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72824677773

    為國家舍小家 為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無私奉獻自己的一生(堅韌不拔的奉獻精神)。

  • 2 # 初島未晴

    樊錦詩中學時就愛逛博物館。1958年填報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時,她以為自己以後成天“挖寶貝”。不想此後大半生待在了大漠,成了莫高窟的守護人。

    在莫高窟9層樓旁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裡,有一個不大的房間。土炕,土桌子,還有一個土“沙發”,這是樊錦詩曾經的住所。

    生活是苦的。灰土怎麼也掃不完,老鼠竄上床頭是常事;一直與遠在武漢大學工作的丈夫相隔兩地,孩子出生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沒有一件孩子的衣裳。

    有許多次離開的機會,樊錦詩最終留在了敦煌。

    “對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無比廣闊,內容無限豐富。越研究越覺得,老祖宗留下來了世界上獨有的、多麼了不起的東西!”樊錦詩說。

    是吸引,更是責任。這座千年石窟曾歷經磨難,成為“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常書鴻、段文傑等前輩白手起家、投身沙海,為保護敦煌傾盡一生心血。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前所未有地重視莫高窟的保護。“文物命運是隨著國家命運的。沒有國家的發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護的各項事業,我們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錦詩說,“只要莫高窟存在,我們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樊錦詩在敦煌莫高窟(2015年9月29日攝)。新華社發(孫志軍 攝)

    從“一張白紙”到“極具意義的典範”

    1987年,莫高窟被評為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的樊錦詩是申遺的主要負責人。梳歷史、理保護、講開放,在填寫大量申遺材料的過程中,她看到了更為深廣的世界。

    “文物保護的國際憲章和公約原來沒聽過,保護涉及法律和管理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保護與旅遊開放的關係也不清楚。這給我莫大的刺激。”樊錦詩說,在全面瞭解世界文化遺產體系後,她更深入地認識到了莫高窟的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的6項標準莫高窟全部符合。我想,一定要把莫高窟保護好,讓它的保護管理真正符合國際標準和理念。”她說。

    一幅關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巨大圖景,在樊錦詩心裡悄然鋪開。莫高窟歷經千年,壁畫彩塑已殘損破敗。如何讓這一人類遺產“永生”?做過文物檔案的她想到了用數字的方式。

    上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開始嘗試文物數字化。就是將洞窟資訊拍照,再拼接整理,最終形成能夠“永久儲存”的數字洞窟。這些數字資源還可以被“永續利用”,成為出版、展覽、旅遊等的資源。

    說時容易做時難。形制改變、顏色失真、畫素不足等一道道問題擺在眼前。與國內外機構合作,自己逐步摸索……樊錦詩說,從提出設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數

  • 3 # 飛雨中漫步的魚

    科學家精神是照亮中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明燈,科技事業所獲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科學家們兢兢業業的探索與矢志報國的優秀品質。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辦,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活動現場以“守一不移,奉獻敦煌”為題做報告,為青年學子們上了動人的一課。

    擇一事,終一生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這是一代大學生的共同志願。”抱著這樣的信念,196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樊錦詩便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從此紮根戈壁沙漠,開啟了在敦煌近56年的研究工作。

    “雖然敦煌莫高窟精美絕倫,但是改革開放前,敦煌研究所的職工,過著住土屋、喝鹹水、點油燈的日子。沒有衛生裝置,物資匱乏、環境閉塞、荒無人煙。我在敦煌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結婚生子後,一家分為三處。”回憶起大半個世紀前的敦煌,樊錦詩講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

    “我不止一次產生過離開敦煌的想法,可是在敦煌待的時間越長,就越會對敦煌產生不可割捨的感情。特別是當我認識到敦煌莫高窟無與倫比的珍貴价值,想起前輩們當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敦煌文物研究保護工作開創的事業,他們視敦煌石窟為自己的生命,為敦煌奉獻了一生。”

    “敦煌有很多工作要做,可當時從事石窟考古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我感到不甘心,很慚愧。我想既然敦煌事業需要我,我要以前輩為榜樣,留在敦煌,為敦煌石窟事業做一點貢獻。”最終,她留了下來,並以此生奉獻敦煌。

    在樊錦詩的介紹中,不難看出老一輩敦煌人精神對她的鼓舞,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學者們精神力量薪火相傳的真實寫照。如今的樊錦詩,也在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照耀更多的學子,將奮鬥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正視困難,探索解難

    樊錦詩的一生都在為莫高窟“芳華永駐”而不斷探索:面對艱鉅、浩繁的基礎性研究,做考古報告起步時的缺乏經驗,以及探索莫高窟保護手段中缺乏相關的技術研究,她從不退縮:研究遇到難題,就直面挫折、勇於修正;報告沒有先例可循,就多方對比,嘗試摸索;為了敦煌石窟的未來,她積極吸收新科技、展開新嘗試.....

    “敦煌石窟這樣世界稀有的瑰寶,怎麼能讓它消亡呢?我本來希望檔案照片和膠片能長久儲存文物資訊,但發現連檔案照片也會變質,等於在告訴我石窟無資訊也無法儲存下來。敦煌壁畫在退化,怎麼辦?”這是曾經使樊錦詩常常陷入沉思的問題。

    追隨上世紀中葉起敦煌研究院確定的三大使命:保護、研究、弘揚,樊錦詩與同事們在敦煌建立了中國唯一一個文物領域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讓千年莫高窟以數字化的方式“永葆青春”,從提出設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數字檔案,這條路,樊錦詩和她的同事們走了整整20年。

    2018年,樊錦詩被評為100位“改革先鋒”之一;2019年國慶前夕,她成為42位國家勳章和榮譽稱號獲得者之一,是其中唯一的“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曾經有報告文學以“敦煌的女兒”來稱呼樊錦詩,但這位年過耄耋的老人總是謙虛地表示,自己是替所有的同事去領獎,功勞要屬於大家。

    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腳踏實地,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是樊錦詩一生研究工作中秉持的基本信念。樊錦詩說“做任何專業都是要下真功夫,不怕苦。資料、實驗、記錄、分析,在我看來就是要坐冷板凳,就是這樣單調枯燥的鑽研,只要你堅持,一定能有所得。”

    對於當代青年人在未來選擇中遇到的迷茫,樊錦詩表示,只要是國家需要、自己感興趣的,就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過分地關注經濟效益。應該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抱負、追求成功,選擇這些研究、學術一定會有挫折、會有困難,但只要你選了它,就應該堅定信念走下去。人生是複雜的,但是作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在專業上足夠堅持。世上沒有天才,只有靠勤奮、鑽研才能做出成果。現在的時代很多人追求短、頻、快,但做研究一定要耐得起時間。

    在報告的最後,樊錦詩的話令人感動:“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我對生活中的穿衣飲食都不在意,心中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敦煌石窟。能為敦煌做貢獻,是我最大的喜悅、最大的安慰,我已年過八十,如果還能為敦煌石窟做點事,我將繼續盡我微薄之力。”

  • 4 # 逍遙陸總

    (1)在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的奉獻中實行自己的價值。

    (2)立志成才,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3)勇於開拓創新,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4)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併為之堅持不懈。

    (5)承擔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8S管理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