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紀元的尾聲
-
2 # 阿哈悠阿
這三個女人不好比。想比一比另三位女人。
這三個女人的共同點是:共同擁有一個老公,一個當皇帝的老公。
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原季自愛。臣有息女,原為季箕帚妾”。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人”。令相兩子,見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呂后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老父曰:“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孝惠帝崩,太后稱制(太后代行皇帝的職權)。
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太子得毋廢。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犁明,孝惠還,趙王已死”。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漢王心悽然憐薄姬,是日召,欲幸之。對曰:“昨暮夢龍據妾胸(史記 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上曰:“是貴徵也,吾為汝成之”。遂幸,有身。歲中生文帝,年八歲立為代王。自有子後,希見。高祖崩,諸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太后。(《漢書 外戚》
高祖後宮唯獨無寵疏遠者得無恙。薄姬是其中之一。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彊,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
三個女人,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女人,都是生皇帝(一個是準皇帝、差一點就成皇帝了)的女人。結果、命運天壤之別。
一、呂后者,“高祖正後”。是呂公見劉亭長有貴相,將千金下嫁於亭長的。在由劉亭長到漢高祖的漫長、艱難的創業之路上,“佐高祖定天下”,為漢家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就因為太子不像高祖自己,要廢除、更換太子。換成寵妃生的、像自己的趙王如意為太子(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在母以子貴、子以母貴的宮廷裡,驚恐的呂后奮起一搏。充分利用其深厚的根基,放下身段調動所有資源,並採納張良之計,成功地阻止了高祖更換太子的計劃,保住了太子。保住了太子,就保住了自己,保住了母子的自己生命、地位(當然,呂后也做了不少不是人做的事。但這是後話)。
二、戚姬、戚夫人,就不一樣。是漢王(不是亭長了)定陶所得,寵!呂后晚節色衰愛弛,而戚夫人有寵,其子如意幾代太子者數矣。嚴重威脅太子及呂后的前途、安全。假如劉邦、戚夫人如願,如意成了太子,母以子貴。劇情會不會反轉?但是,戚夫人只顧陪著高祖應酬、得寵、風光,卻忽視了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在緊緊地盯著她。禍不遠矣!
三、薄夫人,高啊!實在是高。暗比劉邦為蒼龍,得幸後,兩個“希見上”,溜出了皇宮。雖然得不到皇帝的寵幸,但是,遠離了旋渦、遠離了爭鬥,也就遠離了災難、躲過了追殺。不僅穩妥地保全了母子的性命,還讓沒有太子經歷的兒子直接、順利地當上了皇帝。自己也妥妥地入宮、做太后。此豈非天邪?非天命孰能當之?
