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笠冇著淋

    我生產隊是68年開始用電,八年來全生產隊只有一個電錶。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六、七十年代一些基層幹部和群眾常常說的話,只要能住上摟房,裝上電燈,用上電話,就是社會主義了。

    在知識缺乏的年代,我們也不知道有什麼家用電器,只知道電燈電話,那時候全大隊只有一部電話機,不說要裝就是打個電話都難。65年我去農村插隊的時候,大隊幹部在會上就說過準備拉電線裝電燈了,兩年過去,大隊沒錢買變壓器,到了67年,將近春節,大隊林場賣了些松木,小隊統籌一些,終於買回了變壓器。把電線拉到生產隊,生產隊又把電線拉到各戶 。那時候社員裝燈非常簡單。幾個瓷線夾把兩條鋁線固定,開關和保險裝在一塊小木板,釘在牆上,接條軟花線裝個燈頭 ,在樑上吊下就可以了。

    那時候沒有什麼家用電器,每戶也只裝兩三盞燈,所以都不用電錶,也不裝插座,另一個原因是1至5安培的電錶當時很難買到,城市有很多居民要裝電燈,電線雖然拉了到家門口,因買不到小號電錶而放棄,當時買電錶要購物券或批條,三十元一個,社員買不起也買不到。

    那生產隊怎麼算電費呢?當時農業用電是一角一度電,生產隊規定只准用15瓦的燈泡照明,用紙條封住燈頭燈泡,預防換成大瓦數燈泡,不準裝插座,不準開長明燈,不準白天開燈。我當時是生產隊會計,晚上要入帳,另一個是記分室要記工分,准許用25瓦的燈泡。到了年終電費以用燈數量平均計算,雖然每盞燈的電費一年只用三、四元,社員也不是每間房都有燈,只裝在常用的房間和廚房裡。

    從六八年通電到我七五年回城,這八年中生產隊沒有人買回一件家用電器,只有生產隊買回一臺電動打穀機,社員的電費八年來都一樣以盞收錢。‘

  • 2 # wu吳金泉

    回想68年剛去兵團時只有團部自己發電入夜到晚上11點鐘才能用上電。下到連隊還只能點煤油燈和用馬燈。當年我是司務長,按人數發煤油牌,每月定量供應,熄燈口哨吹響後各寢室都將熄燈,有值班幹部查鋪。直到我調離連隊時都未能用上電燈。五十年後我海內外兵團戰友聚會,才知連隊所在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用上了電。

  • 3 # liujint

    我們生產隊能用上電大概是1982年,那時也沒有什麼電器,只用於照明,但還不是正常,一般都是夜裡十點後才來電,民間有一說法,叫洋油照打,電費照把,你睡覺他電到。

  • 4 # 使用者樂天派一往無前

    我們家地處縣城裡,原來的房子是鄰居地主家的,68充公房管所翻建後有電的,不過兩個生產隊一城裡一城外,用的是市電,幾家一塊局裝電錶,有些比較集中的戶用電早了幾年。

  • 5 # 黑土地8325

    我家住在不足二萬人的小城鎮,生產隊社員就在鎮內但土地在城外,我們這個小鎮解放前就有電有路燈,有米麵加工廠當時叫火磨,解放後用電每戶每月收2角錢,後來記得每五戶一個電錶,電字是一個電字8分錢,當時主要是照明用,後來機井抽水用。據老人說有電已經有80多年曆史了。

  • 6 # 豐田

    我們這裡用電比較早,六十年代初就開始有電了,但不是正規電壓的,我記得電線用的是裸露的鐵線,電燈泡也不亮底部有一個小尾巴,後來線路改造才有了220/380電壓的正常用電,剛開始不是每戶都有電錶,收費是按燈頭數和瓦數,當時電錶是緊缺物資個人家庭沒有。

  • 7 # 冷熱不均

    我們村通電七十年代中期,電氣化給當時的生產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首先解決了農村的照明問題,特別是旱變水地,糧食增產!同時開始買家電器,如電視機(儘管那時是14寸黑白電視,)磨面問題,(以前是水磨磨面,有時候由於水源不足,等半月時間)

    總之電力的到來,對農村來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起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它的第一天到來,人們就離不開它了!

  • 8 # 瘦山杲栳

    1969年在縣農業局支援下,隊員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在距大隊部600米遠處的溪邊修一條水渠建一座渦輪式水電站供電(白天不發電),電圧不穩,經常停電。對大隊部所在地社員實現免費三通:通電(僅照明限15一25w燈泡)、通電話(僅部安裝在大隊部)、通廣播。此外免費為社員碾米(拖拉機頭髮電)。

  • 9 # 農民說農事

    我們四川丘陵山區76年就普及了農村用電,開始一度電2角6分,加工房用電3角4分電價隨物價的上漲現價5角2分五釐。

  • 10 # 自若火車Fj

    我們的生產隊,也是一條自然村,1969年修築欄河水壩,引水灌溉和蓄水發電。自建小水輪機,發電與碾米加工兩用。

    1970年全面完工,我們全生產隊用上了自己自建的小水電,並免費安裝電線到各家各戶,沒有安裝電錶,只安裝一個帶熔斷絲的閘刀開關進戶,免收社員的電費,不過,要禁止各家各戶使用電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ood的形態分為哪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