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6974中國紅

    儒家思想提倡華夏的原則


    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中華民族精神的基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和的精神、仁的精神、及禮的精神。


    中國作為二個封建大國在近兩千年來的歷史發展很少有侵犯外域的戰爭,唐王朝是中國封建的高度發展,雖然民富國強,但也沒有向四域擴張。我認為這與孔子和的精神密切相關。


    孔子和的精神的否定形式就是不爭(不義之爭),因此孔子是一位強烈的反戰主義(不義戰爭)者,一位和平主義者。華人歷來鮮有決鬥,歷來尚文不尚武,可以說皆受不爭思想的陶冶和影響。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論語》中有109次提到“仁’的確是不厭其“繁”,但對它的理解卻歧義紛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仁主要是“愛人”,作為內在的道德修養,仁的基本精神就是愛人。


    孔子所講的“仁”是一般人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作為仁者愛人的一個恰當解釋。這裡談的是對待他人的平等態度,也就是將心比心,自己需要的,要想到別人也同樣需要,自己想做的事要想到別人也同樣想做,要儘可能地幫助別人。


    如果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著對他人的善良和幫助的話,那麼它的另一個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體現著對他人人格的尊重。所以孔子的仁學,倡導仁德,最低要求是承認人的存在和尊嚴,這種古典的人道主義,成為中華民族仁愛寬容精神的主要源頭。


    在孔子思想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禮。禮是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規範。孔子禮的精神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也發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向以“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其泱泱大國之風範,溫潤如玉之風度,溫良恭儉讓之舉止,堪為世界文明之楷模,它們都出於孔子禮的精神。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孔子儒家思想盡管自身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缺點,但它所蘊含的熱愛自然和生命,熱愛和平和生活的品格,為國家為民族而獻身的高尚氣節,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美德,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以及講求道德理性的修養方法都已深層次地積澱於中華民族的國魂之中。

  • 2 # 竹林O聽風

    和為貴,是儒家文化倡導的原則。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類似的古訓很多,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說的"和"。儒家的"太和"觀念,包含著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儒家是透過道德學養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

    和為貴,乃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重大特徵。不僅儒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有機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諸家,也大都主張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和"。佛教反對殺生,主張與世無爭;道家倡導"不爭",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尤為反對戰爭。

    "和"是寬容主義精神的表現,是理論理性的體現。和睦的人際關係,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人類自古至今,因國界、宗教、種族、主權、經濟利益的歧異,思想、語言的差別,乃至因家庭、財產、感情等諸多問題,所引起的衝突不勝列舉,以至常常上演"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慘劇。和為貴的觀念,對匡正今日社會所發生的種種弊病,不無裨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首參加婚禮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