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之乎者也小魚兒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話。

    而千百年來,呂布留給後人的是兩大不好的印象:忠誠度低,有勇無謀。

    其實個人感覺呂布就好像一個倔強的孤僻小孩子一腳闖入了大人的世界。大家都在爾虞我詐,就呂布傻乎乎的天真懵懂。你看曹董一派天真的時候,幹啥啥不行吧,等他一個人追出去把家底兒差點兒敗沒了之後,他憤怒了,成熟了,然後開始迅速崛起了,成為一方諸侯,這就足夠說明了,那個年代,根本不適合呂布。呂布太過於天真了,他相信人家嘴裡說出來的每一句話,事實證明,男人的嘴,真的是騙人的鬼啊。

    歷史上的呂布幾乎沒有開口的機會。我們所得到的有關呂布的一點一滴都是透過一件件歷史事件側面反映出來的。歷史上的呂布就好像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一樣,我們並不完全確定地知道他做每一個決定的時候在想什麼。

    從歷史的迷霧中找尋真相,我們就從與呂布有關的幾大事件說起,看看史書和演義中是如何描繪的,力圖還原出一個儘可能真實的呂布呂奉先大神。

    一、殺丁原

    1.1、先說相關史書上記載的。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人也。簡單來說,就是呂布登上歷史舞臺時候是在丁原手下幹活,據史書說是做主簿。演義裡說丁原是呂布的義父,當然歷史書上肯定不是這麼寫的了,但是“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說明丁原對呂布應該還是不錯的,至少不是黃祖對甘寧那種打心眼裡瞧不起,處處找彆扭,那最後叫甘寧砍了也有咎由自取的味道。然後史書上是怎麼說的呢?

    “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與何進謀誅諸黃門,拜執金吾。進敗,董卓入京都,將為亂,欲殺原,並其兵眾。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董卓因為丁原很信任呂布,所以引誘呂布殺了丁原。

    幫大家理解一下,曹操因為劉備很信任關羽,所以引誘關羽殺了劉備。

    再理解一下,你朋友因為你媽很信任你,所以引誘你殺了你媽。

    是不是毛骨悚然……按理說,如果一個部下深得領導信任,那這個部下於常理應該是對這個領導也非常忠誠。可是董卓想殺丁原,卻跑去找個在外人看來最不應該背叛丁原的人殺丁原。

    可是,董卓就真找了!

    可是,呂布就真殺了!

    是不是可以得出兩條結論:

    1、雖然丁原信任呂布,但是呂布對丁原卻毫無忠誠度。

    2、呂布這人見利忘義的特點肯定很多人都知道,要不然,即使呂布有殺丁原之心,董卓也不會找他。萬一呂布是個忠誠的人呢?保不齊回頭一刀把我自己剁了。而董卓敢找他,說明董卓肯定是知道呂布這人不忠。

    這是呂布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他的不忠就已經很多人都知道了!有句話叫小事往往能反映一個人的本性,呂布的不忠人盡皆知,應該是因為他平時見利忘義的事就沒少幹。只不過事太小,不值得往史書上寫。

    1.2、而演義中怎麼寫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呂布本來是丁原的義子,丁原跟董卓因為政見不合吵了起來,呂布在後面瞪董卓他們一眼,把李儒就給震住了。第二天,丁原帶著呂布以及自己的部隊又跟董卓打了一仗,把董卓擊敗。董卓回家一問,李肅說自己是呂布同鄉,知道他見利忘義,就帶了金銀財寶和赤兔馬,去找呂布。然後我們讀細一點:李肅沒繞彎子,直接把赤兔馬先給呂布。然後說“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喝一會酒,李肅提到呂布的父親,說自己經常碰到呂布父親。呂布說你拉倒吧,我爹死三十年了(誇張,借用趙本山小品語言),李肅說哪裡,你乾爹啊,丁原丁刺史啊。這時候,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實出於無奈”。

