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一律”是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時期,在戲劇創作方面提出的一套嚴格的藝術規範和標準,即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我們要求藝術地佈置著劇情發展;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 ]波瓦洛的這兩句詩,從嚴格意義上概括了“三一律”的法則,是古典主義的藝術法典。
關鍵詞:十二怒漢,三一律,司法正義
電影《十二怒漢》講述了一名在貧民窟長大的男孩被懷疑殺了自己的父親,十二人的陪審團專門針對此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全片片長96分鐘,幾乎有90分鐘的劇情都發生在一個狹小的房間之內;本事時間也幾乎全部發生在一天之內;劇情線索緊緊圍繞少年是否有罪展開,沒有其他多餘的旁枝末節。《十二怒漢》顛覆了電影藝術的寬廣性,選擇了一種集中化的表現方式來刺激觀眾的神經。這種集中性的表現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借用了“三一律”這一古典主義文學理論。
一、“三一律”的產生與意義
情節的整一律就是指在戲劇中,情節矛盾衝突的整一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戲劇“是對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所謂‘完整’指事之有頭,有身,有尾。”[ ]這表明情節的制定需要嚴密的組織,任何部分的改動、刪除都會使得情節整體發生變化,趨向鬆散。時間的整一律是要求戲劇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展現重要的故事情節,在這樣的結構之下,戲劇整體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對於地點的整一性的要求和時間的整一密不可分。這源於古希臘戲劇表演形式上的一種侷限。古希臘戲劇有合唱隊,在表演時中間沒有停歇的,因此也就使得劇情在時間和地點上受到了相應的限制。而且由於時間上嚴苛的要求,舞臺上自然也就難以展現更多的事件發生的地點。
“三一律”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劇作家們對規範過於程式化的追求,使得戲劇中的人物性格呈現不出多元性,變成單一化、型別化的扁型人物,戲劇結構也就顯得僵硬、不自然。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古典主義大量的戲劇實踐也表明“三一律”在藝術上具有高度簡潔、緊湊、凝聚的特性,使得劇情集中、衝突尖銳。幾個世紀的時光荏苒,隨著電影這種時空藝術的產生,將古典的戲劇結構結合到現代的電影當中時,“三一律”重新散發出了耀眼的光芒。
二、“三一律”在電影《十二怒漢》中的運用
電影和戲劇不同,它脫離了三堵牆的限制,在藝術表現上也就具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這似乎表明“三一律”所要求的情節、時間、地點的整一對現代電影而言是無法構成任何束縛的。但西德尼•呂美特則將“三一律”運用到《十二怒漢》中,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
在情節設定上陪審員一直就少年是否犯罪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電影的劇情緊緊圍繞陪審員之間一次又一次的表決展開,情節衝突一環扣著一環,不斷的有人被說服,又不斷的有人提出自己的疑問,最終連貫的朝著結局發展。情節的整一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全面的闡釋,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無疑會影響整部電影情節的走向。
這部影片因為時間設定的非常緊湊,所以案件之中的所有衝突都非常集中地表現出來:當有人提出少年擁有一把和兇器一樣的刀時,8號陪審員將自己的一把一模一樣的刀插在桌上,推翻了這個證據;少年樓下的老人聲稱自己看到了少年殺人後落荒而逃,於是幾個陪審員開始場景再現,從而證明步履蹣跚的老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一切。一場精彩絕倫的討論就如此這般濃縮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
衝突集中爆發的同時,十二名陪審員的人物形象也迅速得以建立。儘管陪審員的名字觀眾都不得而知,但是每一個個陪審員的興趣愛好,家庭背景,性格特徵等都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維衝突中表現了出來。觀影者可以看到思維敏銳、觀察細緻的7號陪審員;因為自己孩子的過往而遷怒於被告的3號陪審員;一直想去看球賽因此顯得非常急躁的9號陪審員……這些陪審員的形象在觀影者的心裡早已從簡單的編號轉變成了有血有肉的立體式的人物形象。
