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是希希阿

    這段話見於《論語·為政》。孔子對子路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教你怎樣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呀!”這是講為學的態度。對於知識一定要抱老實的態度,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主觀偏見。

      這個話講得很明白,不需要解釋,大家都可以明白;但似乎又覺得太簡單,不夠具體。《論語》中有多處關於孔子為學態度的記載,聯絡這些來讀,可以對這段話有更深刻具體的理解。下面列舉幾條: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

      不知而作之,自己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這就是強不知為知。孔子說,他沒有這種事。他是多聽,多看,增長知識和智慧。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

      街頭巷尾的傳言,真假難辨。輕信傳言,難得真知;不經考察,隨處傳播,更使謬種流傳,害人害群。道聽而塗說,非但不是求知的正道,而且是對道德的背棄。所以孔子說,這是“德之棄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沒有主觀的臆測,沒有一定要怎樣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沒有自私之心。主觀臆測也是以不知為知的表現,孔子杜絕了這種毛病。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為政》)

      孔子教導弟子: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先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就能減少過失;多看,有疑問的地方先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有疑問就先不說先不做,即使自認為知道了,也謹慎地說,謹慎地做。這樣可以避免以不知為知,減少過失和後悔。

      在這些章節中,孔子批評了強不知為知的錯誤表現,也指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錯誤的途徑,對於我們理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以有很好的幫助。

      對照現實生活,我們也常可以看到孔子所批評的以不知為知的種種現象。如盲目蠻幹,不知而作之;道聽而塗說,誇誇其談;主觀臆測,憑想當然辦事,等等。還有,學習中有不懂的,怕遭人恥笑,不願提問;遇到不認識的字,不向人請教,不查字典,念半邊;更有甚者,考試作弊,抄襲剽竊,製造假象,騙取名利,等等。這都是不能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強不知以為知,其實是自欺欺人,阻塞了求知的途徑。所以,孔子這段話應該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 2 # 章之自媒體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就是知道了。這裡含有兩層意識:1.為人處世,探究學問要如實誠信,來不得半點虛假;2.生活中尤其在情感中,還是沒有必要弄清誰對誰錯,是為不知為知之也。

  • 3 # 卜居陋巷頭

    假如,誰要是認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是知也”的現代漢語意思,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道’。”那麼,他真可謂“漢語功夫了得”!

    為什麼?

    因為他解的是“知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不是“知之為知之……”

    請問:句中的“之”哪兒去了?

    ——這也正是此語中的兩個重點之一:“之”字代指什麼?

    而第二個重點,則足“知”字,是何意?真如《現代漢語詞典》所釋那樣,就是“知道”嗎?

    知:即現代漢語之“治”也。如“治身,治國,治喪,治水……”,本應為“知身,知國,知喪,知水……”也。“治”字,水字旁,為“去幹水份”之意。而“知”字,則有“封存,掩護”之意。

    不妨看看下面這幾個詞……

    知書達禮(理)——編撰《尚書》就是為了“達——圍繞”於“禮——敬愛”百姓’也。

    知道——(治)於道也;以天道維護萬物的無為狀態而維護百姓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到了‘先治己身再治彼眾’,如此即使有一百次相互的圍堵,自己也不會被包圍(戰,包圍,圍攻)。

    知根知底——即治本,治源頭;從源頭治理也。

    知法犯法——司掌法度的人卻一再違犯法度。

    知覺——對自己的管理,封堵與約束;同自覺。

    知難而退——治理圍堵使其退卻。(非曉得了艱難,讓自己退卻)。

    知其一不知其二——雖治理了根本卻沒有連帶著形式而一併治理。

    通知(或為“通旨”):圍繞百姓而下發的旨意。

    知情達禮(理)——控制了自我的“是非”,也就“達”於散愛百姓了。

    知人之明——治理百姓而使之達於“光明”。

    知人善任——治理百姓即以“善”包容。

    知識——治理即掩護。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治理天下沒有不通達百姓心聲的,通達百姓心聲沒有不徹底不完全的(言,心聲)。

    知心——或為“之心”:能達自己的心願。

    知心朋友——能控制自我的意志,跟掩護友人的利益。

    知遇之恩——治理就要讓百姓圍繞在“恩賜”中。

    知音——即“之音”:能達於自己的心聲。

    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應為:

    “止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

    意為:執政者封堵了‘自我’,就可以做到治理天下(無為而治);執政者沒有做到治理天下,也就是沒有做到封堵自我;這才是我所說的‘治理’呀!

