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清酒於詩

    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區。根據史料,從春秋戰國時起,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在這麼一段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了後期,已經是專指河南地區了。中原一詞便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

  • 2 # 晃晃悠悠777

    廣義的中原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中原是“北起幷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新蔡、安豐。”這個範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南,還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

    “客家之源在整個古中原地區,具體說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帶。”這樣說來,上面所說的中原,那就是個“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遷徙,“他們途中經過除河洛地區”之外的其他遼闊地區。受到秦隴文化、燕趙文化、晉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多元影響。“可見“古中原”地區多麼地廣闊。

  • 3 # 此使用者已在某日登出

    原意

    中原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原意中並未指定確切地理方位。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國語·越語上》:“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這些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意指“原野”。中原地區在遠古時期即有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時代。

    演變

    “中原”一詞最初只是“原野”之意。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書·禹貢》。《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

    漢代及其以後,“中原”一詞指原野者史書中也仍然存在,與地理概念的中原並存。比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於子孫,名揚後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這裡的中原依舊指“原野”。

    西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中的“中原”一詞仍然有野外之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

    諸葛亮《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裡的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與今義基本相同。

    定型

    《文選·謝靈運》詩:“中原昔喪亂,喪亂豈解已。” 李善注:“中原,謂洛陽也。”

    《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可以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

    宋代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

    明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憲副》:“公聞國變,眥裂發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歸節金陵。”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

    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

    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的辭源(全兩冊)紀念版:“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

  • 4 # 檸檬_靜

    中原”作為地域概念在古時候覆蓋範圍非常廣,而且形成也較為漫長。原來是指以河洛盆地為中心的商朝統治區域,後來是周朝統冶區域,包括整個河南、陝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西北部,也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關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與分母的關係。這個時期區別於中原地區的國家主要是楚國、吳國、越國等長江流域的國家,因此楚國“不服周”,一直向北擴充套件,佔領了黃淮流域的廣大地區,最後加入到中原國家的行列。

    吳國、越國強盛後也開始參與中原爭霸。

    西方的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穆公就開始參與中原爭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價“漲勢變臉”,魚市萎靡螃蟹“跳水”,磷肥大幅走強,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