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池揚邕
-
2 # 小度說教育
專業+學校更合理,能夠讓學生自己選擇興趣所在,但是這麼多年做志願,其實到最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高中小孩有多少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不要說小孩了,很多家長在社會摸爬滾打很多年,可能也真的不知道自己興趣,如果只按照小孩自己的喜好報了學校和專業,很多的結果就會是他們看自己的成績,哪科分數高就認為哪科就是自己的興趣,結果就是像類似生物科學類專業大批大批的學生填報,因為這樣的情況太多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
-
3 # 大海里的一株草
現在的新高考就是專業+學校的模式,不過我覺得並不是多麼合理,只是增加了志願填報的難度。原來的分文理科的高考,學生和家長可以根據一分一檔表查位次查學校查專業。自己努力幾天就可以填好志願。現在的新高考要填幾十個志願,相對於舊高考的工作量要大的多,學生和家長又不是專業人士,選志願選的頭大,最後還是花錢找人填了。不誇張的說,新高考又養肥了一批志願填報機構。
再說說學生的興趣,學生在高考前都不太瞭解各個專業究竟是做什麼的,又怎麼知道究竟喜歡什麼能做什麼呢!無非是看一些所謂的熱門的專業。
新高考的專業各學校分差是非常大的,你如果選了好的專業能上211,那麼選差點的專業可能就是985了,但是現在沒有調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問題是你分不清哪個是魚哪個是熊掌。
現在計算機相關專業是非常熱門的,但是大二也有想從這些專業轉出的,為什麼?因為報志願時是從眾,但是到了大學後不感興趣,學著吃力。
大多都認為工程類專業辛苦,但是有一些其它專業想轉入的,一個是興趣,一個是就業。最主要的是就業,好就業,能掙錢,上學的目的就基本達到了,因為大多數學生家裡既沒有礦,也沒有銀行,上學是為了現實,興趣可以放一放。
很快就要高考了,志願的事以後再說,還是先考個高分,其它的就好辦了。
-
4 # YiRon教你填志願
高考志願填報“專業+學校”模式更合理,更能夠讓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所致,為什麼不大力推廣呢?從具體的每一個學生來說,的確如此,但對於高校來說,會產生一些高校所無法接受的問題,下面筆者為大家一一闡釋高校為什麼不積極採用“專業+學校”的志願填報模式。
高校不太願意採用“專業+學校”志願模式的原因
首先,在目前的高考錄取體制下,學校採用“專業+學校”志願填報模式,會喪失高校自身的招生自主權。很多高考生、家長,甚至是高考志願填報從業人員都理解不了,這個招生模式為何會讓高校喪失招生自主權?
中國的高考招生模式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步是各省市教育考試院按本省市的高考投檔規則對學生的高考志願進行投檔;第二步才是高校自己的錄取。高校錄取學生,只能從各省市教育考試院投檔過來的考生中進行錄取。當我們採用“專業+學校”志願模式時,一般各省市投檔比例就是按1:1的比例投檔,也就是高校某個專業計劃招生多少人,當地教育考試院就給學校的這個專業投檔多少人,那麼對於高校招生部門來說,只能全盤接受這些學生,只要是考生體檢要求符合專業要求,學校就得錄取,不得退檔,1:1的投檔比例讓學校招生部門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也就是說,很多高校招生部門會沒有工作做,這個專業我招5人,教育考試院給我投5人過來,我直接錄取就行了,沒有其它什麼事情可做了。
在傳統的高考錄取模式中,學校錄取只有一個最低投檔分,學校在某省市錄取100人,那麼投檔分就是100人中分數最低的那一個。那麼當考試院投檔100人或者105人(105%的投檔比例)過來後,學校會按照自己的專業錄取規則,給這105人進行專業錄取,那麼高校招生部門就會形成一定的專業分配權,能自主對所有進檔學生進行專業分配。
因為上述原因,其實大多數高校是不願意採用“專業+學校”的錄取模式,於是就出現了專業類招生的按大類專業錄取,一個專業類中包含了很多個專業或者搞出各種實驗班(試驗班),如重慶大學的理科實試驗班、工科試驗班、建築類等試驗班及大類招生專業。採用試驗班和大類招生,一個專業大類或試驗班中包含了若干個本科專業,學校又弄回了一定的專業招生分配自主權。
更有甚者,如中山大學、上海大學等,一個專業包含了數十個、幾十個專業,這樣無形中就讓學校自己有了專業分配權,而不是讓考試院一個人幹了學校的工作。於是乎在新高考的部分省市,乾脆棄“專業(類)+學校”志願模式,採用專業組的志願模式,於是乎我們原來大肆宣傳的“專業(類)+學校”志願模式下會消失的志願調劑,在專業組模式中依舊保留了下來,一個專業組裡可以包含的專業,大到整個學校的所有專業、小到具體的某個專業都可以。
其他兩大原因分析