    說實話,這裡要是就說呂布兩面三刀,可能有點過分,因為李肅還沒提引誘呂布這一出呢,是呂布自己搶著說自己出於無奈的。所以這裡勉強再勉強,還算能說呂布不甘屈臣於小人之下吧。

    不過實在很牽強,因為呂布“惶恐”,李肅什麼都沒說呢,你自己著什麼急?還趕緊強調“我實在無奈啊,有個好去處,我就不在這幹了”。所以,如果說這時候呂布基本已經猜出來李肅是來勸誘自己的,所以就表明立場,表示看在金銀財寶赤兔馬的份上願意合作,也不是不可能。不過也有可能自己在丁原這不如意,跟甘寧似的,老受委屈,所以見人就吐槽。問題是你是人家乾兒子啊,所以這個不怎麼站得住腳。

    李肅說呂布是人才,幹嘛跟丁原混。呂布說沒有合適的主子啊,李肅說“良禽擇木而棲”,兄弟你得趕緊為將來打算啊。

    說實話這道理是沒錯,後來的徐晃就是被這句話拉攏到曹操那邊的。問題是結合下面的對話就有意思了:呂布問: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李肅答: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

    李肅這段話,我能背下來,我小時候第一次看三國演義就被這句話吸引了,此後這輩子我看演義不下五十遍,每遍看到這我都多看兩眼。為什麼呢?實在太顛覆世界觀了。

    我沒看過演義的時候就知道董卓是個混世魔王,怎麼第一句對董卓的評價是“敬賢禮士,賞罰分明”?這是周公還是周亞夫?這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可以說李肅至少還是得到了一個談判技巧的,就是自己的東西再爛再齷齪,也得好意思把它吹成花。問題是,談判的時候的話,有點腦子的人也不能信啊。那呂布下面的反映是什麼呢?

    呂布說:某欲從之,恨無門路。

    結論1:呂布信了。結論2:呂布根本沒聽,李肅說什麼不重要,給他這麼多錢,他就打定主意跟董卓混了。雖然這時候李肅還沒明說是董卓派他來的,但是話都到這份上了還用說嗎?結論1 =》推論1:呂布無知。結論2 =》推論2:呂布無恥。

    接下來就更逗了,李肅攤牌,說自己是董卓派來的(還“屏退左右”,真多餘,重要的話早說了,呂布想要你命你早活不成了),然後呂布說自己沒立功勞,不好意思空手去呀,李肅說這好辦,“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

    然後,布沉吟良久曰:“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

    二、殺董卓

    2.1、還是史書上先說。

    丁原歷史上沒有記載跟呂布是不是乾爹的關係,但是董卓卻有一句話:

    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誓為父子”這句話,和說劉關張的“恩猶兄弟”還是有點區別的。“恩猶兄弟”,畢竟是“猶”,猶如,像,不是真的。而“誓為父子”,是“為”,那就是了。所以說董卓是呂布的乾爹在歷史上都說得過去。呂布投靠了董卓,期間是怎麼樣的呢?三國志是這麼寫的:

    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

    就是說呂布作為董卓的乾兒子,做得很多工作是董卓的貼身保鏢的任務。可以說這個職務,必須是心腹人才能做了吧。丁原信任呂布,董卓也這麼信任呂布。期間,“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父親衝兒子發火很正常,像他們天天舞刀弄槍的,扔手戟,是嚇人了點,但是也未必就不合理。可是這件事被王允利用,變成了勸誘呂布殺董卓的導火索: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語在卓傳。

    我特意去《董卓傳》看了一遍,但是也沒發現什麼別的關於呂布的記載。另外,後漢書中有一句:

    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這個傅婢,一般認為是貂蟬的原型。(題外話:貂蟬的蟬是這個蟬,不是貂嬋,貂蟬的意思是她是管貂蟬冠的人,所以叫貂蟬)

    讀完這一段,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董卓縱橫跋扈,呂布作為他的心腹,說呂布是幫兇,不為過。

    2、使呂布殺死董卓的原因有:

    1)擲戟事件

    2)傅婢事件

    3)王允攛掇

    至於說呂布是因為看不慣董卓專橫跋扈而殺死董卓,這樣的說法我是從未從史書中讀到。當然,也有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王允殺董卓,肯定需要一面旗幟,這個旗幟就是討伐不臣,呂布既然是直接作案者,他至少口號得喊過。所以我們姑且算上這一條。可是,這一條絕對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應該上面的三點。

    而擲戟事件,雖然有“布由是陰怨於卓”,但是這個絕對不會是促使呂布殺死董卓的直接緣由。這件事更多的作用還是為王允的攛掇提供了口實。而傅婢事件,也有一部分原因,但是如果說因為這個就去殺乾爹,那這世界上沒幾個人他不能殺了。注意這個傅婢不是貂蟬,貂蟬是董卓的妾,你呂布“調戲”了董卓的妾,害怕董卓治罪,先下手為強,還算能理解一點,這一個奴婢,在那個時代就是個財產,隨便送人的,你想要直接問董卓要沒準都可以,調戲一下,董卓能把你怎麼地啊?

    所以促使呂布殺死董卓的,主要就是王允的勸說了。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也?”

    可見,歷史上的呂布還是知道父子情的。可是王允指出,首先,乾爹畢竟不是親爹。其次,“今憂死不暇”,譯文:如今你擔心自己死活還來不及。

    呂布為什麼要擔心自己的死活?因為王允要殺董卓。呂布怎麼做會死?站在董卓那邊。怎麼不會死?跟王允混。

    因此可以看出,王允並不是用“大義”來勸說呂布的,不是他說,董卓這人太壞啦,這人殘害百姓,這人殺人如麻,這人玩弄皇帝……所以你得殺他。然後呂布聽完,一拍桌子,“太不像話了,我呂布今天才知道他是這麼個人!”

    而應該是這麼一副場景:王允對呂布說,“奉先啊,現在你有兩條路,一條是和我們合作,保你不死,事成還是功臣;另一條是還做你的乾兒子,不過董卓死後,你是什麼下場,請你自己想清楚。”

    這些猜測有點大膽了,不過應該還是合理的。就是王允在對呂布進行什麼樣的分析呢?跟我混有利,跟董卓混你小命都不保。

    最後王允再把擲戟事件一提,讓呂布更加感到了董卓的可怕和不可信任。於是說動呂布了。可以說,擲戟事件讓呂布怨董卓,傅婢事件讓呂布怕董卓,但是真正讓呂布起殺心的,還是王允的勸說+威逼利誘。威逼利誘這個詞,我覺得用在這挺合適。

    2.2、而演義中呢?用大量筆墨寫了一個精彩的“美人計”。

    過程就不寫了,大家讀過原文都知道。可以說,這一段描寫,演義是大大地將呂布美化了。這一段中,董卓是一個受害者形象,是個上當受騙的人,不過是因為他太壞了,所以沒人同情他。而呂布呢?雖然也是被利用,但是在他自己而言,他是認為自己是因為愛情而殺董卓。那在他眼中,愛情比什麼狗屁乾爹重要。那麼我們是否能推翻呂布“見利忘義”的評價呢?

    首先,就這件事而言,我們可以給呂布評價“見利忘義”,但是呂布給人的感覺更多的卻不在這上面。因為這件事裡,促使呂布殺董卓的是貂蟬的歸屬。可以說這也是一種利,如果作者沒有那麼多描寫,那說這是見利忘義也可以。不過作者加了很多呂布的感情描述,這樣子把愛情等同於佔有,實在有點不近人情了。

    但是,這件事就算不能評呂布“見利忘義”,卻不能推翻別的事情對呂布“見利忘義”的評價。不能說,呂布這一次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以後就次次都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了。在這件事之前之後,呂布的行為都不能讓他摘下“見利忘義”“唯利是視”的帽子。