-
3 # 燈影疏
漢文帝劉恆,父親劉邦,母親薄姬。漢景帝劉啟,父親漢文帝劉恆,母親竇漪房。漢武帝劉徹,父親漢景帝劉啟,母親王娡。婆媳三代,每一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精彩故事。
薄姬——與世無爭的女人,幸福的母親
薄姬是一個私生女,她的父親薄生是秦華人,與魏國的女子魏媼未婚先孕,生下薄姬。薄生英年早逝,魏媼獨自一人把薄姬養大。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暴政,諸侯紛紛割據,天下大亂。魏國宗室魏豹也追隨項羽起義,被封為王。魏媼把女兒送進魏宮,給魏豹做妾,希望女兒能生活幸福。
魏媼很迷信,送薄姬進魏宮前,請了當時有名的看相大師許負給薄姬看相,許負見到薄姬後,十分驚訝,斷言這個女子將來必定會成為皇帝之母。
魏豹得知後,心想薄姬是我的姬妾,她有太后之相,那我的兒子豈不就是皇帝了?這樣一想,魏豹便有了膽子,企圖在項羽和劉邦兩敗俱傷之時坐收漁翁之利。
想法雖好,但是能力不夠。魏豹的計謀未得逞,被劉邦討伐的全軍覆沒。他的後宮也被抓入漢宮做奴婢,薄姬就這樣進入了劉邦的後宮。
薄姬入漢宮之後,沒有得到劉邦的恩寵,連皇帝的面兒也沒見著。魏豹府和她一起進來的兩個夫人——管夫人和趙子兒,都受到過寵幸,在背後都在譏諷薄姬。
管夫人和趙子兒嘲笑薄姬的話恰好被劉邦聽到,引起劉邦的感慨和垂憐,當晚,劉邦就召薄姬侍寢。
一夜之後,劉邦就又把薄姬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畢竟後宮佳麗有三千,何須只取一瓢飲。但是就是這一晚,薄姬就懷孕了,生下了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
兒子出生後,薄姬安於一方照顧兒子,不出風頭,不與任何人為敵,小透明似地過自己的日子。
劉恆長大後被封為代王,他也繼承了母親薄姬與世無爭的性格,在朝中沒有樹敵,在自己的封地上安穩度日。
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掌權,大殺四方,尤其是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折磨致死。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呂后還大量殘害劉氏子孫。唯獨戚夫人和她的兒子代王劉恆是例外,呂后不僅沒有殘害他們,還放薄姬去找代王封地,讓他們母子團聚。
同樣都是不被劉邦寵愛的女人,同病相憐的境遇讓呂后對薄姬產生憐惜之情,所以說福兮禍兮總相依。當然,這也得益於薄姬和代王劉恆的與世無爭,沒有鋒芒的性格,讓呂后安心放心。
呂后病逝之後,呂氏集團瓦解,大臣們決定重新推舉新皇,一向與世無爭、為人寬厚又能體恤民情的代王劉恆得到大臣們的一致擁護,繼承皇位,是為漢文帝。對於這個突然從天而降的皇位,劉恆和薄姬也是相當的意外。
漢文帝劉恆一生都很孝順,所以薄姬的晚年還是很幸福的,劉恆先於薄姬離世,離世之時,還交代竇漪房要照顧好薄姬。
薄姬沒有得到丈夫劉邦的疼愛,卻教育出了一個好兒子。她的強在於一生不爭不搶,不得罪人,本本分分做事。她安靜的像一朵睡蓮,將一切都交給時間,自己只是耐心地靜下心,等風來。
影視劇美人心計裡的薄姬
竇漪房——錯點花名冊嫁對郎
竇漪房,本是趙華人,小時候父母雙亡,和兄長竇長君、兄弟竇少君相依為命,童年生活疾苦。
劉邦奪取天下之後,為了充實後宮,廣泛蒐羅美女。竇漪房也被帶入漢宮,但沒有得到劉邦的恩寵。而弟弟竇少君也在竇漪房進宮不久就被人販子拐賣,下落不明。
劉邦死後,呂后為了專權,把劉邦的兒子們都送到偏遠的封地上去,把沒有被劉邦寵幸過的宮女送給各王。竇漪房買通管事宦官,希望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送往家鄉趙國的花名冊裡,但是管事太監把這個事情給忘了,竇漪房糊里糊塗的被送到了代王那裡。
