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極猴劉永明
-
2 # 寂靜之聲秦
這是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裡的一句話,全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已超出宇宙觀的唯物論提出了“道”,對無和有進行了闡釋。
老子為何說有無同出而異名?對老子的智慧不敢評判,談一下自己的理解。老子的有指的是有形或無形的物體和現象,無,不是沒有,在這裡應指作用或規律,是抽象的客觀在。無和有同出於道而概念卻不同,也就是萬物對立統一的存在。老子是在說面對萬事萬物應透過現象看本質,要了解事物的對立面,系統辯證對待。老子在十一章還談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已表現的客觀存在只是給事物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它的對立面作用或規律才是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或我們可以利用的。
-
3 # 真實純潔
有無從何而來?誰在判定有無?知道有無的即是同的本體,有無只是本體心的運用。能夠運用有無的,本身即包括著有和無。故而同出而異名。真空生妙有,妙有顯真空。真空是體,妙有乃用。無體則無以至用,無用則無以顯體。體用一如不可分離。故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故而可知,學佛不是離開色(有),而是心不執著色有,心不被色相所纏縛,不被境界所左右,心要恢復至原本清淨無染自然中。心於自在中做得主人翁。一切妙有唯心所用,任何虛幻之相,心皆不為所動。而自心於如如不動中,自在逍遙,無所不為。
-
4 # 泥水勞人
同出而異名。這是修煉術語,同出,就是相同的出處,也就是無中生有的那個有,有,就是“丹炁”。異名,他的名稱有不同的稱呼。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白話:常常沒有意識需求時可以內觀它的妙道,常常有意識需求時就能內觀它的每個過程的執行變化及狀態。這裡有欲和無慾的區別是,無慾則無名,無名則不傳。有欲則有名,有名則可傳。所以用有欲寫出了無欲的丹經之書,如果只有無慾,就不可能寫出有欲的書。這裡的辯證哲理較為繁瑣,也就是說,內心有感應,但不說出來,別人就不知道,也得不到。只有把感應說出來,才能使別人得到這個“道”的妙用。
-
5 # 微妙玄通冰激凌
老子並不是說“有無同出而異名”,稍微留意便會發現,老子說“道”是有物混成,因此“道”並不是有無同出而異名。
老子實際上說的是一陰一陽同出而異名,這在《易經》上說的更明顯,易經上為什麼說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而不說太極之謂“道”?因為“道”的特性是“寂兮寥兮”,即靜極不動才是道,也就是說,一陰一陽處於靜極的混沌狀態才能稱為“道”,即無極;物極必反,靜極而動,動就不符合“道”的“寂兮寥兮”的定義,就不能稱為“道”或不能稱為“無極”了,動就意味著陰陽即剖,太極開基。
所以人們常說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實際上只是一陰一陽在不動與動狀態下的無極與太極的區別,故老子說“同出而異名”。只要文章仔細研讀,這個概念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我已經做過多次解讀。
有人這樣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顯然不符合老子原意!天地之始是什麼?顯然是道或無極,那麼老子對道的定義並不是“無”,而是“有物混成,寂兮寥兮……”,這裡不難看出,老子所說的道,是“無象無形、無色無臭、無聲無息的混沌狀態”,並非是“無”,理解成“無”,顯然曲解了老子“有物混成”的定義。
接下來有人斷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顯然又誤解老子對道的定義,老子說“道”是“寂兮寥兮”,那麼“寂兮寥兮”是什麼意思呢?老子說過“虛極靜篤”“穀神不死”,由此可知“寂兮寥兮”是靜極不動,感而遂通的意思,這裡的靜極不動是莊子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狀態,這分明是無慾的狀態;談“感而遂通”,分明是有欲,否則何來“感”一說?由此觀之,並不能斷成“無和有”“常無和常有”。
回覆列表
同是古代王琮。有是包容,像玉琮的實體。無是轉動(舞)像玉琮的中間空體。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有無同出而異名。有的名是鳥尊,無的名很多(蟬、龍、龍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