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紅塵無夢6573

    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 2 #

    《史記》創立的體裁:傳記分為三類,“本紀”寫帝王、“世家”寫諸侯、“列傳”寫各種名人。除傳記外,還有“表”,包含帝王、諸侯、將相和名臣的年表,以及“書”,記述經濟、文化、制度各方面的活動。如此經緯交織而成的嚴密體裁,為歷代正史所遵循。因此自《隋書·經籍志》以來,《史記》被奉為正史之祖。

  • 3 # 使用者子在川上

    司馬遷《史記》開創寓褒貶於書事之中和紀傳體通史的史書。

    《史記》將融五個方面於一書,有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並相互照應,閱罷,給人一個整體的感覺。

  • 4 # wangbumin

    如果要問《史記》在史書體裁上創新的話,相信大多數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書中那種以人物為中心組織事蹟、突破編年限制寫作方式的“紀傳體”。不過,這可以說僅僅是《史記》的皮毛,《史記》對後世的史書,特別是官方修訂的正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除了以人物為核心組織傳記的表達方式之外,《史記》還首創了五體結構,成為後世中國正史最佳的範本。

    所謂《史記》五體,其實指的是《史記》出現的五大部分:12篇《本紀》、10篇《表》、8篇《書》、30篇《世家》以及70篇《列傳》。將一部書劃分為這五種結構,有人認為其實是古已有之,只是司馬遷將其彙總在一起而已,但此說法並不是很靠得住。比如《世家》,雖然明顯是司馬遷從先秦典籍中的“世卿”“世祿”“世臣”“世家”引申演化而來,但究竟並非其文字原意,而是增添很多新概念。事實上,按司馬遷“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成一家之言”的雄心來看,他必須在史書格式上做出巨大創新,才能將自己的意旨以及三千年的成敗興衰用短短50多萬字表達出來,因而才別出心裁地獨創五體結構。

    在《史記》的《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中。“本紀”在史書中乃法則綱要,用於編年記正朔,有天命攸歸的象徵含義,因此將其放在第一位來記載皇帝事蹟;《表》在《史記》中有10篇,模仿後代的譜牒,將那些夠不上出現在傳記中的列侯、將相、三公、九卿統統列入此表,擴大了全書紀、傳的記事範圍;8篇《書》則是各種典章制度和文化社會發展情況的總記錄;按“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的說法,《世家》專門用於諸侯傳記,但司馬遷顯然根據情況擴大記載範圍,不僅用其記錄諸侯列國時,還記載了一些對歷史、社會有過重大影響的人物,比如孔子、陳涉和外戚,按理說都非諸侯,但其功業事蹟足夠重要,因此也被列入了世家;至於最後的《列傳》,按字面意思就是眾人之傳記之意,在儒家術語裡面,傳是註解經的文章,司馬遷使用這個術語,其實暗含了以功臣賢人之言行註解本紀,表示人臣拱衛君上之意。

    本紀編年,廣載軍國大事和詔令制誥,表示正朔之所在,同時象徵了歷史發展的統緒;世家講述開國創業的諸侯;列傳則講述人臣事蹟,輔弼君上,暗含“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之意。這種不同的題名和記載手法,既凸顯了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歷史,又鮮明地體現了封建政治體系中的等級秩序,簡直是封建時代史學家所能想到的最佳結構案例,正因如此,《史記》的五體結構一出來之後,立即就被後世所有史學家遵循,最多就只是將《世家》歸併於《列傳》,以示帝王權威之下沒有人享受特殊地位,並將通史改為斷代,或是加入講制度變遷的《志》而已。除了這種整體結構上的“致敬”,司馬遷一些小技巧,比如篇末有以“太史公曰”為開頭的“贊”;十表八書前加“序”,有時在篇中還夾“論”的做法,也被後世完美仿製,只是在名目上略做變動:官修正史往往仿“太史公曰“加“史臣曰”,每篇後面有“贊”或改為“論”“評”,也有的直接用“贊”,但這種在每篇後加史家直接抒發議論的方式,則成為所有史書的標準格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國企工資不高但還有很多人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