗營銷與象徵性營銷思想十分吻合。因此,當我們面對這群從一度程度上決定企業未來的80後的時候,在廣告策略的制定上也要抓住其性格特點和消費特點。但也出現了很多企業針對80後運用與表現廣告不當的案例,比如眼光短淺,定位盲目,濫用明星等等,這就值得我們更多地關注和研究,分析問題並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看法。 二、關於80後 1、80後定義 從字面定義上來說,80後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很顯然,80後的實質意義遠遠不是字面意義解釋那麼簡單,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現象。他們存有從小到大眼見祖國由相對困難落後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記憶,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多少物質生活享受卻簡單充實、在今天看來珍貴特別的童年時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國的資訊新時代前沿接觸新生事物、成為新千年第一批彰顯個性的族群的少年時代。 2、80後性格特點 80後一代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起長大的,改革開放也賦予了80後鮮明的性格特點: (1)包容性強。改革開放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向世界開放,開放的結果必然是互相流動,這主要體現在西方文化、社會習俗甚至飲食習慣流進中國來,而華人開始走出去,去留學、考察、觀光、做貿易。先是表面的流動,然後逐漸進入更深的層次,從知識方面、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開始流動。 (2)以自我為中心。因為8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被父母寵愛,以自我為中心,養成了被認為是自私的個性,不太顧及別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對他們的過分容忍養成了他們的霸王個性。 (3)理性和感性的平衡。80後的一代人,最大的缺點可能是以自我為中心,互相之間的相容性不夠。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敢於坦率直言他們的利益和需求,為了使彼此之間避免傷害,他們一定會尋找一種新的透明的社會分配機制和交往機制,達到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滿意的狀態。 (4)崇尚創新,勇於挑戰。80後是喜歡問為什麼並懷疑一切存在的一代,他們在尋找這些存在背後的合理性,如果發現不了合理性,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理性來重建秩序。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凡是對80後產生恐懼的人,很多是有著固定的權威,不太願意使既定秩序改變的人。 3、生活狀態 80後是一直親眼見證著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日漸發展崛起並與之一同成長的特殊的新一代,因此他們的精神和生活狀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就這一時期的80後來說,主要可以歸結如下: (1)職業不穩定。“跳槽”對於80後是個高頻詞彙,由於剛剛踏入社會不久,80後的年輕人都希望將來有好的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穩定,這與80後一代樂於接受挑戰的性格也不無關係。 (2)收入相對微薄但追求生活的高品質。工作經驗缺乏,資歷尚淺,總體來說80後的收入仍顯單薄,但是80後對生活的品位起點卻很高,注重生活品質,這也導致很多年輕人“入不敷出”,出現了“月光族”“啃老族”等新興群體。 (3)對父母的依賴。這種依賴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不管是學生還是走進了社會,80後都還未在身心上達到成熟,面對買房、買車、結婚等重大開支,80後大多數仍無法實現獨立。 三、80後的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特徵研究 消費心理指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徵與心理活動的過程。消費者心理受到消費環境、消費引導、消費者購物場所以及個人因素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消費者為獲得所用的消費資料和勞務而從事的物色、選擇、購買和使用等活動稱為消費者行為。 “80後”一代雖然還未完全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主導者,但他們是未來的市場中堅力量,只有瞭解他們獨特的消費行為和心理特徵,才能幫助我們如實分析和預測未來中國市場的消費結構,引導企業作出正確及時的營銷和廣告策略調整。總體來說,80後在消費行為習慣上形成了這個群體獨有的特點: 1、天生逆反,尋求獨立:從消費者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過多的呵護反倒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其他人過多地干預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去關心別人,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立的。可見在這一代人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2、喜歡新鮮,追求刺激:80後一代討厭墨守成規,喜歡多變、刺激和新穎的生活方式。他們喜歡新產品,但忠誠度一般不高,習慣將各種品牌換來換去,因為他們是在海量廣告的浸泡中長大,遭受產品和各式資訊的纏繞,但是,他們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判斷,同時,也擅用搜索工具尋找答案。作為不少消費領域的消費先鋒,80後一代更注重品質,他們追求時尚,倡導個性,價格不是80後一代考慮的首要因素,他們有很強烈的消費衝動。 3、注重個性,追逐時尚:這一代的青年人,成長於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發展時期,生活水平較上一輩也有了質的飛躍,形成了獨立、自我的個性特點。他們打破了“計劃”時不變的“藍色”、“綠色”,不滿足於標準化、模式化,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他們認為“我就是我”,“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崇尚個性化,風格化的價值觀念,於是需求變得多樣化,消費變得複雜化,一切都因為“我”有“我”的特定需求和消費慾望。“我”產品只屬於“我”,他們帶有“我”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選擇價值,能夠體現“我”的消費品位,消費文化和消費追求。而整個的消費過程也帶有了極度的自我VIP化,甚至每一個“我”都可以成為商家的一個細分市場。 4、感性衝動,超前消費:新一代的青年,由於從小處於家庭的核心,在成長中備受關注,形成了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理念,並有很強的敏感性,因此,在消費中崇尚屬於自我的消費選擇——“我的選擇我喜歡”。而這種選擇同時又大都帶有強烈的自身情緒因素影響,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影響的彈性很大,尤其當感官受到廣告傳媒、促銷人員、價格折扣、外部環境、群體消費趨向等等各種因素,或其綜合作用影響時,其消費行為變得情緒化、感性化、衝動化,期望藉此來體現自身的獨特,消費的重點有時甚至脫離商品本身,熱衷於其衍生的各種附加價值。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大學生的消費型別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與發展型”轉變,儘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適,超前消費被大學生們廣泛認可。 四、針對80後消費行為特徵的廣告策略研究 美國著名消費者行為學家M.R.所羅門認為(2005):改變消費者行為的許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輕消費者所推動的,他們不斷地重新定義什麼是最熱門的而什麼又不是。所以今天的營銷界普遍認為:要想超越下一次浪潮,必須比競爭對手先想到消費者心裡去。 1、80後消費行為特徵對廣告定位和創意策略的影響:由於80後一代喜歡多變、刺激、新穎的生活方式,他們對商品的忠誠度一般不高。廣告策劃特別是廣告創意一定要注意新穎獨到,廣告宣傳要做到有時代感和渲染力強。他們對新品牌很快會厭倦而轉向其他品牌,所以要不斷地變換產品包裝和廣告形式,以保持品牌的活力。廣告中設定他們喜歡的傳播議題以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滿足。將廣告產品與流行音樂、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等聯絡就是針對這一群體進行廣告宣傳的有效方式。儘管“80後”的品牌信仰比較薄弱,但這個群體對於偶像的痴迷程度,卻足以讓人吃驚。而品牌也由此找到一條聚攏“80後”的有效途徑,那就是利用80後群體認同的個性偶像的影響強力拉動。