竇漪房進入代王府之後,深得代王喜愛,當時代王已經有王后了。自從竇漪房進府之後,代王基本夜夜留宿在竇漪房那裡。進府後沒幾年,竇漪房生下大女兒劉嫖,又生下兒子劉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代王后不幸得麻風病去世,她的四個兒子也相繼去世。命淺福薄說的就是她吧。
說薄姬的時候也提到,代王為人寬厚的被大臣們推舉成為新皇后,劉啟被立為太子,母憑子貴,竇漪房成為皇后。弟弟得知姐姐成為皇后,上書說明身份,竇氏兄妹團聚,哭作一團。
竇漪房深得丈夫寵愛很久,一直到她雙目失明,丈夫才移情別戀,愛上了慎夫人和王娡。
竇漪房一直活到漢武帝時期,被尊稱為太皇太后。竇漪房是一個有些強勢而守舊的女人,她推崇黃老之學,提倡無為而治,這是從西漢成立之初就遵循的思想。然而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特殊性,漢朝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政府採用無為而治的思想讓人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到了“文景之治”時期,國家有了經濟實力,黃老之學就有些顯得有些陳舊,不思進取了。
漢武帝劉徹,尊崇儒術,引起竇太后大怒,時常出面干涉朝政,所以漢武帝在竇漪房去世之後,才大力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
可以說,竇漪房就是有主角光環的那個人,為了成就她,所有的障礙都會自動消失。
影視劇大漢天子裡的竇太后
王娡—— 二婚飛上枝頭做鳳凰
王娡在進宮之前,就已經嫁人,還生了個女兒,後入宮得寵,被封為皇后。
事情還得從王娡母親說起,王娡母親也是名門之後,是秦末群雄並起時的一個諸侯王之女,西楚霸王項羽封諸侯王時,王娡的外祖父被封為燕王,後死於劉邦之手。
父親死後,王娡的母親成為了平民,嫁給了姓王的平民,生下的大女兒就是王娡。
王娡長大之後,嫁給了一個金姓人家為妻,生下了女兒。王娡母親卜卦,算出王娡是大富大貴之命,於是讓王娡離婚、改嫁。真是應了那句話,命裡有時終於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王娡被送進宮服侍劉啟,果然深得劉啟喜愛。
王娡的肚子也很爭氣,為劉啟生下了二女一子,那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劉徹。
王娡身份低微,兒子劉徹能成為太子全靠她的聰慧和野心取勝。她和館陶長公主聯姻,就是著名的成語的“金屋藏嬌”的來歷,她暗中設計情敵慄姬,慄姬被打入冷宮,為兒子奪下了太子之位。王娡的野心還表現在鞏固外戚和家族勢力,她重用弟弟為丞相,權力極大。
王娡的強在於她的聰慧和計謀,抓住機會,步步為營。
影視劇美人心計裡的王娡
所以說,及時止損很重要呀。
回覆列表
西漢的太后,可以說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從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后開始,西漢的太后就對每一個皇帝都形成了一種“制衡”,強的不是太后的本身,而是賦予這些後宮權力的“道德思想”。
有人說,西漢中前期都是“媽媽政治”,所謂媽媽政治,就是指太后攝政或者是干預朝政,從史實來看,也真的確有此事。
西漢第二任皇帝,乃是劉邦和呂后的嫡長子劉盈,可劉盈在位數年,他幾乎沒有真正地掌握實權,執政的都是呂后,所以在劉邦之後,漢文帝之前這段“歷史”時期,就被司馬遷稱為“呂后時期”。
在劉盈駕崩後,呂后接連扶持兩個傀儡皇帝,把控朝政,“太后政治”在這個時期展露無遺。而當呂后駕崩後,被朝廷迎來長安登基的漢文帝劉恆,也同樣帶來了一尊“大佛”,那就是他的母親薄姬,史稱薄太后。
