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千金女孩明星

    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2、物極必反, 盛極而衰。


    3、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4、有為,便會有所不為;無為,方能無所不為。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出生入死。


    7、致虛極,守靜篤。


    8、柔弱勝剛強。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多藏必厚亡。


    10、清靜為天下正。


    1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12、天道不親,常與善人。

  • 2 # 曇花一現71742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這是弘一法師為人處世的心理箴言。


    不管是在俗的李叔同,還是在僧的弘一法師,無論何種身份,他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不知你是否發現身邊有這樣一類人,不管他身處何職,何種身份,他們總有能力把自己活成一道風景。


    這就有賴於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


    自古以來,為人處世之道,都是聖人們精於討論的話題。


    道家開山鼻祖老子的言論,更是這一話題的經典。


    在老子的傳世語錄裡,有這樣三句箴言,道出了為人處世的三大智慧:


    謹言、慎行、不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聰明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智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樑,想要搭建穩固,就要懂得基本的距離和分寸。


    言語,是為了更好的溝通,不是攻擊他人的利器,所以,說出的話要再三謹慎。


    孔子到東周觀光時,曾前往瞻仰周王的祖廟。


    參觀時,他看見一座銅鑄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紮了三道封條,背後還刻有銘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就是告誡人們:這是古代說話非常謹慎的人。大家要警戒!不要多言,多言往往多敗……


    於是,孔子便對弟子講:


    年輕人要記住!這些話很中肯,而且很有說服力,要謹防禍從口出。


    這就是著名的三緘其口的故事。


    說話,不逞一時口舌。


    張口前,先考慮一下,該不該說,能不能說,怎麼說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前幾日,朋友談起她的一個相親物件,她說:“我從沒見過如此口無遮攔的人。”


    朋友是名裝修設計師,男方得知朋友的職業後,就對朋友指點了起來,一開始朋友還能淡定以對。


    當他說到:“你知道嗎?木地板可不只是用木頭做的,還有用陶瓷做的呢。”


    朋友不禁迷茫地說:“那不是仿木地板紋理的瓷磚嗎?”


    男子洋洋得意地說:“這是國家標準裡規定的,那就是木地板,我能給你找出條文來,你別不信。”


    朋友悶悶的“哦”了一聲,沒有計較。


    誰知男方更起勁了,他妄言道:“說你們這些讀書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懂,你們還不信,真以為上學能學到什麼呢,其實啥也不會。”


    朋友一向好脾氣,這次卻差點炸了毛。


    在男子誇誇其談半小時後,朋友告訴男子兩人不合適。


    後來,男子跑到介紹人那裡大發牢騷,說他都不嫌棄我朋友,我朋友卻那麼多事。


    雖然男子讓人哭笑不得,但他不懂分寸,還自以為是的言論,真是讓人不敢苟同。


    俗語說,禍從口出。


    口無遮攔的人,不謹慎言語,往往招惹是非,反而顯得愚昧。


    李白的詩句裡,有這麼一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雨落下不能迴天,水潑出無法收回。


    為人處世就應當謹慎言語,否則覆水難收。


    讓言語為己所用,不出言不遜,謹慎言語的人,才是為人處世智者。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美好的行為可以為人們所敬仰。


    言行換來的尊敬,可以說趨於外表;而親身力行獲得的敬仰,則是發自內心的。


    會說漂亮話的人很多,但能做到慎行的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東漢時,楊震升遷為荊州刺史,他上任途中經過昌邑,他的門生昌邑縣令王密便前來拜訪他。


    相談甚歡之後,王密卻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要相贈於他。


    楊震大為震驚地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懂楊震的責備之意,便說:“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卻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後來,王密對楊震更是敬仰。


    楊震“暮夜卻金”的行為,被世人所稱讚,後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不因無人知曉,而放肆自己的行為;不為他人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舉止,這樣的人著實令人敬佩。


    慎行之人行事,即使無人監督,也會恪守規則和秩序。


    單位有位看門的大爺,他待人總是和藹可親,好像每一個人都似他的親朋好友般。


    大爺還負責單位的伙食,有一次,一位賣菜的阿姨,不小心多放了一包菜。


    於是,大爺便向大家尋求幫助,一定要找到這位阿姨,把菜錢給她。


    我們都想:“這點小錢不用那麼認真吧!也許賣菜的也沒放在心上呢。”


    有位同事開玩笑道:“大爺,你就當賺了一包菜不是好事嗎?”


    大爺卻說:“大家賺錢都不容易,風裡來雨裡去的,我更不會因公徇私。”


    終於,還是找到了那位賣菜的阿姨,她就是單位附近的菜農。


    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丟了一包菜,還能被人追著把錢還回來,感動之際,聲音竟有些沙啞。


    後來,我們知道大爺是單位大老闆的父親,不禁對他的行為更加佩服。


    懂得慎行的人,不是獨善其身。


    他們不僅堅守自己的道義底限,也為他人的利益著想,可以說是檢驗一個人品德最好的驗證。


    潘岳的《藉田賦》中有這麼一句話:“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後者慎其先。”


    樹要想茂盛,得幹直、根深;做事要想好結果,就得先謹慎行為。


    慎行,可以說是人行走世間最好的修行,是真正渡己的智慧。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遵循自然規律和法則,就能不爭鬥而取得勝利。


    不爭,為大道之道,為自然本源。


    不爭,在《老子》的言論中共出現 8 次,可以說是老子語錄的精髓。


    不管是利益之爭,還是名譽之爭,爭必定皆有損傷,不爭才是大智慧。


    戰國時候,趙國要攻打燕國,燕國便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


    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


    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


    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正當鷸和蚌爭得不可開交之際,被一位漁翁發現了,毫不費力的將它們捉住。


    燕、趙之爭,卻讓秦國得利。


    惠王一聽,便立即下令停止攻打燕國的行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著實不划算。


    不爭而爭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不爭而爭的智慧,在范仲淹的一生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不爭,他為人清廉不為己爭半分名利;而爭,他用性命為天下人爭得生存。


    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令他仕途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而毫不後悔。


    他散盡家產,為後代謀生,最後,連自己上任潁州的盤纏都不夠,而死於半途,卻毫無怨言。


    也許,你會覺得他的不爭,並沒有讓他有所獲。然而,他的為人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敬仰。


    他的裔孫範希榮,與人做生意,路遇劫匪,得知他為范仲淹後代,劫匪便說:“分文不取。”


    他的十二代嫡孫範文從,忤逆聖旨,要被斬首,朱元璋得知是范仲淹的後人,遂下令,免死五次。


    從劫匪到帝王,都為他所折服,為天下人所敬仰,這難道不是不爭而得嗎?


    《誡子書》有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不爭而爭,才是為人處事的至高境界。


    用不爭的智慧,做好自己。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法國詩人呂凱特說:“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


    你身邊是否還有這樣一類人,無論他做什麼,都令人心生反感。


    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別把餘生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學會謹言,懂得慎行,於世不爭,好好度過這一生。


    學會把語言變的乾淨,懂得行事有原則,其餘的,你只管努力,你想要的以後都會有

  • 3 # 悔當初£&

    老子思想大智慧!

    哲學方面:處處體現這樸素的辯證法色彩:“禍兮,福之所倚”“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將萬事萬物都是由“道”也就是“無”演化而來,這個思想簡直有點後現代的宇宙觀呀!太不可思議了。

    為人處世方面:老子“裝”的做人智慧,無論是戰時的避禍,還是現在的社會的社交活動,都有其深刻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糕怎麼做好吃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