  • 4 # lele樂樂旅遊

    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明白人,生活工作中面對一些問題時,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胡亂發言,或者硬著頭皮去做,結果因自己不懂造成很不好的結果。

  • 5 # 跳跳1608

    這是對待學業的誠實態度。“知之為知之”,懂的就說懂,“不知為不知”不懂的不裝懂。現在很多文化半啷貨,為了假名聲,沽名釣譽。還有不懂的知識我理解錯了,我就敢於認錯,敢於暴露自己知識文化方面的欠缺,當然這種態度適應於所有的方面。這也是做人的態度。這樣的人守信用真誠穩重踏實,受人歡迎。

  • 6 # 半仙談古今

    孔子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很容易理解的方面就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做人要誠實。”記得曾仕強給出了另外一種理解方法,那就是讓該知道的人知道,不該知道的人不知道。

    不想計較這種理解是否合理,就結論看,經過一定年紀,便深以為然。

    有些話說給不理解又不想理解你的人,就是白費吐沫。因此,很多時候,不說勝過說,無聲勝有聲。

    只有當對方想聽你說話的時候,你再說,效果才會出來,一句頂一萬句。

    然而,道理在那裡,執行起來又何其難矣!

    想說的時候,便容易不分對方的狀態,也不管對方的理解能力,一股腦地說將出來,自己痛快了,問題卻變得複雜起來。該說的時候說,說給能聽明白你說話的人,這恐怕是講話的終極技巧。清醒的時候,尚能想到這一條,狀態不佳,便容易拋之腦後,人生的痛苦又有多少源於此因。

    讓該知道的人知道,難矣,知己難求!讓不該知道的人不知道,這大約是可以練習,管住自己的嘴,講話慢一些,多想幾秒鐘,很多事是否就完全是另一番模樣了呢?

  • 7 # 旅遊老爹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第十七章,意思是: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的理解:孔子的這句話富有哲理,你所知道的,一定是從理論(書藉記載或人們相互間交流)中得來的東西,經過了實踐反覆檢驗,是可靠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認知,也就是‘’知之‘’。

    沒經過這個過程,道聽途說,自以為是,不懂硬要裝懂都是‘’不知‘’!

    堅持‘’知之‘’的原則處世,防止‘’不知‘’亂作為帶來的不利,人生才能獲取成功,走向輝煌!即‘’是知也‘’。

    孔子,生於 公元前 551年 ,於公元前 479年去世 ,終年73歲。山東曲阜人。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儒教始祖,締造世界文化的四聖之一!與耶穌、穆罕默德、釋伽牟尼齊名!他所創立的儒教及儒學,博大精深,令人開悟!孔子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歷代統治者大都以儒家理論為指南,對民眾進行教化和統治,孔子所創的儒學,使中華文明得到了世界的公認,讓中華民族的文化世代相傳,永不衰絕!他曾經被評為世界千年偉人,現在,孔子學院遍佈全世界!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很多人生的至理名言,經過二千多年的歷史驗證,仍然是非常正確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眾所周知的成浯故事‘’紙上談兵‘’就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在此無須多言。

    我今天要講一個最近發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例項,也可以添點趣味和證明。

    林海峰有很多唬人的頭銜,最有殺傷力的是:中國長壽專家組營養專家!

    他盲目崇拜西方發達國家少數人的生活方式,誤信美國某大公司的不實宣傳,四處散佈:大米等穀物是‘’現代華人的飲食毒藥‘’,是‘’產生各類現代疾病的關健‘’,要排除毒素,其核心就是不吃任何固體食物,每天連喝八杯菓蔬汁,堅持一週見特效,疾病皆除,從此不用再上醫院。云云!