摘 要:“三一律”是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時期,在戲劇創作方面提出的一套嚴格的藝術規範和標準,即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我們要求藝術地佈置著劇情發展;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 ]波瓦洛的這兩句詩,從嚴格意義上概括了“三一律”的法則,是古典主義的藝術法典。
關鍵詞:十二怒漢,三一律,司法正義
電影《十二怒漢》講述了一名在貧民窟長大的男孩被懷疑殺了自己的父親,十二人的陪審團專門針對此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全片片長96分鐘,幾乎有90分鐘的劇情都發生在一個狹小的房間之內;本事時間也幾乎全部發生在一天之內;劇情線索緊緊圍繞少年是否有罪展開,沒有其他多餘的旁枝末節。《十二怒漢》顛覆了電影藝術的寬廣性,選擇了一種集中化的表現方式來刺激觀眾的神經。這種集中性的表現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借用了“三一律”這一古典主義文學理論。
一、“三一律”的產生與意義
情節的整一律就是指在戲劇中,情節矛盾衝突的整一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戲劇“是對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所謂‘完整’指事之有頭,有身,有尾。”[ ]這表明情節的制定需要嚴密的組織,任何部分的改動、刪除都會使得情節整體發生變化,趨向鬆散。時間的整一律是要求戲劇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展現重要的故事情節,在這樣的結構之下,戲劇整體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對於地點的整一性的要求和時間的整一密不可分。這源於古希臘戲劇表演形式上的一種侷限。古希臘戲劇有合唱隊,在表演時中間沒有停歇的,因此也就使得劇情在時間和地點上受到了相應的限制。而且由於時間上嚴苛的要求,舞臺上自然也就難以展現更多的事件發生的地點。
“三一律”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劇作家們對規範過於程式化的追求,使得戲劇中的人物性格呈現不出多元性,變成單一化、型別化的扁型人物,戲劇結構也就顯得僵硬、不自然。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古典主義大量的戲劇實踐也表明“三一律”在藝術上具有高度簡潔、緊湊、凝聚的特性,使得劇情集中、衝突尖銳。幾個世紀的時光荏苒,隨著電影這種時空藝術的產生,將古典的戲劇結構結合到現代的電影當中時,“三一律”重新散發出了耀眼的光芒。
二、“三一律”在電影《十二怒漢》中的運用
電影和戲劇不同,它脫離了三堵牆的限制,在藝術表現上也就具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這似乎表明“三一律”所要求的情節、時間、地點的整一對現代電影而言是無法構成任何束縛的。但西德尼•呂美特則將“三一律”運用到《十二怒漢》中,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
在情節設定上陪審員一直就少年是否犯罪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電影的劇情緊緊圍繞陪審員之間一次又一次的表決展開,情節衝突一環扣著一環,不斷的有人被說服,又不斷的有人提出自己的疑問,最終連貫的朝著結局發展。情節的整一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全面的闡釋,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無疑會影響整部電影情節的走向。
這部影片因為時間設定的非常緊湊,所以案件之中的所有衝突都非常集中地表現出來:當有人提出少年擁有一把和兇器一樣的刀時,8號陪審員將自己的一把一模一樣的刀插在桌上,推翻了這個證據;少年樓下的老人聲稱自己看到了少年殺人後落荒而逃,於是幾個陪審員開始場景再現,從而證明步履蹣跚的老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一切。一場精彩絕倫的討論就如此這般濃縮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
衝突集中爆發的同時,十二名陪審員的人物形象也迅速得以建立。儘管陪審員的名字觀眾都不得而知,但是每一個個陪審員的興趣愛好,家庭背景,性格特徵等都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維衝突中表現了出來。觀影者可以看到思維敏銳、觀察細緻的7號陪審員;因為自己孩子的過往而遷怒於被告的3號陪審員;一直想去看球賽因此顯得非常急躁的9號陪審員……這些陪審員的形象在觀影者的心裡早已從簡單的編號轉變成了有血有肉的立體式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