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笨蕉4

    我聽體制內的朋友說,如果在縣單位裡,如果是比較年輕,文化比較高,工作能力比較強的,這個其實也不難,當然與領導的關係也很重要,我以前高中同位30歲出頭,任縣裡農業局副局,985學歷,後來他代表縣裡去省外扶貧當組長,就轉正科了。聽他說其實縣裡副科不是每一個都想晉升為正科崗位,特別是接近50歲的,不想承受太大壓力,也不去競聘,現在很多地方領導崗位都要求競聘,其中一條就是年齡不大於45歲,我們單位正科的競聘要求不能大於40歲,碩博文化除外。

  • 2 # 蛙蛙瑟瑟發抖

    副科到正科的比例大約是5比1,你想想看,能在縣城當上副科級的,都多多少少有點背景和能力,你要跟另外4個人競爭一個崗位。最關鍵的是,你還要跟一堆背景比較強的關係戶競爭,這個就非常難了!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副科級同志,到這就看到天花板了,不出錯誤臨退休轉一個主任科員,相當於正科級待遇。這是大部分“副科病”患者的歸宿。

  • 3 # 樸拙厚重

    在縣城裡面,正科實職就是一方小諸侯了,盯的人也多,候選排隊的也多,手中權利很大,沒有縣級領導扶持基本很難晉升到的。

    核心還是僧多粥少權利大。

  • 4 # 體制材料喵

    在縣級,很少有人能夠達到正科領導職務或者一、二級主任科員以上職級。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平臺層級太低。晉升領導職務首先看的是平臺,平臺的高低決定了你職務職級的上限和下限。在中央機關和省級機關,廳級和處級只是中層或者底層,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自然晉升要容易得多。而縣級機關的上限就是正科領導職務,每個部門只有正職或者常務副職才是正科領導職務,是最頂尖的存在,自然很難晉升,再往上晉升就是縣級領導班子,那種可能性就更少。

    二是正科崗位太少。在縣級不僅平臺低,而且正科領導職務的崗位也非常少,競爭壓力自然很大。以一個30萬人口的縣城為例,政府這邊的正科職數大約有50人左右,這其中還包括非正直的正科級副局長。黨委這邊雖然機構少,但是職務卻相對多些,大概也就60人左右,再加上政協、人大的30人,鄉鎮的30人,公法檢20人,一個縣城正科級職數總共也就190人左右,而一個縣城的公務員加上事業編制往往在8000人左右(不包括教師、醫生)。

    三是提拔難度高。在縣城,幹部的提拔都是螺旋式上升,要經過多次輪崗實現。一般來說,在縣城工作的科員提拔副科級的時候,除了個別部門以外,很少直接在本單位提拔,大部分都會被下派至鄉鎮任職,在這個過程當中,每一個部門的被下派的機率都是不一樣的,重要的部門或許每年都有名額,而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部門,往往好幾年才會有一次機會,因此,即使在縣城工作,好的部門也會給你的成長增添助力。

    提拔到鄉鎮,一般剛開始是副鎮長(不是黨委委員),然後一步步往上爬,三年一小動,五年一大動,如果比較幸運、能力很強,能走得很順利,每次調整都能往上走一個格(比如組織委員→紀委書記→副書記→人大主席→鎮長→書記),那麼在鄉鎮從副鎮長到書記,也至少要15年(特例除外)。大多數的鄉鎮幹部是在苦苦等著,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副科到正科這一步可以難住90%的基層公務員,如果能熬到正科級,那就是非常幸運了,祖墳上冒青煙了。

    如果覺得在鄉鎮沒有混頭,實在提拔不上去了,很多人會想辦法回城,一般在局裡擔任副局長,或者搞個虛職正科級。

  • 5 # 事說體制

    在縣裡,只有5%的正科職數。一個30萬左右的小縣城,公務員編制在2000個左右,正科實職崗位不過100個,數字看似比較多,實際上從副科提拔為正科比你想象中的要難。

    再接著上述說,一個30萬的小縣城,下轄12個鄉鎮的話,每個鄉鎮按照3個正科實職配備(鄉鎮黨委書記、鎮長、人大主席),鄉鎮就要佔據36個正科實職崗位。再加上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及婦聯、工會、共青團等眾多單位和組織都要配備正科實職崗位,副科實職提拔為正科實職需要綜合因素髮力,缺一項也許提拔就難。

    再來介紹下幹部提拔受哪些影響。

    1、年齡。體制內任職年齡是個寶,年齡相對小,提拔上就有優勢。比如40歲的副鎮長與35歲的副鎮長,誰有提拔優勢?從去年換屆來看,鄉鎮班子領導平均年齡普遍在35歲上下,35歲的副鎮長比40歲的副鎮長提拔為正科級領導更有提拔優勢。

