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描寫意
吳道子供奉內廷,非奉詔不得畫,享有極高聲譽。據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忽然想看四川嘉陵江山水的奇異景色,就令吳道子去寫真,回來後玄宗問他畫幅在何處,他卻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後令在大同殿作畫,吳道子憑藉默記心識,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畫畢,與李思訓數月之功畫的嘉陵江,風格一為工整巧密、金碧輝煌的重彩青綠,一為筆簡意遠、筆跡磊落的“疏體”水墨,皆能極一時之妙,傳為佳話。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中對他的山水畫非常推崇,將他推為山水畫在唐代變化的開創者:“吳道玄者,天付勁毫,幼抱神奧,往往於佛寺畫壁,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於蜀道寫貌山水。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
吳道子畫像
吳道子的山水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開創了水墨山水和寫意的新風,異於當時流行的單線勾勒填色的山水畫風。當然,吳道子的這種變革,表現了山水的氣勢,但對於表現山水的形質來說還是略顯簡單了一些,氣勢有餘而韻不足,失之過簡又乏於色彩表現,且吳到了中年之後主要精力已放在佛道人物畫上了,吳道子的山水畫多畫在牆壁上,少卷軸畫,現在則已完全見不到了,但是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他的山水畫風格。他“恣意於牆壁”、“施筆絕縱”,山水畫原有的“細飾犀櫛”徹底被消滅,“歷歷具足”的山水形貌在吳道子的山水中也很難存在了。吳道子賦予山水畫以新的生命,這恐怕是吳道子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最大的貢獻,他也應當算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第一位偉大的改革家。
青綠工筆
李思訓、李昭道畫像
《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贊李思訓“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唐朝名畫錄》亦說李思訓:“與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時人號大李、小李。思訓格品高奇,山水絕妙”。《唐朝名畫錄》和《太平廣記》等都記載了李思訓和吳道子畫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雲:“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月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李思訓和吳道子雖畫風不同,但異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李思訓在山水畫上的成就是發展了青綠山水精妙臻密、繁華富麗的畫風,自成一家。李思訓的山水畫在題材及藝術風格上都帶有明顯的貴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擺脫神仙思想,畫中時有神仙故事,依然是“雲霞縹緲”。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綠著色,並用螺青苦綠復染,所畫樹葉多用夾筆,以石綠填綴。在描繪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單純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勁帶有變化的勾勒,表現山石結構,再填以濃厚的青綠重彩,設色富麗堂皇,顯示了盛唐藝術“煥爛以求備”的輝煌氣象,形成金碧輝映的藝術特色。其筆下青綠山水,雖仍帶有較強的裝飾性,但較之隋及初唐山水則顯得更為自然成熟。李思訓作品的藝術特色,可以從儲存下來的屬於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見到。李昭道是李思訓之子,承襲李家青綠設色的山水畫法,張彥遠評其“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說其筆力“不及思訓”。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破墨山水
王維作品充分體現了水墨繪畫在唐代的萌芽和發展,代表了唐代山水畫的另一種風格。王維於開元九年中進士,後因“安史之亂”被迫接受偽職而遭降官,漸漸無心仕途,晚年隱居陝西“藍田別墅”,以彈琴、賦詩、奉佛為事。王維是盛唐之際“王孟”詩派的領袖,其山水田園詩,恬淡寧靜,清新自然,善於用凝練的詩句寫出色彩明麗、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具有清鮮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維曾深依禪宗,有時“談玄終日以為樂”,因而他的藝術作品中,也就滲透著一定的佛學思想。如他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禪機,有一種禪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僅能詩善畫,而且能夠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透過他的創作給以相互交融,詩畫相互滲透,把詩一般的意境鮮明凝鍊地收入畫面,使畫面具有深邃靜謐的詩境。故蘇東坡對他推崇備至,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畫像
王維工草隸,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圖繪寶鑑》載其“善畫,尤精山水”。《唐國史補》亦有“王維畫品妙絕,于山水平遠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雲其“筆蹤措思,參於造化”、“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眾家之妙,“體涉古今”,既有接近李思訓青綠山水的一種“筆墨婉麗”、石用小斧闢皴、設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蹤似吳生,而風致標格特出”的作品,還有“筆意清潤”或筆力勁爽的“破墨山水”。他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這一種“破墨山水”。透過單純的墨色變化表達樸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為代表的一些文人畫家更是抓住王維“筆意清潤”的特點,說他“一變勾斫之法”而專長“水墨渲淡”,追其為“南宗畫之祖”。史載王維作畫不拘泥具體物象,畫物不問四時,曾把芭蕉畫在雪景中,“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謂之“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這其實是一種浪漫主義傾向在繪畫創作中的體現。
王維《雪溪圖》
王維真跡在唐代就已不多見,張璪在《題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經慨嘆“右丞今已歿,遺畫世間稀”。《宣和畫譜》雖載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為山莊漁市及雪景山水,但看來真跡亦不會多,能遺傳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輞川圖》、《江山雪霽圖》、《雪溪圖》等存世,多為後人摹品或託名之作。
