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箋言心3

       首先,從教育入手,加強宣傳引導,吸引人們的視線聚焦儒學。

         他“立太學,置明師”。設立太學,只傳授儒家思想。召集全國名儒入太學做老師,為他們設定“博士”官職,博士官的學生則稱為“博士弟子"。這樣就意味著:入太學,學儒家的人受到國家的認可,引導社會各界承認儒學的主流地位。其它各派學問做得再好,得不到國家的承認,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終究沒有大的發展,於是社會目光都聚焦在儒學上。


         其次,將儒學教育和進入官僚體系掛鉤,學儒學的人,將來能夠做官。

         太學畢業的儒生,經過考試,就可以邁入官場大門,取得了仕途通行證。儒家思想一家子就火了!畢竟人們想要有作為,有地位,做官是當時唯一的途徑。

          當時有個著名的學問家叫公孫弘,本來是學“雜學”的,到了四十多歲,忽然看到儒家火了,就改學儒學,結果後來做上了宰相。

         把學問和做官聯絡在一起,效果太明顯了。班固總結儒學興盛的原因,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改利祿之論,然也”。儒學興盛的關鍵,在於與功名利祿掛鉤。


          第三,將儒學應用於日常政務活動中。

          漢武帝為了將儒家思想真正引起官員們重視,下足了功夫。不但與官員考核掛鉤,還要求官員們平時討論問題,要用一兩句儒家思想話語,不會講儒家話語,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員。“勿以抒情,要以儒學經典作為一種學問”,討論問題不要像以前那樣,興致所至,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要引用一兩句儒學經典,才算有學問。


         最厲害的一招,是將儒學經典用到法律上。

         光在社會上層的官員們那裡推行儒學不行,要讓儒學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漢武帝想到了法律,他倡導“秦秋決獄,儒家定位”。意思如果法律和儒家思想發生衝突,法官斷案要以儒家經典為準。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太學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但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裡”。比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 2 # 使用者劉葉生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同年,武帝採納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衛綰沒有直接指斥黃老之言,但是好黃老的竇太后(武帝祖母)仍然力加反對,藉故把鼓吹儒學的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繫獄。儒家勢力雖然暫時受到打擊,可是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設定五經博士,儒家經學在官府中反而更加齊備。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武帝起用好儒術的田蚡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刑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並且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這就是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後二千年間統治人民的封建正統思想。這種情況對於學術文化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在封建社會的條件下,有利於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空警報幾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