    總之,這一段故事,演義中並沒有醜化呂布,反而美化了呂布,讓他暫時當了一會兒“情聖”,為了愛情不顧一切。殺董卓在歷史上對呂布的功勞是不加不減,在演義中卻給呂布帶來了加分。假如呂布從這裡好好表現,他憑“三英戰呂布”和“為愛殺義父”,他洗刷掉殺丁原的罪名,混個項羽的評價還是不成問題的。可惜的是,從這裡開始,無論是歷史上的呂布還是演義中的呂布,卻並未有什麼上佳表現,反而一錯再錯,讓自己的“見利忘義”的帽子怎麼也摘不下來。

    三、保衛長安

    3.1、史書怎麼說

    殺死董卓,王允、呂布成了東漢的功臣。之後發生了什麼呢?

    允以布為(奮威)〔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

    眾所周知,三國志記載惜墨如金,所以很多時候要參考相關文獻。可惜的是,《後漢書》中呂布傳的描寫居然更加簡單,一句“布允既不赦涼州人”就把衝突的原因給說完了。不過幸運的是,王允傳中的記載更詳細一點,《後漢書》王允傳說:

    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

    我們看到,王允最初是想赦免董卓的部下的。“呂布亦數勸之”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呂布也幾次勸他(這麼做)”。我之前曾經懷疑勸是勸阻的意思,但是這樣“亦”就說不通了,所以還是應該那麼翻譯。這裡能夠體現出來,呂布不是嗜血狂魔,逮著誰殺誰,他也知道“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道理。可惜的是,王允後來因為自己的多心,否定了這個仁慈的正確策略,而對西涼人採取了更嚴苛的政策,所以“涼州人皆怨”,進而直接導致了李傕、郭汜的叛亂。後面“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看得出來,呂布在這裡是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給大家,這也是一個有利於穩定人心的舉措,可是王允還是沒有答應。

    從這兩件事看來,呂布並不是沒有頭腦,他也是歷史上的一個人,也知道團結大家的道理。可惜,呂布不是當權者,他的話說了不算數。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呂布這個時候戰死沙場,歷史將對呂布完全是另外一種評價。後世文人一定會感嘆,這樣的一個推崇仁政的人,如果掌權,是對天下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可是當呂布掌權之後,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們完全忘記了呂布在歷史上原來還有這麼一筆。比如對待張遼、高順這兩員頭號猛將,呂布的行為實在讓人沒法認為他是個公平、正直、仁德的人。這些事情,我們以後再說。當然,我們記住這個話頭,就是呂布短暫的把持朝政期間,曾經有這麼一筆。

    王允傳繼續說:

    (王允)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就是說王允輕視呂布,認為他是個劍客,舞刀弄槍的。呂布呢?自負有功,經常自誇,由於失去了本來所希望的結果,於是逐漸心理不平衡了。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另外一個故事,一個後期的悲劇:魏延和楊儀。

    同樣是文武之爭,同樣是文的看不起武的覺得他是武夫,武的偏偏自己覺得自己很牛誰都得讓自己三分,於是將相失和,繼而釀成慘劇。

    我們可以看到,呂布的一個毛病已經逐漸出現了:驕矜。這個毛病,關羽也有,魏延也有,甚至程普、廉頗等這樣的古往今來很多名將都有,而這個毛病也都或多或少地給他們帶來了麻煩。

    當然,王允和呂布的矛盾還沒有那麼大,最後釀成的後果也沒有那麼慘重。而且,這倆人只能說關係有了裂痕,開始不融洽,因為這倆人還麼來得及自己掐起來,就有了更嚴重的一個問題:

    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卓死後六旬,布亦敗。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三國志》)

    布允既不赦涼州人,由是卓將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布與傕戰,敗,乃將數百騎,以卓頭繫馬鞍,走出武關,奔南陽。(《後漢書 呂布傳》)

    文字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都說涼州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因為王允對涼州人太嚴厲而反叛朝廷,呂布作為當時的首都衛戍部隊司令,和他們交戰自然是呂布的義務。歷史書上記錄戰爭不記錄過程,只記錄結果,所以我們只知道呂布敗了,逃出武關,去投奔袁術。後漢書比較有意思,強調呂布“帶著董卓的頭”跑的。

