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迪晟視點

    地攤經濟是刺激消費、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與貿易總額沒有直接關係!

    當然了,如果地攤買賣是來自國外的產品——也就是進出口的商品,也可能就會增加貿易額!

  • 2 # 永久的贏利

    擺地攤就是擺地攤,不要扯上經濟。一扯上經濟就存在稅收,工商登記,經營專案,健康證等複雜化的行政手段了。

    地攤經濟本身是針對底層人員制定的一個政策,大多數人員文化較低,傳統觀念較固執,不易適應新的事物。這談不上“創業”,不如說是謀生最基層的手段。把擺地攤當成創業,當成經濟這個高度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它並不需要去昇華,它並不需要好名字,它高攀不起經濟二字。

    擺地攤中有很多老年人,這也是最值得重視的一批人,手機電腦根本就不會,你用高科技完全無法帶動他們,反而引入了另外一些並非真正謀生之人去擺地攤,侵犯了他們的基本收益。這些常年擺地攤的人依靠熟悉的環境,個人成熟的進出貨方法賺取微薄的收益,不需要別人去指導,也不會去和經濟掛鉤。用科技手段,用新的方法是無法打動他們,引導他們的,反而是傷害他們。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導和幫助,也沒動過發財的心思,而是需要提供安全的場所,不用擔驚受怕城管的到來。

    擺地攤並非地上鋪一塊塑膠佈擺上東西,這種形象是對於擺地攤的誤解。夜市攤位,推車賣水果,瓜子零食等都是擺地攤,以前我們稱之為“走鬼”。很多這種擺地攤的人,往往都是拿出自家的水果,零食,蔬菜,雜貨等,除了勞動力成本之外,無需進貨,而只是想找一個場地,把它們變成收入。搞一個網上進貨平臺,增加了無數個擺攤的人,就侵犯了這些真正貧困人員的權益。我見過幾個擺地攤賣水果的,都是在自家水果豐收時推著小車出來賣,他們並不需要進貨,如果你開通了進貨平臺,就侵犯了這些真正貧窮之人的謀生手段。

    擺地攤在人們心中是一個最底層,最下層的謀生方式。人們都好面子,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絕對不會去擺地攤。擺地攤的人群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化,並不需要把人群擴大化。擺地攤需要的是給出一個明確的地點,時間,擺放規則,而不是需要其他的支援。為了擺地攤的人真正的生存下去,就不要提高擺地攤的地位和經營方式,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政策的支援,而不需要創新,更害怕創新。創新可能讓這一部分人徹底失去一切謀生手段。一個最底層生存的機會不要搞成運動,需要的僅僅是包容。

  • 3 # 琳琅晟曌

    經貿額是指以貨幣表現的進出口貿易價值,也稱對外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這是反映一國對外商品貿易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地攤能促進商品流通,刺激消費,改善民生,增加城市活力,對貿易額肯定有影響;所謂貿易是出口和進口的統稱,難道地攤上流通的商品沒有是進口的嗎?進口的商品能增加稅收,解決就業,在一定程度也能增加貿易額,就看是順差還是逆差了。現在的經濟是可持續的經濟,是連鎖共同體的經濟,各行各業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因此只要能增加民眾收入,刺激消費,能使商品快速流通起來的經濟形式,都是好模式,就值得推廣和肯定!

  • 4 # 大資料選股

    華人喜歡跟風,故有東風、風口一說。

    改革的東風、致富的風口,這都是百年難遇的時代機遇,一旦抓住,就能一飛沖天,扶搖直上九萬里,小米董事長雷軍就曾說,“站在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01

    地攤經濟

    一夜之間,地攤經濟成為華人的致富風口。

    致富風口上的“豬”,不僅僅是這些日收入4千、3萬的個體戶,也有五菱汽車這樣的上市公司。

    面對火爆異常的地攤經濟,五菱榮光特意推出翼開啟售貨車,開啟車廂即可賣貨,多角度多方位多視角展示貨品,助力“地攤經濟”。

    正因為有了這款能地攤賣貨的小貨車,五菱公司股價今天(6月3日)午後開啟暴漲模式,一度飆升130%,成交1.59億股,市值9.38億港元。

    此外,跟地攤相關的地攤概念股也聞風而動,僅在6月2日一天就有9只A股漲停,至於嗅覺最為靈敏的網際網路公司,也都推出跟地攤經濟相關的舉措和政策。

    阿里釋出“地攤經濟”幫扶計劃,承諾為“攤主”們提供超過700億元的免息賒購。

    京東釋出“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劃,組織超過500億的品質貨源,為每個小店提供最高10萬元無息賒購。

    騰訊釋出“全國小店煙火計劃”,蘇寧推出“夜逛合夥人”地攤夜市扶持計劃……

    6月1日上午,總理考察山東煙臺一處老舊小區,小區對面就有許多攤位,總理來到一家名為“蘇家麻辣拌”的熟食攤前,詳細詢問攤主生意情況。

    可是,日理萬機的總理,為什麼會關心小本經營的地攤經濟呢?

    02

    天下民生

    總理關心地攤經濟,實乃心繫天下民生。

    6月1日,總理在青島特別召開了座談會,談及疫情對民生帶來的影響,總理指出:

    這次受疫情衝擊更大更明顯的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是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一般服務業從業人員等低收入人群;是貧困戶、失業人員、低保和臨時救助物件等困難群眾,涉及幾億人。

    疫情之下,民生艱難,幾億人的衣食住行是一個大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地攤經濟或許能助一臂之力。

    與具有一定規模的“高大上”企業相比,地攤小店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小買賣、小營生。

    正因為“小”,所以它具有成本低、門檻低、無租金、無裝修、無稅負等優勢,可以充分吸納底層失業人口,並帶動城市的社群經濟,讓居民出門就能買到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

    可以說,地攤經濟既迎合了低收入群體和普通百姓的就業需求,也為後疫情時期的社會帶來更多的“彈性”與活力。

    說白了,總理心心念唸的是社會就業,是百姓收入,“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定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地攤經濟,之所以能一夜火爆大江南北,是因為它關係到億萬計底層民眾的吃飯問題。

    民以食為天,地攤經濟和夜市小店或許沒有星級酒店那樣高大上,但它才是我們普通華人的人間煙火。

    要知道,中國並非全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我們有著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收入只有1000塊錢。

    地攤經濟,關乎百姓生活,確保群眾飯碗,它或許不夠光鮮亮麗,但卻是“1000塊”芸芸眾生的全部生活。

    如此說來,地攤看似低到地底塵埃,但實際卻高聳入雲,因為在它的上面,托起的是一個勤勞的底層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富寬的四個徒弟,于謙、孫越、劉獻偉、侯震,他們現狀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