因為漢文帝的性格軟弱,所以在漢文帝登基的中前期,都是薄太后參與攝政、掌控局面,或許因為是一家人,漢文帝的皇后竇氏也是個強勢的人,當漢文帝駕崩後,漢景帝劉啟登基,他一登基,就被母親“竇太后”管得死死的,苦不堪言。
不過要說最憋屈的皇帝,莫過於漢武帝,因為漢景帝駕崩的時候,竇太后還在世,而他的母親王娡也在世,這就意味著漢武帝得面對“太后”和“太皇太后”並存的局面,這讓漢武帝十分無奈,受到的打壓頗為嚴重。
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媳婦熬成婆”
薄太后第一任丈夫並不是劉邦,她當年跟隨過魏王魏豹,因為被西漢“神相”許負給她算出一個“天子之母”的命運,所以薄太后頗受魏豹寵愛,可惜的是,後來魏豹戰敗,薄太后被當成俘虜充入劉邦的掖庭,魏豹到死可能都沒想到,這個便宜被劉邦撿了。
雖然劉邦後來雅興大發寵幸了薄太后,但劉邦對她沒有什麼感情,很快就冷落了薄太后母子,當劉邦平定了異姓諸侯王后,給劉恆封了個代王,自此,就算是厚待他們母子二人了。
在薄太后的眼界裡,她這輩子最好也就是當一個“王太后”了,但不管怎麼說,還算是不錯了,後來劉邦駕崩,呂后因愛生恨,對劉邦的“寵妃”一一清算折磨,薄太后因為是個同樣不受寵的苦命人,被呂后放過了。
從此天高海闊,告別長安。
戲劇性的是,呂后去世後,呂家人掂量不清楚自己的斤兩,想要顛覆劉漢江山,後竟被陳平周勃一鍋端,而西漢大臣們也是狠心人,將劉盈的兒子全部斬殺,目的就是為了找一個好“控制”的人當皇帝。
說白了,殺劉盈的兒子,那是為了給劉恆鋪路,在代地的劉恆被這個喜訊衝擊得有點昏頭腦,但他的母親薄太后並沒有方寸大亂,立即讓自己的弟弟薄昭前往長安查探虛實,有了母親的幫助,劉恆很快穩住了。
薄昭到了長安後,跟一眾大臣吃喝玩樂,酒桌文化讓薄昭放下了心來,立即密信姐姐:
“放心,大膽來”。
劉恆當皇帝,對於西漢朝堂和劉恆來說,是雙贏,陳平和周勃要的不過分,是安度晚年,劉恆要的不過分,因為他得聽媽媽的話。
“媽媽政治”又要開始了,不過薄太后為人有自知之明,她知道她當年不受寵,不能太過僭越,不能太過分,她跟“大房”呂后還是有著很大差距的,呂后敢把劉邦踢下床,因為她是嫡妻,而薄太后還得祈求劉邦來寵幸她一晚,暖了無數個夜晚的寒被,劉邦也沒有來過。
有時候,適當的“卑微”是能使人清醒的。
薄太后雖然有權力,但不亂來,她讓弟弟薄昭代表薄家外戚在朝堂行使權力,一是為了幫助劉恆,二是為了幫助自己的家族,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如果女兒過得不錯,幫一幫孃家,這並不過分。
雖然史料沒有記載薄太后在長安做了多少事情,但可以確定的是,薄太后幫助劉恆度過了一個很“不安”的一個局面,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漢的“媽媽政治”並不是什麼很徹底的壞事,也是因為薄太后在史書裡的“痕跡”極少、同樣也說明了薄太后和呂后不同,對劉恆的幫助極有分寸。
至於薄太后唯一一次有記載的干涉漢文帝的決定,還是在於西漢大臣周勃的問題上。
因為周勃當年自以為扶持漢文帝登基,有功於漢文帝,因此周勃便有些飄飄然了,這導致漢文帝在心中給周勃記下了一筆,當漢文帝逐漸全面掌控朝堂後,直接讓周勃“強制退休”,而且周勃退休了漢文帝也不準備放過他,派人經常去“監視”他,整得周勃神經衰弱。
周勃也因為其中一次應對過激被人舉報要“造反”,漢文帝抓住機會下令讓人逮捕周勃,甚至還要處死周勃,周勃得知這個訊息十分絕望,情急之下,只能求到薄太后頭上去。
雖然周勃也是散盡家財了,不過薄太后並非是看在周勃的財富上幫周勃一把,她出面直接批評漢文帝,如果漢文帝對周勃都如此,那麼其他老臣該如何作想,薄太后的一頓批評讓漢文帝連連認錯,放過了周勃。
媳婦熬成婆婆,但薄太后終究不是變成刻薄的婆婆,並不受寵的人生,讓她有著很清晰的人生認知,漢文帝的“仁厚”,很大程度就是薄太后教導的,譬如在周勃一事上,漢文帝也是暴露了自己並不仁厚的一面,最後還是薄太后把漢文帝拉了回來。
漢景帝之母竇太后:西漢最“多事”的太后。