    呂布為啥帶著董卓的頭?肯定不是因為他念董卓父子之恩而想要埋葬或者拜祭,這太扯了。更多的原因肯定還是董卓的頭是他立下功績的象徵和證明,想讓自己投奔的諸侯一看到這個就能高看自己一眼。

    說實話這個舉動,我個人認為,還是有炫耀自己成績的意思在裡面。呂布是逃跑,不是去宣講自己的偉大光榮正確,逃跑路上還不忘帶個人頭,你也不怕晚上睡不著覺。呂布要想證明自己的功勞,其實憑自己這張臉,諸侯就都知道了,可是他唯恐人家忘了他的功勞,走哪都帶個人頭,給人一看,“看見沒,這是我砍的國賊的頭”。當然這段可能是我想得有點多了,諸位如不同意,那就當我沒說好了。

    這裡面有兩個小插曲,一個是有名的“單挑郭汜”:

    《英雄記》: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這是歷史書上記載的為數不多的單挑的例子。我們動不動就看到演義裡倆主帥打得不可開交,其實那是戲劇的表現手法,用倆武將代替倆軍隊,而小說家也借鑑了這一手法。在歷史上,哪個主帥要是這麼幹,那可真是缺心眼到家了。我兵比你多好幾倍,我跟你單挑,我有病呀。但是這裡呂布卻真的和郭汜單挑,並且勝利。可以說,歷史上的呂布的武力,天下第一不靠譜,但是說他武力好,是沒問題的。另一個是《後漢書 王允傳》的記載:

    ……卓部曲將李傕、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為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呂布雖然和王允有一點不和,但是大難臨頭的時候,卻知道拉上王允一起走,知道帶上這個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畢竟,在除掉董卓的行動中,他們是戰友。也許除掉董卓後二人掌權期間,他們的友誼也逐漸加深。

    這裡,呂布的形象似乎是“有情有義”“仁政愛民”“武功超群”“雖敗猶榮”。

    但是,這些詞卻怎麼的也和呂布聯絡不上。

    歷史人物的前提,永遠都是一個“人”。只要是人,就有對有錯。

    南宋吳玠,因為一己私利,和上司張浚聯手害死大將曲端,其羅織的罪名其實和秦檜害岳飛差不多。讀史讀到這裡,我對這個吳玠是咬牙切齒,但是繼續讀完宋史,我們卻發現這個吳玠為南宋政權立下的赫赫功勞,卻和岳飛不相伯仲。

    歷史就是這樣,人性就是兩面的。我們不能因為呂布平生“背信棄義”“殘暴不仁”的事做得多,就把每件事都往這上面聯絡。愚者千慮尚且必有一得,呂布,當然也能偶爾做點值得稱讚的事情。

    可惜的是,如果一個人好事做得太多,那他的壞事也被人想成好事。相反,一個人壞事做得多,那他做的好事也往往被人忽視乃至故意往壞了想。

    後世人們記住的,不是你的全部事蹟,而是你最突出的那些事蹟。你總是殘暴,總是背信棄義,那偶爾仁德一回,偶爾仗義一回,並不能掩蓋你別的地方的過失。

    長安保衛戰,雖然時間很短,記載很少,但是卻是呂布一生中最亮的一筆。

    3.2、演義中的長安保衛戰。

    首先,對呂布有利的第一件事:呂布勸王允赦免西涼,賞賜百官,隻字未提。在演義中,王允不是不赦免西涼,而是單獨不赦免李傕等四人。然後李傕等四人聽了賈詡的分析,在涼州人軍中散佈謠言,煽動起了涼州人對王允的仇恨。無論這段描寫的目的是什麼,反正對呂布很有利的一個史實沒有了。下面看看呂布戰鬥的具體過程。先派李肅對付牛輔,牛輔不敵。但是牛輔趁夜劫營,打敗李肅。可以說,這一番雖然是李肅敗了,但是牛輔也吃了不少虧,李肅的責任並不是非常大。可是呂布怎麼做的呢?