其次,“專業+學校”的高考志願模式在當年的計算機錄取年代,對於高考錄取沒有了障礙,但如果徹底分成一個專業一個志願,那麼會嚴重加大高考學生及家長的志願填報工作量。大家都清楚,一所高校有眾多的本科專業,比如一所四川大學就有131個本科招生專業,那麼僅四川大學就會形成131個“專業+學校”的高考志願,全國所有本科高校有超過6萬多個專業點,那麼考生所在省市招生的專業點一般會超過3萬個以上,讓高考生、家長在這3萬多個招生專業點中挑出適合自己的高考志願,難度是不少的。
其三,即使採用“專業+學校”志願填報模式,其實還是有很多學生在大學就讀期間,依舊會選擇轉專業,問題就是學生在高考志願填報的那短短時期內,根本無法準確敲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很多隻是憑一時興起、看專業名字和自己的初淺理解而選擇,可是沒過多久或者在大一學習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這也是一種浪費,所以大類專業的招生有其合理性。
基於上述三大原因,很多高校比較少採用“專業+學校”的志願模式,越是好學校,越是少用這個模式,他們採用大類培養模式,希望學生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後,再行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對自己專業選擇的不確定性。
總結
從筆者個人來說,不建議採用完全的“專業+學校”、“專業組+學校”志願填報模式,而趨向於“專業類+學校”志願模式,對於高校的專業類設定,應該進行一定的規則限制,不能跨學科門類、專業類沒有太多的共性也不能跨越,如此每所高校的專業大類數量也不會太多,高考學生與家長在志願填報時更方便選擇,不同高校之間的專業大類也更具共性,這才有利於高考錄取、人才錄取。
-
5 # 翰墨榮華
那種方式有利就有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填報志願有學問的,既要考慮學校又要考量專業,既要考慮地域又要考慮就業,自己搞不明白就找專業填報志願專家
-
6 # 樂雲
“專業+學校”可能會更合理,而且在大資料時代,這種方式也是完全可行的。但為何絕大部分省份不採納?關鍵問題是過於繁瑣,工作量會增加很多。
一是對於教育考試院來說,工作量會增加很多。以廣東省招生為例,2021年廣東物理類招生目錄共計有490頁,而且是大16開,涉及到2000多所高校。如果採取“專業+學校”的填報方式,那麼招生目錄至少會再增加一倍甚至二倍以上,超過1000頁的招生目錄,對於考試院來說,工作量極大,目前的人手根本不夠用。
二是對於考生及家長來說,面對1000多頁的招生目錄和超過3萬個以上的志願表,他們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來細細研讀,反倒會因此而耽誤孩子的報考。2021年廣東物理類普通招生可報考45個志願,而如果實行新制度,那考生可能需要報考150個以上的志願。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堪重負。
三是對於招生高校來說,工作量也是極其繁重的。一所高校通常有60-80個專業招生,再採取平行志願的報考方式,學校在安排錄取時的工作也會非常繁重,而且高校招生的自主權也基本沒有。如果因為科目選擇或身體的原因而需要調劑的現象也難以處理。
綜上,“專業+學校”這種招生制度看上去很美,真正操作起來卻是勞神費力,同時也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因而很難推廣開來。
-
7 # 秋天的楓葉666
每一種填報志願的方式都有其優點,又有其不足之處。如果採取專業加學校,這必須在志願欄目設定非常多個志願填報。而且會導致很多大學冷門專業無人填報現象,甚至於各名校的投檔線被大大拉低,大家蜂擁而上填報熱門專業,導致高分學生進入到層次比較低的大學,這也是不少孩子不願意的。
另外,志願填報除了考慮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還要考慮以後的就業城市區域範圍,考慮是否有機會保研,考慮以後的就業方向以及職業規劃等。
回覆列表
大學招生畢竟不是市場經濟,不是想讀什麼專業就讀什麼專業的,大學專業的設定肯定有它的考慮,不能說不熱門的專業就不設定,熱門的就無限擴充,滿足考生的願望,它還是要考慮總體教育的平衡,考生實際上填報志願的時候也是一種選擇,在專業和學校之間要做個權衡,想讀好專業也許不得不把對學校的要求降低一點的,想對好學校的,有時候不得不把對專業的要求降低點,這也就是有了填報志願的時候衝學校這麼說。專業和學校能夠兼顧的只能是那些各個省的頂級高考成績的學生,不用擔心被別人擠出。
高考本來就是一種公平競爭,如果把每個考生所有的要求都能照顧到,那麼競爭就大大降低折扣,會帶來另外一種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