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大蟒蛇!
近日,泰國一家農場內,農場主正在尋找豬圈裡丟失的一頭豬,突然從草叢裡傳來的窸窸窣窣的聲音,走近一看,一條接近5米長的大蟒蛇在草叢中正在拼命的逃跑,從腹部隆起的狀態看,顯然豬已經命喪蟒口。
不過,這條蟒蛇與其他的蟒蛇有些不一樣,它更像是“貪吃蛇”,因為大多數的蟒蛇在吞下獵物後一旦遇到人通常會吐出獵物,比如前幾天福建泉州永春縣桃城鎮一家農戶就遇到了類似的情況,該農戶家裡養了不少羊,但是連續4天時間內,農戶家每天少一隻羊,經過仔細的搜尋,最終在附近找到了肇事者,一條50斤的大蟒蛇正在纏繞一隻羊。
農戶立即報警,警方到達現場後,蟒蛇已經將羊整隻吞下,之後救助人員將蟒蛇圍住,很快蟒蛇就將吃掉的羊吐了出來,最後蟒蛇被抓住永春野生動物救助站收容救助中心。(下圖為救助人員將吐掉羊後的蟒蛇裝袋稱重)
而這條吞豬的蟒蛇卻不同,它在面對人們圍追堵截,甚至是被擒住後,它都沒有吐出獵物。那麼,問題來了,蟒蛇為何會吐出自己好不容易吃下的獵物呢?這條蟒蛇在吞下豬之後,為何會如此的反常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下圖為去年7月份,發生在雲南的蟒蛇吞鵝事件中被人發現後蟒蛇吐出的大鵝)
蟒蛇通常是指體型較大的無毒蛇類,生物學分類屬於蟒科和蚺科下的成員,這類蛇雖然沒有毒性,但是大多數都身體粗壯,體型龐大,比如蚺科下的亞馬遜森蚺,蟒科下的網紋蟒、緬甸蟒等等,這些“蟒”一旦成年,是連人都能吞下的存在。
蟒蛇的捕獵方式也很簡單,尋找獵物的方式通常是嗅覺與熱成像相結合,不過,嗅覺靠的並不是鼻子,而是蛇信,熱成像也不是頰窩(蝮蛇才有頰窩),而是分佈在嘴巴上的唇窩,嗅覺可以捕捉到遠處獵物的大體位置,而熱成像能夠在靠近獵物時判斷是否是自己能吞下的獵物體型。
當發現獵物後,蟒蛇會利用自己悄無聲息的優勢接近獵物,然後一口將獵物咬住,由於蟒蛇嘴巴里佈滿了尖利且像倒鉤一樣的牙齒,所以一旦被蟒蛇咬住,想要掙脫幾乎是不可能的,固定住嘴巴之後,蟒蛇就要開始纏繞了,當纏繞完成也就宣告了獵物的死刑,因為蟒蛇的纏繞力就連特製的抗壓防護服都無法承受,這一點美國的科學家已經親自試驗過了。
隨著蟒蛇收緊身體,獵物的血液開始不流通,心臟逐漸地停止跳動,此時動物的骨骼也有很多已經被壓斷,透過身體感受獵物的心跳確定獵物死亡後,蟒蛇再從獵物較細的那一頭開始吞嚥。(下圖為美國科學家穿上特製的防護服準備接受蟒蛇纏繞)
由於事先已經用纏繞將胸腹部的骨頭擠壓,再加上蟒蛇的嘴巴可以張開到130°,所以一條4米左右的蟒蛇就能吞下一頭羊,甚至是一頭豬。當吞嚥完成後,蟒蛇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個安靜隱蔽的地方,因為獵物太大,將它們的腹部整個的撐了起來,使得它們無法靈活的移動。
因此,在這個時候,如果蟒蛇遇到了危險,它們第一反應通常是“棄車保帥”,畢竟獵物沒了還可以找,一旦被人抓住,可能命都沒了,所以,它們通常會吐出吞下的獵物,然後戰鬥或者逃跑。
這條“貪吃蛇”明顯是已經受到了人類的威脅,而且從原影片看,多人上手直接拖拽它,顯然此時吐出豬,溜之大吉才是最安全的,為何這條蟒蛇沒有這麼做呢?有兩個可能的因素:
