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思進
-
2 # 下一秒天使
股票從來不是可以“玩”的東西,股市如戰場,是考驗學識和人性的修羅殺場。
新手買股票,要學會老老實實的藏拙,那就是承認自己屁都不懂,沒有人能準確預測股市的走向,股神都是吹牛逼的,信它才有鬼。
新人炒股,最大的誤區是追漲殺跌,漲了,買了,又漲了,拋了,還漲?追,加倉,重倉,滿倉!(⊙o⊙)啥?套了?補倉!(⊙o⊙)啥?還跌?割肉,然後換股,然後進入下一個輪迴。
新人炒股,就一句話:
漲了賣!越漲越賣!漲停清倉!
一週只做一次交易!一次交易只賺一個點!一年收益就是銀行儲蓄的十倍!
注意到此問題下面有了近50個(其中不乏不錯的)答覆了,那就從前二天開始,借用在得到上由阿醒對《怪誕行為學》一書的解讀中的部分內容,再接著迴應幾個和“經濟學、金融學哪本書通俗易懂?”相關的問題。
在迴應《經濟學領域有哪些值得一讀的好書?
這兒接著談。
以上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一個內容: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比如以為自己佔便宜,被第一印象誤導,被免費誘惑,受自身弱點控制,糾結於各種選擇。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會極大地影響生活,降低幸福感。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非理性行為呢?
第二部分
下面來給你講講:人為什麼會產生“非理性”行為?行為經濟學研究證實:人們總是傾向於對自身的理性過度自信,認為無論任何時候,都能做出理性選擇和判斷。但事實情況卻是:人的理性很多時候,是依賴於環境的。特別是在不熟悉的領域,人往往沒辦法理智思考,而是讓非理性替代,做出錯誤的選擇。
比如,有不少人在知道自己要當眾發言的時候,就害怕得不得了。到了臨上臺前,可能緊張得手腳冰涼,一趟趟地跑廁所。一站到臺上,發現下面那麼多人盯著自己,可能頭腦就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如果這種情況,並不是經常發生,那麼換成另外一個環境可能就更普遍一些:那就是一大群朋友聊天,其實不也是相當於當眾發言?並且這種情境下,聽眾未必就少多少。這些情況下,你面對的壓力太大,外部的環境沒有辦法讓頭腦保持清晰,沒有辦法組織起語言,非理性就接管了你的大腦。所以作者認為:“非理性”產生,很大程度是依賴於環境的。如果環境壓力過大,往往就會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佔據上風。
環境壓力其實不止是當眾發言這一種,周圍人的行為舉止也會給人帶來壓力。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為什麼人們會為了不值一提的贈品,排長隊?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當時已經有很多陌生人在爭相排隊去領贈品,他們的行為傳遞出“數量有限”的資訊,你可能潛意識裡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就立即隨大流排隊去了。這也是很多小吃店在開業前請人來排隊當託的原因。
除了環境因素,另外一種“非理性”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於不同規範的錯位。這句話怎麼講呢?大家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規範,一個是社會規範,一個是市場規範。什麼叫社會規範呢?比如說你去岳母家吃完晚飯後,你絕對不會付給她飯錢,除非你想離婚了。再比如:你會很高興幫鄰居一些小忙,類似順便幫他丟丟垃圾或是收收快遞,但如果你還問你鄰居要幫忙費,那就很怪了。這些都是社會規範在發揮作用,依賴道德的約束力,在規範著人們的行為。
而市場規範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純金錢交易,什麼都是關於錢。比如說,如果你要求一流的律師、醫生降低工資來工作,他們很可能會拒絕你,認為這是極大的侮辱。但是如果轉成社會規範,你問他們:願不願意做免費的義工,大部分人都會欣然同意。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社會規範到市場規範很簡單。還是剛才那個例子:鄰居要是提出給你一定的報酬讓你幫他們收快遞,你很有可能會同意。但是要從市場規範回到社會規範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如果你的鄰居一直都是付錢讓你幫他收快遞,如果以後他不肯再付錢的話,你可能就會覺得很彆扭,甚至下次就不管了。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人在遵守市場規範的時候,往往會太重視金錢而拋棄了社會規範裡面一些美好的東西。這就像,如果把市場規範強加在教育系統上,往往就會導致只重視成績而不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如果把法律系統和市場規範過多聯絡,就會導致社會治安水平的下降。因為這麼一來,警察打擊犯罪的正義感,會被工資多少所取代。同樣的,如果公司只在乎利潤而不關心員工的福利,就難免會造成員工頻繁跳槽,最終由雙贏變成雙輸。
很多人都體驗過海底撈的服務。他們是怎麼做到讓使用者那麼滿意的呢?海底撈董事長張勇說:他從不拿利潤率考核員工,就是不希望員工為了省錢而敷衍顧客、採購低劣菜品。換句話說,海底撈考慮到了社會規範,而不是全部依從市場規範。這樣,就會讓員工產生某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如果我們從純粹的行為經濟學分析:歸屬感和認同感本身,也是非理性情感的一個重要內容。
今天先談到這兒,將在回覆《生意人看什麼經濟類的書對自己有幫助?求推薦書名?》中再接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