    2、學歷。雖然說學歷不是提拔幹部的必備條件,但在同等條件下學歷也有參考意義。在副科領導幹部中,如果是985名校畢業,又有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學歷,這樣的幹部最容易進入組織部門的提拔視線。畢竟縣裡面高學歷人才並不是很多。新聞報道里經常看到,北大、清華博士研究生30歲左右就被任命為縣長、縣委副書記。從中可以看出,學歷高的人在提拔上更有勝一籌。

    3、背景。主要指任職具備哪些政治資源。比如從市縣空投到鄉鎮任職的幹部比從鄉鎮土生土長的幹部有任職優勢。空投下去任職的幹部有上層關係,多半會有人繼續提攜。

    4、資歷。主要指任職經歷。一個35歲的副鎮長,如果在多個崗位鍛鍊,任職經歷就豐富。提拔幹部的時候,組織部門會看個人履歷,並作為參考依據。這就是為什麼鄉鎮專職副書記比一般副科實職領導有提拔優勢的原因。

    總之,幹部提拔受多重因素影響。縣裡面,副科實職領導比較多,但正科級是多數人職業發展的天花板。要從副科實職提拔為正科實職,除了自身條件不錯之外,還必須有外力相助,至少得到常委領導的大力推薦,僅從某一個方面考慮提拔的事,助力實在太小了。

  • 6 # 25年臨時工

    在官場上憑自己本事能力,一輩子能混個正科也算祖墳冒青煙了!要是後天再升,哪沒背景是不可能的!就算自己能力再大,沒背景,也是挨宰的料!

  • 7 # 一路同行12020384

    我就是副科8年了,今年事業單位職級並行,由八級職員晉升為七級職員,如果運氣好的話,希望退休前晉升六級職員。

  • 8 # 布依三哥

    副科到正科我身同感受,難,非常難,跟一堆背景比較強的關係戶和一群高學歷年青人競爭,45歲年齡專科學歷已經沒有任何優勢,知難而退。當了十五年副科,估計退休能轉一級主任科員,相當於大正科級待遇就行了。

  • 9 # 佳遇天成

    副科升正科好像是縣城體制內的天花板。我是16年的副科,7年來,我依然兢兢業業工作、默默無聞奉獻,到現在還沒升正科。主要原因是因為單位正科級職位太少,解決正科級的途徑少。所以大多數副科級幹部只能走職級晉升的路。

  • 10 # 視職場

    在縣級,副科晉升正科有多難?要回答此問題,就需要我們弄清一個問題:一個縣正科級領導與副科級領導各有多少人?

    一個鄉鎮正科級領導有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及鎮人大主席,而副科級領導則包括: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鄉鎮長、武裝部長、組織委員、宣傳委員!

    也就是說一個鄉鎮有3名正科6名副科領導,從人數比例來看,由副科提拔為正科是2:1,可實際上並非如此,還得一步步走。

    通常來說,想要從副科邁入正科常常需要15年時間,而更多人則根本就進不去,只是在副科上兜兜轉轉結束。

    而一般縣有30個鄉鎮左右,正科級領導也就是90個左右,副科級領導則是180個左右。

    隨著縣機構合併改革的完成,最終一個縣機構大體有縣委9個,2個直屬事業單位;縣政府26個部門和一個辦公室,11個直屬事業單位;縣人大9個工作機構;縣政協9個工作機構,共計正科級單位為67個,其中正科級領導有100多人左右,而副科級幹部差不多有300人左右。

    這樣粗略計算下來,一個縣所有正科級領導差不多在200人左右,而副科級領導差不多有600人左右,當然這其中還包括很多處室部門領導都屬於正科。

    正是由於正科級領導職數比副科級少得多,而在一個縣裡處級幹部更少,通常只有那麼二十來人,要想從正科躋身副處,則更是難上加難。

    這就使得98%的正科級領導只能幹到退居二線,那些副科級幹部才能有機會提拔正科,因此便形成了基層正科級領導升不了,副科級領導上不去,只能一直在那裡兜兜轉轉。

    所以,在縣級只要是正科級領導幹部不退職或者是犯錯誤,通常來說那些副科級幹部沒有機會上來。

    這也就形成了每年縣級正科職數空缺極其稀少,想要從副科級領導進入正科級,也就形成了極大的競爭,可能是幾十幾百比一。因此,要想達到這一步,可能需要的不僅僅是個人能力,還需要機遇,更需要依靠人脈資源,否則只能是望洋興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我老婆的一個學生,從最早的“三支一扶”起步,後來考入公務員隊伍,然後在二零一二年成為某鄉鎮的副鎮長,結果從縣的最南邊鄉鎮調到最北邊鄉鎮,然後又到護城鄉鎮,一直都沒有爬到正科級領導。

    現在已經四十歲出頭了,眼看著大好青春都已耗去,想要再進一步發展,也是隻能抱著隨緣的心態,畢竟他經過這些年的歷練,也已經看清了現狀。

    對於縣級層次來說,副科到正科,看似只有一步之遙,但真正能夠跨過去的,並不是僅僅靠個人努力便可以實現的,背後的道理不用多說,大家都懂就好。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問心無愧就好,其它的一切都順其自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