    “汝何摧吾銳氣!”遂斬李肅,懸頭軍門。

    要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哪有打一場敗仗就把將官斬了的。楚雲飛說:“要是我把每個將軍都槍斃,那我靠誰出生入死啊。”李肅又不像馬謖,敗得那麼徹底而且街亭那麼重要,結果呂布二話不說給他砍了。要知道,當年說服呂布投董卓的就是李肅,後來配合騙董卓的也是這個李肅,跟呂布有不少淵源的人,呂布居然說斬就斬了!

    斬了李肅,呂布自己對敵牛輔,當然又把牛輔打得大敗。牛輔逃走,被部下胡赤兒謀取財寶而殺。然後胡赤兒指望殺了牛輔,到呂布那能混口飯吃,沒想到呂布不知道哪股“忠義”勁上來了,把胡赤兒也殺了。

    想想當年,他不也是因為貪董卓的財寶,殺死自己的主公丁原的嗎?怎麼他殺丁原就可以,胡赤兒殺牛輔就不可以?在這裡,我們推論出兩種可能性:1、呂布改過自新了。他這時候變了一種性情,認為賣主求榮是可恥的。評價:太假了……他真要是有了這麼大的轉變,將來也不會在劉備收留他的情況下捅劉備那麼狠的一刀。這個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除非你說呂布間歇性的,一會變這一會變那。2、呂布“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他就在乎他對別人有利的和別人對他不利的,他對別人的不利和別人對他的有利他就選擇性遺忘。具體來說,就是他覺得胡赤兒殺牛輔是背叛的時候,根本沒合計自己殺丁原那碼事。評價:這個我覺得才是呂布行事的風格。結合這個,就不難理解為啥呂布偷了劉備的徐州還好意思跟劉備提轅門射戟的救命之恩了。其實,我覺得呂布未必真的忘了丁原事件,而是這個事有點太像自己當年的所作所為了,胡赤兒讓他回憶起了那段賣主求榮的故事。因為胡赤兒讓他難堪了,所以他殺胡赤兒,有洩憤的成分在裡面。他也知道賣主求榮說出去丟人。這段有點主觀,一家之言,看看即可。

    牛輔戰敗,呂布和李傕等人正式交手,呂布雖然武勇,卻被賈詡用計打敗。其間有一句話:“軍士畏呂布暴厲,多有降賊者,布心甚憂。”這句話呼應了前面呂布殺李肅的情節,大家都覺得在呂布這不好混。呂布戰敗之後,第二個對呂布有利的細節被保留了下來:勸王允一起出逃。而且演義中還加深了描述,呂布家小都不要了,還不忘去勸王允。當然了,演義可能是為了凸顯王允大敵當前慷慨赴死的形象,不過無意中卻給呂布挽回了一點顏面。

    總結:演義中的呂布這一段的表現可就不像歷史中那麼好了,雖然勸王允那段被留下,但是別的行為都是有問題的。這裡是呂布第一次作為領導的形象帶兵出戰(三英戰呂布的時候他只是董卓的武將,不算是領導),可是卻暴露出來很多問題:

    一是急躁濫殺,不容許部下犯錯誤,而且脾氣捉摸不定,明明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卻一個脾氣不對直接砍了李肅。這為他將來被宋憲、魏續、侯成背叛埋下了性格的伏筆。

    二是是非不分,忽左忽右,嚴於待人寬於律己,自己什麼都對,別人什麼都不對。胡赤兒賣主求榮是不對,問題是你呂布自己當年咋做的,有資格殺胡赤兒嗎。別說沒資格殺,我覺得都沒資格責備胡赤兒!這就好比說糜芳跑去跟甘寧說你怎麼能背叛黃祖一樣可笑。都不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問題,這是百步笑五十步!