表面上看起來,這似乎和尋常的品牌尋找代言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需要重點指出的是,要尋找一個能擁有大量“80後”Fans的偶像並不是那麼容易。偶像中其實也存在泡沫,大部分都是“形似神不似”,根本不受“80後”的擁戴。 80後一代選擇產品或品牌的準則不再基於“好”或“不好”這一傳統的理性認知觀,而是更基於“喜歡”或“不喜歡”的感性情感態度觀。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產品或服務能提供的一種感覺或附加價值。因此,在廣告與品牌溝通中,傳播與溝通的重點是體驗產品與品牌價值,具體包括顯示身份或階層的象徵、美的感受、時尚與先鋒、好玩及趣味性、潮流或流行性等等。 80後的消費主張就是“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它充分反映出了這群消費者對“個性”張揚的追求特點。他們對商品的情感性、誇耀性及符號性價值的要求,早已超過了商品或服務的物質性價值及使用價值。80後消費需求的日趨差異性、個性化、多樣化,促使現代社會進入了重視“情感滿足”勝過“機能價值”的時代。 2、80後消費行為特徵對媒介策略的影響:當百事可樂標註自己是“新一代的選擇”時,可口可樂發現網路遊戲已成為不少“80後”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正是基於這一發現,可口可樂以先行者的姿態,聯手暴雪娛樂與第九城市的《魔獸世界》,對80後的營銷攻勢。之後,不僅在上海舉辦近萬名年輕人參加的嘉年華派對“要爽由自己,冰火暴風城”,還歷時兩個月的全國市場推廣活動,活動區域涉及全國50個城市,一系列的營銷變臉,讓可口可樂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在可口可樂大獲成功的同時,百事可樂立馬聯手上海盛大的《傳奇》,強化“最年輕的”飲料定位。藉助網路力量,世界兩大品牌,在80後的市場搶奪戰中愈打愈烈。長期以來廣告媒介的投放一直都是為廣告主與廣告公司的意志所左右,很少考慮受眾的接受媒介的方式。一半以上的廣告費打了水漂也是經常的事。針對上述80後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在廣告媒介選擇策略上,廣告人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甚至是顛覆性的。 首先,傳統意義的四大媒體都要加以重新認識。有調查表明,20歲以下的新新人類基本上不看報紙,看也就是瀏覽一下,所以上面的各類廣告基本上對他們沒有多大用處。電視廣告則要與他們所關注的節目相配合,如2005年轟動全國的“超女”大賽中,電視產品廣告大大影響了這批孩子。雜誌廣告則更要注意選擇能對他們產生衝擊力的時尚人物或正在熱捧的體育或影視明星,同時還要印製精良。還要有一些公關活動,不斷地維繫著與他們的溝通聯絡。 其次,網路媒體是他們喜歡的形式之一。如今廣告商們開始注重網路廣告,但目前的網路廣告可以說都不是針對他們的,這一點只要看一下各大網站就一目瞭然了。我覺得應該向網路遊戲學習,針對80後做廣告一定要有誘惑與激動的力量,要有越打越有精神,這樣的廣告才能深入人心而不是讓人心煩。 第三,要努力開發新媒體。80後的生活節奏相對較快,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日益減少,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行動電話,交通移動電視等新興的廣告媒體,廣告主和廣告公司就可以更成功地實現廣告目標受眾的到達率,提升廣告的記憶度,甚至為受眾與品牌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平臺。 3、幾點針對80後廣告策略設計的意見: (1)創意開路,避免盲目。追求新鮮和變化是80後的主要特質,而要吸引求新求變的“80後”的眼球,沒有創意怎麼行!同時,對於這群坦然接受“草根英雄”的年輕人來說,切實地符合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訴求,即便沒有明星,他們也照樣捧場;否則,再大牌的明星,他們也不會買單。李寧籃球鞋TOPGUN系列推出兩款新鞋,命名為飛翼、鷹爪。為配合產品策略,李寧特別製作了電視廣告《青蛙篇》:伴隨著輕鬆的口哨和RAP饒舌音樂,一隻校園裡的青蛙出場了。 它站在梯形教室的桌子上拼命舉手,老師卻讓它旁邊的帥哥回答問題;接著,它堵在心儀女孩必經的道路上,努力招手希望引起注目,得到的卻還是失望;最後它跳進了一隻白色的時尚籃球鞋,突然,青蛙變成了勇猛的男生,在球場上所向披靡,女孩拍手歡呼;最後,熒屏上的焦點定格在炫目的籃球鞋上,一句廣告語閃出:“李寧——一切皆有可能”這則輕鬆幽默的“青蛙篇”剛一播出,就在校園目標受眾群引來一片叫好。 (2)迎合需求,彰顯個性。80後崇尚個性化、風格化的價值觀念,這就要求營銷和廣告策略要靈活多變,敏銳捕捉目標受眾的需求變化,如2002年南韓推出三星彩屏手機就不是針對成功人士,而是緊緊抓住新新人類消費感性化中的自我表現慾望。