第一:獵物不大。那條吞豬的蟒蛇體長約4.5米,這在蟒蛇中已經算比較大的個體了,這種個體如果是吞了一頭小豬,那麼它們即使面對威脅也不會吐出獵物,畢竟一頭小豬在腹中對它們的靈活性還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的。
當然,這個適用於一些腹部隆起不太明顯的蟒蛇,顯然與這條貪吃蛇不同,因為這條蛇的腹部至少比其他地方隆起了2倍以上,這意味著它肚子裡是一頭成年的豬。
第二:獵物太大。這條蟒蛇之所以不吐出獵物,就是獵物太大的原因,俗話說“吞下容易,吐出來難”,對於一些大型的獵物來說,吞嚥要比吐出輕鬆多了,尤其是獵物是有蹄類動物,在吞嚥時,獵物的腿通常是向外的,這樣硬蹄就不會劃傷蛇的內壁和內臟。
但是,吐出時,正好相反,蹄子必然會貼著內壁和內臟慢慢地出來,此時就極有可能會出現蟒蛇被獵物的劃傷內臟死亡的現象。
舉個例子,2021年8月,泰國一戶農戶家的牛離奇失蹤,農戶四處尋覓,在附近的草叢中發現了一條4米長的蟒蛇,但是,此時的蟒蛇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其腹部隆起的情況與這條吞豬的蟒蛇差不多。
當地的動物救助組織透過現場分析得出了一個結論,蟒蛇吞下牛後,在尋找隱蔽場所時,受到了驚嚇,在吐出的過程中,意外死亡。可見,對於蟒蛇來說,吐個稍微小一些的獵物還行,一旦是大型獵物,尤其是有角、硬蹄等器官的動物,極有可能會發生意外。
蟒蛇的進食頻率是非常低的,這使得它們通常會攻擊一些大型的哺乳動物,尤其是已經幾乎沒有防備心的家畜,不過,蟒蛇在吞下大型獵物時,往往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消化時間,在此期間,它們需要一個隱蔽的地方,慢慢的消化。
如果吞下獵物後遇到了威脅,它們大多數會吐出獵物以便於逃走或者戰鬥,但是如果獵物太小或太大,它們通常是不會吐的,畢竟一個沒有影響,一個可能會讓自己死亡,而這條吞豬大蟒顯然就屬於後者。
又是大蟒蛇!
近日,泰國一家農場內,農場主正在尋找豬圈裡丟失的一頭豬,突然從草叢裡傳來的窸窸窣窣的聲音,走近一看,一條接近5米長的大蟒蛇在草叢中正在拼命的逃跑,從腹部隆起的狀態看,顯然豬已經命喪蟒口。
不過,這條蟒蛇與其他的蟒蛇有些不一樣,它更像是“貪吃蛇”,因為大多數的蟒蛇在吞下獵物後一旦遇到人通常會吐出獵物,比如前幾天福建泉州永春縣桃城鎮一家農戶就遇到了類似的情況,該農戶家裡養了不少羊,但是連續4天時間內,農戶家每天少一隻羊,經過仔細的搜尋,最終在附近找到了肇事者,一條50斤的大蟒蛇正在纏繞一隻羊。
農戶立即報警,警方到達現場後,蟒蛇已經將羊整隻吞下,之後救助人員將蟒蛇圍住,很快蟒蛇就將吃掉的羊吐了出來,最後蟒蛇被抓住永春野生動物救助站收容救助中心。(下圖為救助人員將吐掉羊後的蟒蛇裝袋稱重)
而這條吞豬的蟒蛇卻不同,它在面對人們圍追堵截,甚至是被擒住後,它都沒有吐出獵物。那麼,問題來了,蟒蛇為何會吐出自己好不容易吃下的獵物呢?這條蟒蛇在吞下豬之後,為何會如此的反常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下圖為去年7月份,發生在雲南的蟒蛇吞鵝事件中被人發現後蟒蛇吐出的大鵝)
吞下獵物後的蟒蛇為何又會吐出獵物?