    三是有勇無謀。當然這個責任不怪他,因為他的對手是賈詡,那一般人在賈詡面前都是“有勇無謀”。

    因此,長安保衛戰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給呂布加分最多的,但是在演義裡,呂布就已經開始降分了。呂布的幾個致命的性格缺陷透過寥寥數筆就開始有所暴露,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性格缺陷將越來越嚴重,直到釀成大禍。

    四、投袁術

    4.1、史書上記載:

    呂布戰敗長安後,投奔袁術。後漢書上還說帶著一人頭去。

    那麼呂布怎麼選擇了袁術呢?

    布自以殺卓為術報讎,欲以德之。

    呂布認為自己殺了董卓是給袁術報仇,想要憑藉這個讓袁術感激他。袁術跟董卓有什麼仇?袁術傳有一句:

    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這應該說不算什麼大事,當時懼怕董卓而逃亡避禍的人多了,不說別人,曹操不就是這麼去的陳留。而孫堅傳中,倒是有一段說法,是袁術不給孫堅兵糧,孫堅對袁術說:

    “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

    由此看來,袁術和董卓應該是確實有什麼私仇。而袁術的反應是什麼呢?

    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

    袁術這個人,以狂妄著稱,經常看不起別人。所以他看不起呂布反覆無常也不奇怪。但是我們發現,這個時候呂布的名聲就已經不怎麼好了,丁原事件顯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後漢書》的記載不盡相同:

    袁術待之甚厚。布自恃殺卓,有德袁氏,遂恣兵抄掠。術患之。

    在《後漢書》中,袁術一開始也是對呂布很好的,而呂布這人,前面說過,有驕傲的毛病,別人一對他好,他就有點得意忘形、找不著北了。於是跟袁術逐漸決裂。兩種說法不同,《三國志》中,體現的更多的是呂布“反覆無常”,《後漢書》中,體現的更多是“驕橫跋扈”。當然,這兩個都是呂布的特點,我認為兩件事應該都發生了。就是說,袁術一開始還是接納了呂布,畢竟不能給人家吃閉門羹這麼不給面子,而袁術很快就發現呂布縱兵搶掠,心裡不爽,加上本來就因為呂布名聲不好而不喜歡他,就想趕他走。由於這個過程比較短,所以《三國志》就沒有記載。那呂布離開袁紹,去哪了呢?《三國志》記載去投奔了袁紹,《後漢書》則記載他先去找了張楊。我們先來讀一下這段:

    布不安,復去從張楊於河內。時李傕等購募求布急,楊下諸將皆欲圖之。布懼,謂楊曰:“與卿州里,今見殺,其功未必多。不如生賣布,可大得傕等爵寵。”楊以為然。

    呂布為什麼說“不如把我活著交上去”這段話呢?

    因為下一步,他就跑去找袁紹了。也就是說,這一段話其實是呂布的一個緩兵之計,他怕張楊聽了手下的而真腦子一熱把自己殺了,所以先找個話頭活命,看準時機,趕緊走人。

    《後漢書》的記載有時候不是很準確,如果這事真發生,後面呂布再投奔張楊就有點不好解釋了,呂布膽子怎麼那麼大,明知道張楊可能會殺他,還去找張楊。所以這句話看看也罷,往下看呂布投袁紹:

    詣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一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三國志》)

    《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類似,稍微詳細點,就不引用了。呂布投奔了袁紹,袁紹這人,“外寬而內忌”,但是雖然“內忌”,卻好歹“外寬”,比袁術那種“外忌”要強,所以他接納了呂布,並且和呂布在趙雲的老家打敗張燕。這是呂布獨自帶兵的第一次勝仗。

    攻擊張燕這裡,體現了呂布的統領騎兵的風格,強橫逼人,擅長直接正面衝擊。這樣的騎兵指揮可以說是簡單有效的一種,很容易趁著對方還沒準備好,直接平著給你推了。但是,對統帥的個人武勇和對士卒計程車氣控制也比較高。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呂布敢於和曹操提出“明公將步,布將騎”的條件,他對統帥騎兵是有一套的。

    而求益兵眾,將士鈔掠,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合。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可見,呂布仗著打了勝仗,去找袁紹要增兵,而且還縱容將士大肆搶掠,讓袁紹開始不滿。呂布這時候也有點眼力價,去找袁紹請求離開,後漢書寫的比較有意思,“因求還洛陽”。我沒想通去洛陽幹什麼,洛陽當時是一片廢墟,呂布去幹嗎?懷古傷今?

