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臨軒聽雨123

    文章主要寫了馬纓花長在陰森悽苦的深院裡,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以及馬纓花在Sunny下,充滿生機和活力。作者透過寫對馬纓花感情的變化,表現出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

  • 2 # 使用者2007950217831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裡。從外面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彷彿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磚鋪地,三面有走廊。天井裡遮滿了樹枝,走到下面,濃蔭迎地,清涼蔽體。從房子的氣勢來看,依稀可見當年的富貴氣象。等到我住進去的時候,富貴氣象早已成為陳跡,但是陰森悽苦的氣氛卻是原封未動。再加上走廊上陳列的那一些漢代的石棺石槨、古代的刻著篆字和隸石碑,我一走回這院子裡,就彷彿進入古墓。這樣的氣氛同我當時的心情是相適應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麼鬼神,所以我住在這裡,也還處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時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校裡的時候,同青年同學在一起,從他們那蓬蓬勃勃的鬥爭意志和生命活力裡,還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樂,精神十分振奮。但是,一到晚上,當我孤零一個人走回這個所謂家的時候,我彷彿遺世而獨立。沒有一點活氣。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有一天,在傍晚的時候,我從外面一走進那個院子,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我抬頭一看,原來是遮滿院子的馬纓花開花了。我站在樹下,仰頭觀望: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一團團的紅霧。香氣就是從這一片綠雲裡灑下來的,灑滿了整個院子,灑滿了我的全身。花開也是常有的事,開花有香氣更是司空見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但是。在這樣的時候和地方,有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從此,我就愛上了馬纓花,把它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個院子,同那些可愛的馬纓花告別了。


      時間也過得真快,才一轉眼的工夫,已經過去了十三年。這十三年裡,我看了、學習了很多新東西,走了很多新地方,當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動人的奇花異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懷念的卻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馬纓花。我是多麼想見到它們呀!


      最近幾年來,北京的馬纓花似乎多起來了。公園裡,馬路旁邊,都可以看到新栽種的馬纓花,綠雲紅霧飄滿了北京。給首都增添了絢麗與芬芳。我十分高興。彷彿是見了久別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些馬纓花同我記憶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們不同之處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確實是有些困惑。後來,我擴大了我回憶的範圍,把當時所有同我有關的事物都包括在裡面。不管我是怎樣喜歡院子裡那些馬纓花,回憶的範圍一擴大,同它們聯絡在一起的不是黃昏,就是夜雨,否則就是迷離悽苦的夢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愛的馬纓花上面從來沒有見到哪怕是一點點Sunny。


      然而,今天的馬纓花,卻彷彿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裡,我看到它們,它們也彷彿是生氣勃勃,同浴在Sunny裡一樣。它們彷彿想同燈光競賽,同明月爭輝。同我記憶裡那些馬纓花比起來,一個是照相的底片,一個是洗好的照片;一個是影,一個是光。影中的馬纓花也許是值得留戀的,但是光中的馬纓花不是更可愛嗎?


      我從此就愛上了這光中的馬纓花,我也愛藏在我心中的這一個光與影的對比。


      我願意馬纓花永遠在這光中含笑怒放。


      (選自《光明日報》1962年10月1日)


      【季羨林《馬纓花》賞析】


      “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長。”這四句詩是鍾敬文先生對季羨林散文真切的評價。季羨林先生也認為,“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他曾說,“我的文章不是擠出來的,而是流出來的。”“沒有震撼我的靈魂的真實的感情,我決不會流出什麼東西來的。”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打動人之處就在於,那些講真話、訴真情、不矯飾、無造作的篇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飽經滄桑但卻純淨透明的內心世界。“真情”是季羨林先生永遠的創作主題,也是他的許多作品的重要思想特色。可以說,真情在季羨林先生的散文中,是形而上的提升,是真實的本質,是真實的內化,是真實的真諦,是採天地之精華而凝成的那一滴甘露。讀罷《馬纓花》和《霧》這兩篇文章,我對他的散文風格有了更加真切的認識。


      《馬纓花》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在文中他以馬纓花為載體,寄託了自己對於新舊兩個不同時代的情感,透過寫自己對馬纓花情感的變化,表達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態度的變化,全文以小見大,感情真摯自然。“同我記憶裡那些馬纓花比起來,一個是照相的底片,一個是洗好的照片;一個是影,一個是光。”這個比喻新穎精奇,“光”與“影”的對比是新舊時代馬纓花的對比,“光”中的馬纓花長在Sunny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影”中的馬纓花長在陰森悽苦的深院裡,給苦悶寂寞的作者以心靈的慰藉。作者那種濃得化不開的真情,透過其細膩的描寫和精彩的語言真切地傳達了出來。為了表現在新時代裡自己內心的喜悅與幸福之情,作者則賦予馬纓花以人的情感:“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裡,我看到它們,它們也彷彿是生氣勃勃,同浴在Sunny裡一樣。它們彷彿想同燈光競賽,同明月爭輝。”


      如果說《馬纓花》一文以情取勝的話,那麼《霧》則是以理取勝,更能體現出“學者散文”的特點。《霧》是作者出訪尼泊爾時所作,在文中他插上幻想的翅膀,“上天下地,縱橫六合,神馳於無何有之鄉”,對於“模糊的美”展開了理性思考,揭示了“模糊性”的普遍存在,這與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是一脈相承的。文章以“霧”為線索展開,採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先說自己不喜歡霧,透過對比,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突出霧的模糊性和遮蔽性的特點,說明自己來到加德滿都以後對霧景的喜歡、欣賞、讚美。繼而多方展開聯想,縱橫馳騁,從文學、科學、社會、自然等多個角度人手,表達自己對霧的理性思考,認識到在社會生活和科學以及在大自然和人們的審美觀念中都有模糊性存在。最後賦霧以情,以自己“陶醉”在霧境的幻象之中作結。因為本文以理趣為主,所以文中多簡潔而又發人深思的議論,如:“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這句話告訴我們,朦朧模糊的東西有時反而更美,更能激發觀賞者的想象,從而增強審美情趣。


      季羨林先生在談到自己對散文的意見時說過,“思想內容要有真情,不能虛情假意,胡編亂造,無病呻吟”。“散文要講究章法,結構嚴謹,頭尾響應,煉字煉句,總之要慘淡經營,絕不能隨意為之”。他認為理想的散文應“淳樸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欣賞大家散文,我們可從季先生的主張當中得到啟迪:散文的精髓就在於“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不會生編硬造;“情”就是有抒情成分,即使敘事也有抒情的味道。還有就是文章形式章法謹嚴,語言醇厚,絕無隨意之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冬季運動的英語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