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槍聲裡,一隻水鳥“在驚怖中逃逸了”,“另一隻掙扎在受傷的痛苦裡。” 面對這樣一個題材,如何把它寫成一首好詩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思考,也就可能有不同的處置,詩成之後的效果也就會不同。 我們來看艾青是如何來寫這首詩的。 前兩句是寫兩隻水鳥所處的環境,以及驚飛、受傷的原因。 “兩隻水鳥浮動在水邊/烏篷船裡發出了槍聲”。 兩句詩,乾淨利落地交待清楚了。而後,寫兩隻水鳥的不同遭遇: “一隻在驚怖中逃逸了/另一隻掙扎在受傷的痛苦裡”。 兩句詩,點明瞭兩種結果。可以說,這前四句詩是一種鋪墊,是為後面的重點刻劃作準備。下面是詩人刻劃的重點。詩人集中筆墨刻劃那隻受傷的水鳥是如何在痛苦裡掙扎的。 “它的翅翼無力地拍著水面/又迷亂地飛了幾圈/才慢慢地向上舉起/終於朝江岸的岩石/與叢林間飛去……//此刻/它在岩石的隙縫間/用自己的嘴撫自己的創傷/在寂寞的哀鳴裡/期待著伴侶的來臨”。 寫到這裡,詩結束了。在詩中,詩人沒有對槍打水鳥事件作出評論,也沒有對那隻受傷的水鳥表示什麼態度,當然,對那隻“在驚怖中逃逸了”的水鳥,更沒有說什麼。詩人只是寫了這麼一件事,著重刻劃了那隻受傷水鳥的痛苦情景。 整首詩,寫得非常簡明、凝鍊,毫無拖泥帶水之感。 凝鍊,是詩的一項重要要求。當然,像小說、散文等文學樣式,都要求凝鍊,但詩的凝鍊要求則更高。從這一點講,詩是最高的文學樣式,可以說,詩是文學中的明珠。 艾青在自己的創作中,對凝鍊的要求是很嚴的。在他的不少詩作中,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增一字或減一字,都會傷害原作。因為艾青對詩的凝鍊有深切的理解,可以說,凝鍊關係著詩的生命。 我們來聽聽艾青的見解: “儘可能地緊密與簡縮,——像炸彈用無比堅硬的外殼包住暴躁的炸藥。”(《詩論》) “不要故意鋪張,——像那些沒有道德的商人,在一磅牛奶裡衝進一磅開水。”(《詩論》) 這些見解可以說都是至理名言。 《水鳥》這首詩,詩人的重點是刻劃那隻受傷水鳥痛苦的情景,但詩人也並沒有鋪張,而只是用很凝鍊的筆墨,寫了受傷水鳥的幾個動作,整個詩的藝術感染力便豁然而出了。詩人寫那隻受傷的水鳥先是在水面掙扎著飛,目的之一是寫水鳥要用全身力氣,不使自己沉入水中,保護自己的生命。目的之二是想尋找另一隻水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向岸邊飛去。飛到岸邊的岩石隙縫裡,詩人只寫這隻鳥“用自己的嘴撫自己的創傷”,並等待伴侶來臨。透過這簡明的刻劃,這隻水鳥的痛苦寫出來了。一是這隻水鳥受傷的身體痛苦,二是失去伴侶的痛苦。 詩人沒有直接出來議論,但透過這些描寫,那隻鳥的痛苦已使讀者感覺到了。 另外,這首詩想告訴讀者什麼?要引起讀者什麼思索?詩人在詩中沒有說,全都捨棄了。只是讓讀者從詩的描繪中去體會。這樣,一是文字精煉了,另一方面,使這首詩更含蓄了,增強了藝術效果。可見,凝鍊不僅是個文字功夫的問題,更在於直接影響著詩的魅力。 那麼,在《水鳥》這首詩中,詩人要引起讀者什麼思考呢? 透過聯想,讀者可能會想到許多,但總的說來,可能會有以下想法: 一、透過詩的描繪,使人感到詩人對受傷的鳥是極為同情的。對鳥的痛苦極為關注。 二、對那隻烏篷船上的放槍者,詩人表示了憤慨。是放槍者和這槍聲,造成了水鳥的痛苦。 三、兩隻在水邊生活的水鳥,突然間遭到了不幸,它們之間的思念是感人的,詩人對這種感情表示讚歎。 四、透過這一切,表明詩人對生命的愛護,也表明,詩人對那些威脅生命的行為的憎恨。水鳥,是弱小的生命,它們應該有自己的安靜生活,不應遭到傷害。 由此,我們還可以聯想得更深廣一些。這首詩寫於1940年夫夷江上。當時,帝國主義的鐵蹄正在踐踏中國,無數生靈遭到塗炭。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到,詩人對帝國主義者的憎恨,和對於殘遭傷害的民眾的同情。《水鳥》這首詩,雖然只是寫了兩隻鳥的遭遇,沒有涉及民族存亡之事,但我們是可以這樣聯想的。至於詩人寫這首詩時,有沒有有意地暗示民族存亡的大背景,我們不知道。不過,對這首詩作這樣深廣的聯想,並不是沒有道理。 《水鳥》這首詩寫得如此凝鍊,但含意還是明確的,當然,又不是直白的。其含意的豐富,需要讀者去認真思索。詩味也就在這裡了。1)是被槍聲嚇傻了,不辨東南西北:二是找它的同伴。2)一是身上的創傷,二是關鍵時刻同伴把它拋棄的心靈創傷。3)期待著伴侶的歸來。 【簡化】
