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貼心老師

    件事情的發生,原因通常是多樣件事情的發生,原因通常是多樣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當然也包括我,否則我根本不會透過自我剖析來認識到這樣的問題):

    1. 凡是自己成功的地方,都傾向於歸因為個人因素;

    2. 凡是自己失敗的地方,都傾向於歸因為環境因素;

    3. 凡是他人成功的地方,都傾向於歸因為環境因素;

    4. 凡是他人失敗的地方,都傾向於歸因為個人因素;

    在此我們就簡單以考試為例來說明,甚至可以拿我自己的例子來分析:

    1. 我考試成績好的時候,會炫耀我很聰明,我也努力,我把一些人週末聚會的時間用來看書了,但是,我很少提到我父親從小在散步時、飯桌上潛移默化講給我的知識;

    2. 我考試成績不好會為自己找“客觀理由”,被徵用的理由包括這次化學題太簡單了,不適合我在這一門上和其他人拉開差距;這題出的有問題;老師改卷沒看懂我的演算法;這次的作文不對老師老師改卷沒看懂我的演算法;這次的作文不對老師的胃口;各種原因導致沒發揮好——無論這些原因是不是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但我有時會習慣性地將責任從自己身上推掉;

    3.當別人成績比我好的時候,我會不服氣,即便嘴上不說,有時也會覺得他們這次“居然”超過我一定是運氣使然;他們班的老師這次負責改了某幾道題,照顧了他們班所有人——反正他人的努力是很少能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

    4. 別人成績不好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我聰明,也沒有我勤奮。

    這些情緒帶來的歸因結果,想必每個人都有體會;這一現象不僅出現在我舉的例子中,也會出現在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請自行體會。這是一種典型的邏輯不自洽。

    更甚者,歸因的偏頗也會出現在學術中。人類學中純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被很多人不齒,乃是因為它片面地將原因歸結於環境因素,但人類總是赤裸裸地將自己的成功攬為個人因素,而將其他的不成功也歸因為“懶惰、愚笨、進化不完全”等等“個人因素”,以此為預設觀點蒐羅各式證據,而忽略環境的任何影響。這其中也經常會出現不自洽的邏輯。

    1. 他因為家境原因被導師和學生孤立、沒能良好融入教研室環境;

    2. 他的論文、畢業答辯確實受到了導師的延阻;

    3. 他自幼失怙,家庭對他的經濟支援不足,心理上的支援也可能存在缺陷;

    我想這些環境因素在他自殺的選擇中不是沒有意義的擺設,其作用是值得被探究的。

  • 2 # 考古學農史

    你好,你說的訊息我也看到了,心裡非常難受,一個家庭尤其是普通家庭培養一個研究生多麼不容易,一個學生讀到研究生多麼不容易,我們國家的發展建設多麼需要人才,發生這樣的事情,實在令人心痛和惋惜。

    首先,發生此類事件的孩子性格相對比較內向,不喜言談,遇事都習慣自己消解而不善溝通和交流。數字化生存的時代,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都在線上社交,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促膝長談,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把酒言歡抵足而眠等等這些帶有溫度的社交距離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生活越來越遠,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非常忙碌,又非常孤獨,這樣的環境對於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是不利的,所以家長一定要努力營造幸福快樂的家庭氛圍,與孩子多交流,多陪伴,助力孩子養成樂觀積極的性格,無論我們多忙、多累,這都是必須要做的。因為這對孩子的一生都至關重要。

    其次,研究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多少要準備論文答辯,就業選擇的問題,如果過程順暢還好,如果有一些波折和落差可能會造成學生內心深處的失落感,這樣的失落感與其自身的社會精英形象相互碰撞,會產生強烈的衝突感和不適感,這時候非常非常需要家長、老師、朋友的及時發現,及時溝通,幫助孩子疏解壓力,分析問題,提供指導,孩子可能就不會做出這樣決絕而令人心痛的事。

    最後,現在這個時代孩子們獲取資訊越來越便捷,資訊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元,這樣的環境是有助於孩子的成熟,還是不利於孩子的成熟有待商榷。

    我個人的感覺是孩子的知識總量或者說資訊總量確實在增加,但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承受壓力的能力確實還需要我們多多關注,他們可能年齡、身體都已成人,但心理上尤其是適應社會的能力上還需要我們陪伴和支援!

    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理學實驗中排除無關變數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