市場監測表明:不僅產品賣得好,更重要的是透過廣告使品牌(三星)與這一消費群體的關係得到更深層的發展。 有關研究還表明:這一群體對周圍人群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他們可以影響更多與之有聯絡的人。三星產品的成功表明:成功廣告策劃並不僅僅是財力與物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你對消費者的認識與把握。 (3)加強互動,體驗營銷。經濟社會的青年們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獨立意識漸強,而且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他們的消費行為在多數情況下,也不再像以往具有過多的盲目性,而是更趨於冷靜、理性,更重視產品所帶來的各方面的附加效應,以此進行比較、鑑別、挑選,尤其重視產品消費體驗中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心理上、情感上最大的滿足,並獲得差異性、個性化、多樣化的體驗感覺。於是,各種能夠親身參與其中的或是其消費行為所帶來的實際效果,能夠體驗到期望感覺的消費模式受到推崇和熱衷。 五、結束語 總之,針對80後一代的廣告營銷策略的關鍵點就是要超越常規,營銷人一定要學會超越原有的思維模式,特別是思維定勢,要根據80後一代消費者的行為特徵對傳統的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學中不少觀點加以修正。使廣告宣傳的品牌策略與他們產生概念對接。由於80後一代是非理性、非秩序的感性群體,企業要做80後的營銷,從品牌意義的表徵、產品本身的結構都要有針對性。針對80後一代特徵,廣告語上,要更加大眾化語言,廣告圖形上要更酷、更炫,以迎合80後一代所出現的反叛精神。在品牌傳播上,針對80後的“網路生存”,注重網路、新媒體的互動傳播,包括音樂下載和QQ等即時通訊。因此針對80後一代的最佳攻略,不在於推廣費用之多,而在於創意之巧,能低成本的讓80後與明星互動以及80後們自身互動參與,形成自我傳播。這些都是已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的營銷策略。
一、概述 在幾年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80後僅僅代表一群不成熟的青少年,而如今,以及集體“奔三”的80後已經長大了,他們逐漸在各個領域成為主流力量,對市場營銷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很多領域的消費主力軍,他們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徵深受營銷與企業界的格外重視。 80後一代具有獨立個性、有思想、追求酷、彰顯個人本色,這一切與目前的主流營銷觀念——體驗營銷與象徵性營銷思想十分吻合。因此,當我們面對這群從一度程度上決定企業未來的80後的時候,在廣告策略的制定上也要抓住其性格特點和消費特點。但也出現了很多企業針對80後運用與表現廣告不當的案例,比如眼光短淺,定位盲目,濫用明星等等,這就值得我們更多地關注和研究,分析問題並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看法。 二、關於80後 1、80後定義 從字面定義上來說,80後是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很顯然,80後的實質意義遠遠不是字面意義解釋那麼簡單,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現象。他們存有從小到大眼見祖國由相對困難落後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記憶,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多少物質生活享受卻簡單充實、在今天看來珍貴特別的童年時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國的資訊新時代前沿接觸新生事物、成為新千年第一批彰顯個性的族群的少年時代。 2、80後性格特點 80後一代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起長大的,改革開放也賦予了80後鮮明的性格特點: (1)包容性強。改革開放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向世界開放,開放的結果必然是互相流動,這主要體現在西方文化、社會習俗甚至飲食習慣流進中國來,而華人開始走出去,去留學、考察、觀光、做貿易。先是表面的流動,然後逐漸進入更深的層次,從知識方面、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開始流動。 (2)以自我為中心。