蟒蛇通常是指體型較大的無毒蛇類,生物學分類屬於蟒科和蚺科下的成員,這類蛇雖然沒有毒性,但是大多數都身體粗壯,體型龐大,比如蚺科下的亞馬遜森蚺,蟒科下的網紋蟒、緬甸蟒等等,這些“蟒”一旦成年,是連人都能吞下的存在。
蟒蛇的捕獵方式也很簡單,尋找獵物的方式通常是嗅覺與熱成像相結合,不過,嗅覺靠的並不是鼻子,而是蛇信,熱成像也不是頰窩(蝮蛇才有頰窩),而是分佈在嘴巴上的唇窩,嗅覺可以捕捉到遠處獵物的大體位置,而熱成像能夠在靠近獵物時判斷是否是自己能吞下的獵物體型。
當發現獵物後,蟒蛇會利用自己悄無聲息的優勢接近獵物,然後一口將獵物咬住,由於蟒蛇嘴巴里佈滿了尖利且像倒鉤一樣的牙齒,所以一旦被蟒蛇咬住,想要掙脫幾乎是不可能的,固定住嘴巴之後,蟒蛇就要開始纏繞了,當纏繞完成也就宣告了獵物的死刑,因為蟒蛇的纏繞力就連特製的抗壓防護服都無法承受,這一點美國的科學家已經親自試驗過了。
隨著蟒蛇收緊身體,獵物的血液開始不流通,心臟逐漸地停止跳動,此時動物的骨骼也有很多已經被壓斷,透過身體感受獵物的心跳確定獵物死亡後,蟒蛇再從獵物較細的那一頭開始吞嚥。(下圖為美國科學家穿上特製的防護服準備接受蟒蛇纏繞)
由於事先已經用纏繞將胸腹部的骨頭擠壓,再加上蟒蛇的嘴巴可以張開到130°,所以一條4米左右的蟒蛇就能吞下一頭羊,甚至是一頭豬。當吞嚥完成後,蟒蛇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個安靜隱蔽的地方,因為獵物太大,將它們的腹部整個的撐了起來,使得它們無法靈活的移動。
因此,在這個時候,如果蟒蛇遇到了危險,它們第一反應通常是“棄車保帥”,畢竟獵物沒了還可以找,一旦被人抓住,可能命都沒了,所以,它們通常會吐出吞下的獵物,然後戰鬥或者逃跑。
既然吐出獵物是一種自保行為,為何吞豬蟒蛇沒有這麼做?
這條“貪吃蛇”明顯是已經受到了人類的威脅,而且從原影片看,多人上手直接拖拽它,顯然此時吐出豬,溜之大吉才是最安全的,為何這條蟒蛇沒有這麼做呢?有兩個可能的因素:
第一:獵物不大。那條吞豬的蟒蛇體長約4.5米,這在蟒蛇中已經算比較大的個體了,這種個體如果是吞了一頭小豬,那麼它們即使面對威脅也不會吐出獵物,畢竟一頭小豬在腹中對它們的靈活性還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的。
當然,這個適用於一些腹部隆起不太明顯的蟒蛇,顯然與這條貪吃蛇不同,因為這條蛇的腹部至少比其他地方隆起了2倍以上,這意味著它肚子裡是一頭成年的豬。
第二:獵物太大。這條蟒蛇之所以不吐出獵物,就是獵物太大的原因,俗話說“吞下容易,吐出來難”,對於一些大型的獵物來說,吞嚥要比吐出輕鬆多了,尤其是獵物是有蹄類動物,在吞嚥時,獵物的腿通常是向外的,這樣硬蹄就不會劃傷蛇的內壁和內臟。
但是,吐出時,正好相反,蹄子必然會貼著內壁和內臟慢慢地出來,此時就極有可能會出現蟒蛇被獵物的劃傷內臟死亡的現象。
舉個例子,2021年8月,泰國一戶農戶家的牛離奇失蹤,農戶四處尋覓,在附近的草叢中發現了一條4米長的蟒蛇,但是,此時的蟒蛇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其腹部隆起的情況與這條吞豬的蟒蛇差不多。
當地的動物救助組織透過現場分析得出了一個結論,蟒蛇吞下牛後,在尋找隱蔽場所時,受到了驚嚇,在吐出的過程中,意外死亡。可見,對於蟒蛇來說,吐個稍微小一些的獵物還行,一旦是大型獵物,尤其是有角、硬蹄等器官的動物,極有可能會發生意外。
總結一下
蟒蛇的進食頻率是非常低的,這使得它們通常會攻擊一些大型的哺乳動物,尤其是已經幾乎沒有防備心的家畜,不過,蟒蛇在吞下大型獵物時,往往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消化時間,在此期間,它們需要一個隱蔽的地方,慢慢的消化。
如果吞下獵物後遇到了威脅,它們大多數會吐出獵物以便於逃走或者戰鬥,但是如果獵物太小或太大,它們通常是不會吐的,畢竟一個沒有影響,一個可能會讓自己死亡,而這條吞豬大蟒顯然就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