    袁紹是個有眼光的人,怕縱虎歸山,派人殺他。《後漢書》記載得更詳細一點,說“布疑其圖己,乃使人鼓箏於帳中,潛自遁出。”玩了一出金蟬脫殼,跟後面郝萌叛亂有點類似。反正刺殺沒成功,呂布跑到了張楊那裡。路過張邈處,和張邈相處得很好。這為後來張邈聯合呂布讓曹操後院起火埋下了伏筆。

    總結一下,呂布這一圈,還沒有以“諸侯”的身份登上舞臺,但是已經和若干諸侯鬧不愉快了。袁紹就不說了,最後袁紹差點殺了他。袁術、張楊在《後漢書》中也有謀殺呂布的意圖,雖然《後漢書》不是很靠譜,但是呂布跟他們處得不是很合得來,這麼說是可以的。並且呂布的幾個問題越發嚴重:一是驕傲,這個害死無數名將的毛病在呂布身上越發顯現。呂布作為“客將”,人在屋簷下,卻不知道收斂鋒芒。如果說在袁術那裡翹尾巴這個說法還不怎麼真實的話,那在袁紹那裡呂布可真的是居功自傲了。剛打敗個張燕,張燕何許人也?黃巾餘黨,黑山賊。帶著剿賊性質的勝利就讓呂布飄飄然,開始向袁紹提各種要求了。

    二是記好不記壞,做事不考慮別人感受。呂布這人,愛琢磨自己做的事對別人有什麼好處。比如他第一個反應是投袁術,是因為他知道袁術跟董卓有仇(就當有仇吧),而自己殺了董卓,所以袁術應該感激自己。這個可能還算說得過去,但是上面的“剿滅張燕”事件裡呂布這個性格就又暴露了。

    呂布作為投奔袁紹的人,因為幫助袁紹剿個賊,就開始跟袁紹討價還價,甚至縱容部下。討價還價就算能忍,縱容部下搶掠這種行為可就惡劣了。這屬於仗著有功就自己給自己放假,就算你認為應該得到賞賜,那也得等袁紹給你啊,也不能你自己訂個價碼自己來啊。而呂布這種行為,惹惱袁紹不說,關鍵是給袁紹一個想法:你呂布根本不把我放在眼裡。事實上,呂布確實做事經常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是他後來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反覆無常。當年呂布犯下的錯誤現在已經體現出來後果,袁術就是因為這個把呂布趕走的。袁術這個人,狂妄自大,誰都看不起,所以他是第一個挑呂布毛病的。但是你呂布還是因為毛病很大,才讓袁術挑了理。

    4.2、而演義裡呢?

    對這段故事基本就是照抄史書,因為這段對主線情節沒什麼大影響。

    不過演義裡對一個細節處理得不錯。前文說過,應該是《後漢書》對呂布先投奔張楊的記載不實,而演義中把這段記載換到了呂布離開袁紹投奔張楊之後,這樣邏輯就通了:袁術趕走呂布——袁紹接納呂布——袁紹趕走呂布——張楊接納呂布——張楊想殺呂布——呂布投奔張邈。感覺比史書上的記載靠譜一些。

    總之,史書中這一段在演義中是過場的劇情,呂布的表現就讓人不滿意。除了他的統率騎兵能力是正面描寫以外,別的體現出來的都是呂布的缺點。

    五、戰濮陽(戰曹操)

    文章太長,未完待續

    六、投劉備

    文章太長,未完待續

    七、轅門射戟

    未完待續

    八、呂布之死

    未完待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風入手日系車還是堅持自己看好的Equin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