在槍聲裡,一隻水鳥“在驚怖中逃逸了”,“另一隻掙扎在受傷的痛苦裡。” 面對這樣一個題材,如何把它寫成一首好詩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思考,也就可能有不同的處置,詩成之後的效果也就會不同。 我們來看艾青是如何來寫這首詩的。 前兩句是寫兩隻水鳥所處的環境,以及驚飛、受傷的原因。 “兩隻水鳥浮動在水邊/烏篷船裡發出了槍聲”。 兩句詩,乾淨利落地交待清楚了。而後,寫兩隻水鳥的不同遭遇: “一隻在驚怖中逃逸了/另一隻掙扎在受傷的痛苦裡”。 兩句詩,點明瞭兩種結果。可以說,這前四句詩是一種鋪墊,是為後面的重點刻劃作準備。下面是詩人刻劃的重點。詩人集中筆墨刻劃那隻受傷的水鳥是如何在痛苦裡掙扎的。 “它的翅翼無力地拍著水面/又迷亂地飛了幾圈/才慢慢地向上舉起/終於朝江岸的岩石/與叢林間飛去……//此刻/它在岩石的隙縫間/用自己的嘴撫自己的創傷/在寂寞的哀鳴裡/期待著伴侶的來臨”。 寫到這裡,詩結束了。在詩中,詩人沒有對槍打水鳥事件作出評論,也沒有對那隻受傷的水鳥表示什麼態度,當然,對那隻“在驚怖中逃逸了”的水鳥,更沒有說什麼。詩人只是寫了這麼一件事,著重刻劃了那隻受傷水鳥的痛苦情景。 整首詩,寫得非常簡明、凝鍊,毫無拖泥帶水之感。 凝鍊,是詩的一項重要要求。當然,像小說、散文等文學樣式,都要求凝鍊,但詩的凝鍊要求則更高。從這一點講,詩是最高的文學樣式,可以說,詩是文學中的明珠。 艾青在自己的創作中,對凝鍊的要求是很嚴的。在他的不少詩作中,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增一字或減一字,都會傷害原作。因為艾青對詩的凝鍊有深切的理解,可以說,凝鍊關係著詩的生命。 我們來聽聽艾青的見解: “儘可能地緊密與簡縮,——像炸彈用無比堅硬的外殼包住暴躁的炸藥。”(《詩論》) “不要故意鋪張,——像那些沒有道德的商人,在一磅牛奶裡衝進一磅開水。”(《詩論》) 這些見解可以說都是至理名言。 《水鳥》這首詩,詩人的重點是刻劃那隻受傷水鳥痛苦的情景,但詩人也並沒有鋪張,而只是用很凝鍊的筆墨,寫了受傷水鳥的幾個動作,整個詩的藝術感染力便豁然而出了。詩人寫那隻受傷的水鳥先是在水面掙扎著飛,目的之一是寫水鳥要用全身力氣,不使自己沉入水中,保護自己的生命。目的之二是想尋找另一隻水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向岸邊飛去。飛到岸邊的岩石隙縫裡,詩人只寫這隻鳥“用自己的嘴撫自己的創傷”,並等待伴侶來臨。透過這簡明的刻劃,這隻水鳥的痛苦寫出來了。一是這隻水鳥受傷的身體痛苦,二是失去伴侶的痛苦。 詩人沒有直接出來議論,但透過這些描寫,那隻鳥的痛苦已使讀者感覺到了。 另外,這首詩想告訴讀者什麼?要引起讀者什麼思索?詩人在詩中沒有說,全都捨棄了。只是讓讀者從詩的描繪中去體會。這樣,一是文字精煉了,另一方面,使這首詩更含蓄了,增強了藝術效果。可見,凝鍊不僅是個文字功夫的問題,更在於直接影響著詩的魅力。 那麼,在《水鳥》這首詩中,詩人要引起讀者什麼思考呢? 透過聯想,讀者可能會想到許多,但總的說來,可能會有以下想法: 一、透過詩的描繪,使人感到詩人對受傷的鳥是極為同情的。對鳥的痛苦極為關注。 二、對那隻烏篷船上的放槍者,詩人表示了憤慨。是放槍者和這槍聲,造成了水鳥的痛苦。 三、兩隻在水邊生活的水鳥,突然間遭到了不幸,它們之間的思念是感人的,詩人對這種感情表示讚歎。 四、透過這一切,表明詩人對生命的愛護,也表明,詩人對那些威脅生命的行為的憎恨。水鳥,是弱小的生命,它們應該有自己的安靜生活,不應遭到傷害。 由此,我們還可以聯想得更深廣一些。這首詩寫於1940年夫夷江上。當時,帝國主義的鐵蹄正在踐踏中國,無數生靈遭到塗炭。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到,詩人對帝國主義者的憎恨,和對於殘遭傷害的民眾的同情。《水鳥》這首詩,雖然只是寫了兩隻鳥的遭遇,沒有涉及民族存亡之事,但我們是可以這樣聯想的。至於詩人寫這首詩時,有沒有有意地暗示民族存亡的大背景,我們不知道。不過,對這首詩作這樣深廣的聯想,並不是沒有道理。 《水鳥》這首詩寫得如此凝鍊,但含意還是明確的,當然,又不是直白的。其含意的豐富,需要讀者去認真思索。詩味也就在這裡了。1)是被槍聲嚇傻了,不辨東南西北:二是找它的同伴。2)一是身上的創傷,二是關鍵時刻同伴把它拋棄的心靈創傷。3)期待著伴侶的歸來。 【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