因為8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被父母寵愛,以自我為中心,養成了被認為是自私的個性,不太顧及別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對他們的過分容忍養成了他們的霸王個性。 (3)理性和感性的平衡。80後的一代人,最大的缺點可能是以自我為中心,互相之間的相容性不夠。但也恰恰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敢於坦率直言他們的利益和需求,為了使彼此之間避免傷害,他們一定會尋找一種新的透明的社會分配機制和交往機制,達到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滿意的狀態。 (4)崇尚創新,勇於挑戰。80後是喜歡問為什麼並懷疑一切存在的一代,他們在尋找這些存在背後的合理性,如果發現不了合理性,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理性來重建秩序。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凡是對80後產生恐懼的人,很多是有著固定的權威,不太願意使既定秩序改變的人。 3、生活狀態 80後是一直親眼見證著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日漸發展崛起並與之一同成長的特殊的新一代,因此他們的精神和生活狀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就這一時期的80後來說,主要可以歸結如下: (1)職業不穩定。“跳槽”對於80後是個高頻詞彙,由於剛剛踏入社會不久,80後的年輕人都希望將來有好的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穩定,這與80後一代樂於接受挑戰的性格也不無關係。 (2)收入相對微薄但追求生活的高品質。工作經驗缺乏,資歷尚淺,總體來說80後的收入仍顯單薄,但是80後對生活的品位起點卻很高,注重生活品質,這也導致很多年輕人“入不敷出”,出現了“月光族”“啃老族”等新興群體。 (3)對父母的依賴。這種依賴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不管是學生還是走進了社會,80後都還未在身心上達到成熟,面對買房、買車、結婚等重大開支,80後大多數仍無法實現獨立。 三、80後的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特徵研究 消費心理指消費者進行消費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徵與心理活動的過程。消費者心理受到消費環境、消費引導、消費者購物場所以及個人因素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消費者為獲得所用的消費資料和勞務而從事的物色、選擇、購買和使用等活動稱為消費者行為。 “80後”一代雖然還未完全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主導者,但他們是未來的市場中堅力量,只有瞭解他們獨特的消費行為和心理特徵,才能幫助我們如實分析和預測未來中國市場的消費結構,引導企業作出正確及時的營銷和廣告策略調整。總體來說,80後在消費行為習慣上形成了這個群體獨有的特點: 1、天生逆反,尋求獨立:從消費者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過多的呵護反倒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其他人過多地干預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去關心別人,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立的。可見在這一代人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2、喜歡新鮮,追求刺激:80後一代討厭墨守成規,喜歡多變、刺激和新穎的生活方式。他們喜歡新產品,但忠誠度一般不高,習慣將各種品牌換來換去,因為他們是在海量廣告的浸泡中長大,遭受產品和各式資訊的纏繞,但是,他們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判斷,同時,也擅用搜索工具尋找答案。作為不少消費領域的消費先鋒,80後一代更注重品質,他們追求時尚,倡導個性,價格不是80後一代考慮的首要因素,他們有很強烈的消費衝動。 3、注重個性,追逐時尚:這一代的青年人,成長於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發展時期,生活水平較上一輩也有了質的飛躍,形成了獨立、自我的個性特點。他們打破了“計劃”時不變的“藍色”、“綠色”,不滿足於標準化、模式化,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他們認為“我就是我”,“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崇尚個性化,風格化的價值觀念,於是需求變得多樣化,消費變得複雜化,一切都因為“我”有“我”的特定需求和消費慾望。