線描寫意
吳道子供奉內廷,非奉詔不得畫,享有極高聲譽。據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忽然想看四川嘉陵江山水的奇異景色,就令吳道子去寫真,回來後玄宗問他畫幅在何處,他卻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後令在大同殿作畫,吳道子憑藉默記心識,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畫畢,與李思訓數月之功畫的嘉陵江,風格一為工整巧密、金碧輝煌的重彩青綠,一為筆簡意遠、筆跡磊落的“疏體”水墨,皆能極一時之妙,傳為佳話。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中對他的山水畫非常推崇,將他推為山水畫在唐代變化的開創者:“吳道玄者,天付勁毫,幼抱神奧,往往於佛寺畫壁,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於蜀道寫貌山水。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
吳道子畫像
吳道子的山水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開創了水墨山水和寫意的新風,異於當時流行的單線勾勒填色的山水畫風。當然,吳道子的這種變革,表現了山水的氣勢,但對於表現山水的形質來說還是略顯簡單了一些,氣勢有餘而韻不足,失之過簡又乏於色彩表現,且吳到了中年之後主要精力已放在佛道人物畫上了,吳道子的山水畫多畫在牆壁上,少卷軸畫,現在則已完全見不到了,但是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他的山水畫風格。他“恣意於牆壁”、“施筆絕縱”,山水畫原有的“細飾犀櫛”徹底被消滅,“歷歷具足”的山水形貌在吳道子的山水中也很難存在了。吳道子賦予山水畫以新的生命,這恐怕是吳道子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最大的貢獻,他也應當算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第一位偉大的改革家。
青綠工筆
李思訓、李昭道畫像
《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贊李思訓“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唐朝名畫錄》亦說李思訓:“與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時人號大李、小李。思訓格品高奇,山水絕妙”。《唐朝名畫錄》和《太平廣記》等都記載了李思訓和吳道子畫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雲:“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月之跡,皆極其妙也。”可見李思訓和吳道子雖畫風不同,但異曲同工,成就皆不凡。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李思訓在山水畫上的成就是發展了青綠山水精妙臻密、繁華富麗的畫風,自成一家。李思訓的山水畫在題材及藝術風格上都帶有明顯的貴族色彩,在造景立意上尚未擺脫神仙思想,畫中時有神仙故事,依然是“雲霞縹緲”。在技法上,多以“勾勒成山”,用大青綠著色,並用螺青苦綠復染,所畫樹葉多用夾筆,以石綠填綴。在描繪山水形象上,打破了單純的勾描填色,而以遒勁帶有變化的勾勒,表現山石結構,再填以濃厚的青綠重彩,設色富麗堂皇,顯示了盛唐藝術“煥爛以求備”的輝煌氣象,形成金碧輝映的藝術特色。其筆下青綠山水,雖仍帶有較強的裝飾性,但較之隋及初唐山水則顯得更為自然成熟。李思訓作品的藝術特色,可以從儲存下來的屬於他的流派的作品中見到。李昭道是李思訓之子,承襲李家青綠設色的山水畫法,張彥遠評其“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然而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說其筆力“不及思訓”。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破墨山水
王維作品充分體現了水墨繪畫在唐代的萌芽和發展,代表了唐代山水畫的另一種風格。王維於開元九年中進士,後因“安史之亂”被迫接受偽職而遭降官,漸漸無心仕途,晚年隱居陝西“藍田別墅”,以彈琴、賦詩、奉佛為事。王維是盛唐之際“王孟”詩派的領袖,其山水田園詩,恬淡寧靜,清新自然,善於用凝練的詩句寫出色彩明麗、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具有清鮮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維曾深依禪宗,有時“談玄終日以為樂”,因而他的藝術作品中,也就滲透著一定的佛學思想。如他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禪機,有一種禪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僅能詩善畫,而且能夠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透過他的創作給以相互交融,詩畫相互滲透,把詩一般的意境鮮明凝鍊地收入畫面,使畫面具有深邃靜謐的詩境。故蘇東坡對他推崇備至,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畫像
王維工草隸,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圖繪寶鑑》載其“善畫,尤精山水”。《唐國史補》亦有“王維畫品妙絕,于山水平遠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雲其“筆蹤措思,參於造化”、“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眾家之妙,“體涉古今”,既有接近李思訓青綠山水的一種“筆墨婉麗”、石用小斧闢皴、設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蹤似吳生,而風致標格特出”的作品,還有“筆意清潤”或筆力勁爽的“破墨山水”。他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這一種“破墨山水”。透過單純的墨色變化表達樸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為代表的一些文人畫家更是抓住王維“筆意清潤”的特點,說他“一變勾斫之法”而專長“水墨渲淡”,追其為“南宗畫之祖”。史載王維作畫不拘泥具體物象,畫物不問四時,曾把芭蕉畫在雪景中,“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謂之“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這其實是一種浪漫主義傾向在繪畫創作中的體現。
王維《雪溪圖》
王維真跡在唐代就已不多見,張璪在《題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經慨嘆“右丞今已歿,遺畫世間稀”。《宣和畫譜》雖載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為山莊漁市及雪景山水,但看來真跡亦不會多,能遺傳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輞川圖》、《江山雪霽圖》、《雪溪圖》等存世,多為後人摹品或託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