    他以不知為知之,不懂裝內行的態度來看待‘’民以食為天‘’這頭等大事!痴迷不悟,自已身先力行,其樂融融!還真的是———

    喝它一杯扭轉乾坤;

    喝它二杯消災去病;

    喝它三杯神魂顛倒;

    喝它四杯否極泰來;

    喝它五杯心情舒暢:

    喝它六杯身體健康;

    喝它七杯魂不附體;

    喝它八杯小命玩完!

    林海峰的不知而為,把他的性命都丟掉了!堂堂的知名養生專家,以五十一的年令辭世,而且是在豬年的光棍節那天,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有豬腦子的人不管跳得多高,終究是小丑一個!

    林海峰的下場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依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至理名言去踐行,否則就會吃虧上當受懲罰

  • 8 # 本地專欄

    雖然孔子說的這句話是比較簡短的,但是對於後人在學習或者求知過程中,具備什麼樣的態度,還是影響比較深遠的。

    1,實事求是的態度

    無論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實事求是的態度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準。試想一下,學習的時候當老師講完了一節課,問你還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這個時候你明明有不知道的地方,可是說全部懂了,這樣等考試的時候遇到不會的,還是自己吃虧。在工作上,培訓老師問你還有沒有不會的地方,你擔心面子過不去就自欺欺人說沒有了,結果真正工作的時候,會出現錯誤,甚至有時候是大問題的。所以我們實事求是地面對自己,面對問題,才是正確的。

    2,透過努力的學習,積極的態度,讓我們少些無知

    實事求是一種好的態度,而我們更需要拿出行動來,積極地去學習,讓自己從不知轉為有學識,有更多的認知,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離著夢想或者成功會更近。如果自己光沉醉於目前的現狀,不去改變,那麼時間久了,周圍的人會超過我們的。

    以上就是我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完整看法和理解了,希望對題主以及大家有幫助。

  • 9 # 冷國儉

    題目:回答“知之”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本句出自《論語.為政》,即巜論語》第二篇第十七章。知,動詞,知道。之,助詞,無義,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de,輕聲)”。此詞性之確定系據楊樹達巜詞詮》之引文巜孟子.梁恵王上》:“則苗勃然興之矣”中的“之”而推定。(158頁)為,wei,(陽平)判斷動詞,是。是,指示代詞,這。“是知也”中的“知"同“智(zhi,去聲)”。“同”訓詁學術語,表明二字為異體字關係,亦即一個字的兩種寫法。智,名詞,智慧,即知識的引申,古只作“知"。智慧,名詞,分析判斷,發明創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全句譯為“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有智慧的人。”

    歷史上,孔子是最講真話最講實話的人。此語是孔子在實際生活中深切體察之總結,一派大實話;是真實人生科學之概括;是誠實無妄的儒家哲學思想具體體現與昇華。講真話講實話才是哲學,哲學來不得半點虛偽和虛妄,它是明智的科學,是智慧超群人的科學,它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那種對於語法知識一竅不通而又狂說他人“滿口語法錯誤”的人,也真該捫心自問了。(201912

  • 10 # 夏雨風

    孔夫子有許多真知灼見是流傳千古的。在學習態度丶方式和鑽研上,獨樹一幟,給人啟迪。

    在對待學術和解決問題上,知道多少就講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就講不知道,這就是正確的知無不言丶言無不盡。不能不懂裝懂,張冠李戴。這是真正的有知識啊!

    孔夫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曾經有一個地方問題不清楚,就向一個毛頭小子小師虛心請教。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管老少,不懂就要請教。不恥下問,精益求精。

    西漢初年,皇帝問丞相陳平:全國有多少戶藉?陳平回答:這是民政部的事,應該問民政部?

    陳平就是依據孔夫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搗槳糊:這個北方大約80萬,南方嘛比它多~多不了…一番太極拳,把皇帝罩在雲裡霧裡,遺害無窮。

    下級向上級彙報,一定要如實丶準確丶客觀,不能修飾丶浮誇丶報喜不報憂。這樣,才能讓上級領導全面丶具體丶深入地瞭解,才能做出更精密地大布局丶大宏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最奇妙的緣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