“我”產品只屬於“我”,他們帶有“我”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選擇價值,能夠體現“我”的消費品位,消費文化和消費追求。而整個的消費過程也帶有了極度的自我VIP化,甚至每一個“我”都可以成為商家的一個細分市場。 4、感性衝動,超前消費:新一代的青年,由於從小處於家庭的核心,在成長中備受關注,形成了他們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理念,並有很強的敏感性,因此,在消費中崇尚屬於自我的消費選擇——“我的選擇我喜歡”。而這種選擇同時又大都帶有強烈的自身情緒因素影響,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影響的彈性很大,尤其當感官受到廣告傳媒、促銷人員、價格折扣、外部環境、群體消費趨向等等各種因素,或其綜合作用影響時,其消費行為變得情緒化、感性化、衝動化,期望藉此來體現自身的獨特,消費的重點有時甚至脫離商品本身,熱衷於其衍生的各種附加價值。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大學生的消費型別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與發展型”轉變,儘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適,超前消費被大學生們廣泛認可。 四、針對80後消費行為特徵的廣告策略研究 美國著名消費者行為學家M.R.所羅門認為(2005):改變消費者行為的許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輕消費者所推動的,他們不斷地重新定義什麼是最熱門的而什麼又不是。所以今天的營銷界普遍認為:要想超越下一次浪潮,必須比競爭對手先想到消費者心裡去。 1、80後消費行為特徵對廣告定位和創意策略的影響:由於80後一代喜歡多變、刺激、新穎的生活方式,他們對商品的忠誠度一般不高。廣告策劃特別是廣告創意一定要注意新穎獨到,廣告宣傳要做到有時代感和渲染力強。他們對新品牌很快會厭倦而轉向其他品牌,所以要不斷地變換產品包裝和廣告形式,以保持品牌的活力。廣告中設定他們喜歡的傳播議題以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滿足。將廣告產品與流行音樂、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等聯絡就是針對這一群體進行廣告宣傳的有效方式。儘管“80後”的品牌信仰比較薄弱,但這個群體對於偶像的痴迷程度,卻足以讓人吃驚。而品牌也由此找到一條聚攏“80後”的有效途徑,那就是利用80後群體認同的個性偶像的影響強力拉動。表面上看起來,這似乎和尋常的品牌尋找代言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我們需要重點指出的是,要尋找一個能擁有大量“80後”Fans的偶像並不是那麼容易。偶像中其實也存在泡沫,大部分都是“形似神不似”,根本不受“80後”的擁戴。 80後一代選擇產品或品牌的準則不再基於“好”或“不好”這一傳統的理性認知觀,而是更基於“喜歡”或“不喜歡”的感性情感態度觀。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是產品或服務能提供的一種感覺或附加價值。因此,在廣告與品牌溝通中,傳播與溝通的重點是體驗產品與品牌價值,具體包括顯示身份或階層的象徵、美的感受、時尚與先鋒、好玩及趣味性、潮流或流行性等等。 80後的消費主張就是“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它充分反映出了這群消費者對“個性”張揚的追求特點。他們對商品的情感性、誇耀性及符號性價值的要求,早已超過了商品或服務的物質性價值及使用價值。80後消費需求的日趨差異性、個性化、多樣化,促使現代社會進入了重視“情感滿足”勝過“機能價值”的時代。 2、80後消費行為特徵對媒介策略的影響:當百事可樂標註自己是“新一代的選擇”時,可口可樂發現網路遊戲已成為不少“80後”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正是基於這一發現,可口可樂以先行者的姿態,聯手暴雪娛樂與第九城市的《魔獸世界》,對80後的營銷攻勢。之後,不僅在上海舉辦近萬名年輕人參加的嘉年華派對“要爽由自己,冰火暴風城”,還歷時兩個月的全國市場推廣活動,活動區域涉及全國50個城市,一系列的營銷變臉,讓可口可樂在市場上大獲成功。 在可口可樂大獲成功的同時,百事可樂立馬聯手上海盛大的《傳奇》,強化“最年輕的”飲料定位。藉助網路力量,世界兩大品牌,在80後的市場搶奪戰中愈打愈烈。長期以來廣告媒介的投放一直都是為廣告主與廣告公司的意志所左右,很少考慮受眾的接受媒介的方式。一半以上的廣告費打了水漂也是經常的事。