竇漪房這個名字,在西漢足以讓漢景帝和漢武帝抖三抖,因為這是他們的母親、祖母,十分強勢的人物。
關於竇漪房如何在劉恆的後宮崛起,只能說她是幸運的,劉恆和原配妻子以及原來的嫡長子,在他稱帝之前,竟然全部去世,這種命運似乎就要給竇漪房開路,漢文帝登基後,劉啟被立為皇太子,竇漪房被尊為皇后,未來的“媽媽政治”,必然也有她一份。
漢文帝駕崩後,漢景帝登基,將母親竇太后尊為皇太后,專屬於漢景帝的媽媽政治正式開啟。
早在漢景帝登基前,竇太后就已經讓自己的家族“干涉”朝政了,因為漢文帝和薄太后對她的“關愛”,讓竇太后將自己的族人帶到了朝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漢“魏其侯”竇嬰,所以當漢景帝登基後,竇太后的政治觸手更長,她雖然做不到呂后的地步,但也不是省油的燈。
而竇太后所做的事情中,最經典就是三件:
為子爭儲,替子爭利,打壓儒家。
一、為子爭儲。
竇太后是個奇怪的太后,但也是個傳統的母親,因為她跟眾多的母親一樣,對於“小兒子”劉武特別疼愛,偏心到不行,而這種偏心,最終讓竇太后向漢景帝提出了立“皇太弟”的要求。
這個要求一提出來,把朝堂都嚇到了。
要知道,中原自古以來鮮有“兄終弟及”的傳統,而竇太后竟然要求自己的大兒子以後把皇位傳給小兒子,這無異於是把西漢的禮法給破壞掉,放在任何是一個時代,這都是太后不可能說出來的話,但竇太后就敢說,而且還要漢景帝屢次給保證。
這件事讓漢景帝很為難,後來還是竇太后的本家人竇嬰出面阻止了,這才讓漢景帝逃過了“一劫”,本來漢景帝立的第一個太子劉榮,竇太后也很喜歡,但後來漢景帝又把劉榮廢了,在廢了劉榮之後,竇太后第一時間又還是找到漢景帝商量立“皇太弟”的事情,這把漢景帝整得十分無奈。
雖然竇太后知道自己這樣做很不合規矩,但她三番四次說這個事,給漢景帝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此,她是一個傳統的母親,但也是一個奇怪的太后。
二、替子爭利。
替子爭利,這個子,自然也還是小兒子。
竇太后似乎很懂大漢以孝立國這一套,所以她對漢景帝的“孝心”把控得死死的,如果漢景帝不遵從她的意願,那麼就是不孝,如果不孝的話,那麼未來的名聲就會不好,因為這個倚仗,竇太后不斷地“傾斜”資源給劉武。
當年因為立儲的問題,鬧得劉武和漢景帝兄弟二人關係很僵,後來還是劉武百般給哥哥說好話,才獲得了哥哥的原諒,得以被漢景帝召入宮中歡聚,誰知道,就是這次入宮,劉武和母親竇太后上演了一出“苦情劇”。
劉武要來長安,竇太后自然翹首以待,早早等著小兒子的馬車進宮,但誰知道劉武的車隊到了城門的時候,卻沒有發現劉武的身影,竇太后見此情景便大聲哭喊,說是皇帝殺了她的兒子,而且哭的聲音很大,顯然就是為了把事情鬧大,像竇太后這樣“坑”兒子的母親,也是鮮有。
竇太后一哭,就把漢景帝嚇壞了,於是連忙告訴母親,劉武是在半路換了一輛馬車,並沒有被殺,現在已經在宮中了,可人家竇太后並不買賬,還要哭鬧,此時的漢景帝才明白了竇太后這樣做的深意,無奈之下,承諾給劉武的兒子、女兒全部封地,兒子封王,女兒給糧,這才讓竇太后喜笑顏開。
說白了,這個“哭戲”就是竇太后設計好的,目的就是給小兒子討要好處,既然你皇位不給這個弟弟,那麼給這個弟弟的子女好一點的待遇總是可以的吧,漢景帝對此不敢有異議,只能哄著。
三、打壓儒家。
其實竇太后在政見上,對漢景帝一朝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比如她推崇“道家”,打壓儒家。
竇太后對道家的推崇,一度影響到了朝廷官員的選拔,在漢景帝時期,竇太后直接給劉氏宗族下令,凡是子子孫孫都要研讀道家經典,不可以學習儒家經典,而到了漢武帝時期,竇太后更是將一批推崇儒家的官員紛紛定罪下獄,強勢非常,漢武帝都沒有辦法。
之所以打壓儒家,這可能跟大漢的立國之本“無為而治”有關,這並不能說竇太后就是錯的,因為漢文帝遵循的,就是劉邦定下的無為而治,所以竇太后本身就是一個“守關者”,只是後來一切都在變化,無為而治的道家並不適用了,經世致用的儒家更符合要求,這才產生了衝突。
