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69240682284419

    新編高一冊語文兩個文言文單元,有幾篇課文裡出現了一些句尾語氣詞連用的現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要求老師給他們講解一下。為此,我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一項專題,並結合課文例子,講解如下: 古代漢語中,句尾語氣詞是可以連用的,有的是兩個陳述語氣詞連用,有的是陳述語氣詞和疑問語氣詞連用,有的是疑問語氣詞和感嘆語氣詞連用,還有的是三個語氣詞連用。語氣詞連用,它們各自表達特定的語氣,給句子組合成一種複雜的語氣,但語氣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面。 1.兩個陳述語氣詞連用。例如: ①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②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相為雌雄耳矣。(《荀子·議兵》) 譯句:崇尚功利的軍隊,作戰能不能取勝是沒有規律的,……只是相互輪番成為勝利者或失敗者罷了。 2.陳述語氣詞和疑問語氣詞連用。例如: ①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孟子·公孫丑上》) ② 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 3.陳述或疑問語氣詞和感嘆語氣詞連用,重心在感嘆語氣。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譯句:孔子說:“沒有誰瞭解我啊!” ②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③ 董生勉乎哉!(韓愈《送董邵南序》) 譯句:董生!你自己努力吧! 4.“者也”與“也者”的區別 二者都是語氣助詞連用,其區別是:“者也”一般用在整句末了,“者”有復指前邊事物的作用,“也”起煞句作用(表肯定、解釋、判斷等語氣),“也”後一般用句號。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其中的“者也”表判斷;“也者”一般用在分句或主語之後,起提頓作用(連用是為了更能引起讀者注意),申述的話在下,因此,“者”後一般用逗號。如: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李漁《芙蕖》)。有時“也者”也用在疑問句末尾,表疑問的語氣詞,相當於“……的”,如: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此句譯為: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便不是國家的? 5.三個語氣詞連用,感情色彩一般比較強烈,各語氣詞都仍然保留各自表達的語氣,但放在後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語氣重一些。例如: ①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論語·泰伯》) 譯句:孔子說:“(他們)也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②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譯句: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了。 ③ 吾罪也乎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2 # 使用者3417633067606

    新編高一冊語文兩個文言文單元,有幾篇課文裡出現了一些句尾語氣詞連用的現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要求老師給他們講解一下。為此,我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一項專題,並結合課文例子,講解如下: 古代漢語中,句尾語氣詞是可以連用的,有的是兩個陳述語氣詞連用,有的是陳述語氣詞和疑問語氣詞連用,有的是疑問語氣詞和感嘆語氣詞連用,還有的是三個語氣詞連用。語氣詞連用,它們各自表達特定的語氣,給句子組合成一種複雜的語氣,但語氣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面。 1.兩個陳述語氣詞連用。例如: ①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②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相為雌雄耳矣。(《荀子·議兵》) 譯句:崇尚功利的軍隊,作戰能不能取勝是沒有規律的,……只是相互輪番成為勝利者或失敗者罷了。 2.陳述語氣詞和疑問語氣詞連用。例如: ①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孟子·公孫丑上》) ② 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 3.陳述或疑問語氣詞和感嘆語氣詞連用,重心在感嘆語氣。例如: 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譯句:孔子說:“沒有誰瞭解我啊!” ②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③ 董生勉乎哉!(韓愈《送董邵南序》) 譯句:董生!你自己努力吧! 4.“者也”與“也者”的區別 二者都是語氣助詞連用,其區別是:“者也”一般用在整句末了,“者”有復指前邊事物的作用,“也”起煞句作用(表肯定、解釋、判斷等語氣),“也”後一般用句號。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其中的“者也”表判斷;“也者”一般用在分句或主語之後,起提頓作用(連用是為了更能引起讀者注意),申述的話在下,因此,“者”後一般用逗號。如: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李漁《芙蕖》)。有時“也者”也用在疑問句末尾,表疑問的語氣詞,相當於“……的”,如: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此句譯為: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便不是國家的? 5.三個語氣詞連用,感情色彩一般比較強烈,各語氣詞都仍然保留各自表達的語氣,但放在後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語氣重一些。例如: ①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論語·泰伯》) 譯句:孔子說:“(他們)也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②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譯句:我對於國家總算盡了心了。 ③ 吾罪也乎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鄉村創造就業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