針對上述80後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在廣告媒介選擇策略上,廣告人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甚至是顛覆性的。 首先,傳統意義的四大媒體都要加以重新認識。有調查表明,20歲以下的新新人類基本上不看報紙,看也就是瀏覽一下,所以上面的各類廣告基本上對他們沒有多大用處。電視廣告則要與他們所關注的節目相配合,如2005年轟動全國的“超女”大賽中,電視產品廣告大大影響了這批孩子。雜誌廣告則更要注意選擇能對他們產生衝擊力的時尚人物或正在熱捧的體育或影視明星,同時還要印製精良。還要有一些公關活動,不斷地維繫著與他們的溝通聯絡。 其次,網路媒體是他們喜歡的形式之一。如今廣告商們開始注重網路廣告,但目前的網路廣告可以說都不是針對他們的,這一點只要看一下各大網站就一目瞭然了。我覺得應該向網路遊戲學習,針對80後做廣告一定要有誘惑與激動的力量,要有越打越有精神,這樣的廣告才能深入人心而不是讓人心煩。 第三,要努力開發新媒體。80後的生活節奏相對較快,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日益減少,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行動電話,交通移動電視等新興的廣告媒體,廣告主和廣告公司就可以更成功地實現廣告目標受眾的到達率,提升廣告的記憶度,甚至為受眾與品牌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平臺。 3、幾點針對80後廣告策略設計的意見: (1)創意開路,避免盲目。追求新鮮和變化是80後的主要特質,而要吸引求新求變的“80後”的眼球,沒有創意怎麼行!同時,對於這群坦然接受“草根英雄”的年輕人來說,切實地符合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訴求,即便沒有明星,他們也照樣捧場;否則,再大牌的明星,他們也不會買單。李寧籃球鞋TOPGUN系列推出兩款新鞋,命名為飛翼、鷹爪。為配合產品策略,李寧特別製作了電視廣告《青蛙篇》:伴隨著輕鬆的口哨和RAP饒舌音樂,一隻校園裡的青蛙出場了。 它站在梯形教室的桌子上拼命舉手,老師卻讓它旁邊的帥哥回答問題;接著,它堵在心儀女孩必經的道路上,努力招手希望引起注目,得到的卻還是失望;最後它跳進了一隻白色的時尚籃球鞋,突然,青蛙變成了勇猛的男生,在球場上所向披靡,女孩拍手歡呼;最後,熒屏上的焦點定格在炫目的籃球鞋上,一句廣告語閃出:“李寧——一切皆有可能”這則輕鬆幽默的“青蛙篇”剛一播出,就在校園目標受眾群引來一片叫好。 (2)迎合需求,彰顯個性。80後崇尚個性化、風格化的價值觀念,這就要求營銷和廣告策略要靈活多變,敏銳捕捉目標受眾的需求變化,如2002年南韓推出三星彩屏手機就不是針對成功人士,而是緊緊抓住新新人類消費感性化中的自我表現慾望。市場監測表明:不僅產品賣得好,更重要的是透過廣告使品牌(三星)與這一消費群體的關係得到更深層的發展。 有關研究還表明:這一群體對周圍人群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他們可以影響更多與之有聯絡的人。三星產品的成功表明:成功廣告策劃並不僅僅是財力與物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你對消費者的認識與把握。 (3)加強互動,體驗營銷。經濟社會的青年們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獨立意識漸強,而且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他們的消費行為在多數情況下,也不再像以往具有過多的盲目性,而是更趨於冷靜、理性,更重視產品所帶來的各方面的附加效應,以此進行比較、鑑別、挑選,尤其重視產品消費體驗中是否能給自己帶來心理上、情感上最大的滿足,並獲得差異性、個性化、多樣化的體驗感覺。於是,各種能夠親身參與其中的或是其消費行為所帶來的實際效果,能夠體驗到期望感覺的消費模式受到推崇和熱衷。 五、結束語 總之,針對80後一代的廣告營銷策略的關鍵點就是要超越常規,營銷人一定要學會超越原有的思維模式,特別是思維定勢,要根據80後一代消費者的行為特徵對傳統的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學中不少觀點加以修正。使廣告宣傳的品牌策略與他們產生概念對接。由於80後一代是非理性、非秩序的感性群體,企業要做80後的營銷,從品牌意義的表徵、產品本身的結構都要有針對性。針對80後一代特徵,廣告語上,要更加大眾化語言,廣告圖形上要更酷、更炫,以迎合80後一代所出現的反叛精神。在品牌傳播上,針對80後的“網路生存”,注重網路、新媒體的互動傳播,包括音樂下載和QQ等即時通訊。因此針對80後一代的最佳攻略,不在於推廣費用之多,而在於創意之巧,能低成本的讓80後與明星互動以及80後們自身互動參與,形成自我傳播。這些都是已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的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