“揚道抑儒”在竇太后在世的時候根本無解,漢武帝也是等著祖母駕崩後才慢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這一點,也是竇太后在政治上影響力的體現,竇太后當年靠著“道儒”之爭打擊了很多政敵更是不用說了。
因此透過這三點來說這竇太后是最“多事”的太后,是很貼切的,她在世的時間太長,經歷的皇帝夠多,實在太有底氣“亂來”了,但該說不說,竇太后的“媽媽政治”,還是合格的。
漢武帝之母王太后:給兒子鋪路,和婆婆“鬥法”。
王娡是個“傳奇”人物,她的兒子乃是西漢“漢武大帝”,漢武帝能有那麼偉大的成就,跟王娡的幫助離不開關係,王娡其實才是西漢“媽媽政治”中最出色的太后。
王娡第一任丈夫並不是漢景帝,乃是一個鄉土農夫,後來因為不甘命運,拋下丈夫和女兒去太子宮“選秀”,最終被還是太子的漢景帝選中,後來漢景帝登基後,漢景帝廢掉了自己的第一任皇后,讓王娡成為了第二任皇后。
看似王娡的皇后是漢景帝給的,事實上,王娡在其中的“運作”不少。
漢景帝當年有一個姐姐,名為劉嫖,乃是竇太后的愛女,劉嫖做人很囂張,她找到了太子劉榮的母親要求聯姻,以便自己能做天子的岳母,但是劉榮的母親拒絕了,劉嫖懷恨在心,於是轉頭找到了王娡,王娡同意了這場聯姻,這也締造了漢武帝和陳阿嬌的婚姻。
因為劉嫖和王娡聯姻成功,劉嫖不留餘力地幫助劉徹成為太子,劉嫖一方面在漢景帝目前打壓劉榮,又給竇太后打他們的小報告,久而久之,漢景帝對劉榮母子心生不滿,但這還不算完,王娡做事十分徹底,在這個節骨眼上,她讓人到漢景帝面前勸立劉榮的母親慄氏為皇后,這個行為讓漢景帝十分憤怒,於是廢掉了劉榮的太子之位。
太子被廢,劉嫖又跑到漢景帝的面前說起了王娡的好,於是王娡被立為皇后,劉徹也因此成為嫡長子,被立為了太子。
所以王娡的崛起之路不是靠運氣,是真的有水平的,漢武帝之所以後來能是漢武帝,他首先得先感謝母親給他鋪路。
成為皇后之後,王娡看出來婆婆竇太后並不簡單,於是早早“佈局”,將自己的外戚家族一些人引入朝堂,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武安侯”田蚡,後來和竇嬰互相鬥法那個人。
除此之外,王娡將自己的三個女兒紛紛和朝廷的貴族聯姻,以此來加強漢武帝未來的話語權,當王娡這一切都做好的時候,漢景帝大限也到了,漢景帝駕崩,漢武帝登基,在登基之初,就受到了祖母的壓制,而王娡就負責在這個層面幫助兒子平攤壓力。
“田竇”之爭,背後就是竇太后和王太后的鬥法,不過這場鬥爭,顯然漢武帝對雙方都不滿意,漢武帝覺得母親也有些“過界”了,於是這反而成為了漢武帝壓制丞相,拔高中央皇權的墊腳石。
面對兒子的“不滿”,王太后沒有壓制兒子,反而是讓兒子順著自己的意思去做,王太后的舉動也獲得了漢武帝的尊重,所以說王太后其實是一個很合格的母親,也是一個很合格的太后,在漢武帝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她挺身而出幫助兒子,在漢武帝可以獨當一面的時候,她適時退居幕後,分寸把握十分到位。
所以後來王娡和別人說起自己在民間還有個女兒的時候,漢武帝沒有對母親生氣,反而大方地到民間給母親找到了自己的這個“大姐”金俗,漢武帝對於這個姐姐也是非常厚待,也算是孝順母親王太后了。
但就算是王太后沒有“得罪”漢武帝,漢武帝也還是對西漢的“媽媽政治”產生了很濃厚的排斥情緒,後來他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寧願讓霍光輔政,都不需要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以後當太后攝政,因此給鉤弋夫人賜死。
可惜的是,鉤弋夫人的死並沒有結束太后攝政的局面,後來的西漢皇帝,又給漢武帝復甦了這種麻煩的局面,最後才有了外戚王家王莽篡奪了大漢的江山,這也算是慘重的代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