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乖兔
-
2 # 天涯過客
1971年,“多文化文獻交流中心”舉辦了“教育中的抉擇”的專題討論會,伊里奇提出了著名的“非學校化社會”思想,猛烈地抨擊現代學校制度的種種流弊,號召人們廢除學校,代之以“學習網路”,建立一種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學校化社會”。該思想一經問世,隨即就席捲西方世界,形成一股“非學校化”浪潮,強烈地振撼了70年代的國際教育界。
伊里奇在對學校批評之後,他又分別對醫療制度、交通設施、科學事業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等一系列社會機構提出了激進的批評。
-
3 # 安安20121112
一)社會批判性。
“非學校化社會”不僅是對教育、學校的批判,更是對貧困文化進行反思,對造成貧困的各種因素進行批判性分析的產物,它揭示了製造貧困和產生異化現象的廣泛的社會基礎——價值商品化、機構化,並對這些機構的作用過程——隱蔽結構進行了剖析,最後指出,只有當技術知識不再成為商品時,技術和知識才能為每一個人提供一種能力,只有廢除這些價值機構,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在中南美洲的人口中不到百分之一是大學畢業生,而是在美國的人口中卻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大學畢業生。一個美國公民可接受十二到十六年的教育,而在中南美洲卻能接受二至三年的教育。
他認為以很高的代價去設立學校,建立教育制度,在富有的國家因財政充裕,所以不在乎;在貧窮的國家因財政困難,所以成問題。因此學校教育的使命每一個國家不同。今天的困難之處是把學校當成制度來看待,工業化國家對於學校教育可以把它訂出目錄的方式逐步實施,其產生的結果是特殊的機構和教學的工具隨處可見,但貧窮的國家只能希望教會幫助其解決一些教育問題。貧窮國家的人的能力在入學前就已經形成了,然而富裕國家的人在入學後才去塑造能力。
(二)烏托邦式的宗教性
伊里奇所說的革命性是和平的,採用投票之大多數表決方式,不是由一個政黨或是一個宗教所操縱。從以上的論點可以獲知:伊里奇是基於宗教觀點來看革命的,他說:「社會批判主義才是真正激進的論點,而基督教的預言是獨立的與自由的。」在伊里奇革命理論中,最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革命」(culturerevolution),他認為參與「文化革命」顯示出宗教的十字軍的象徵。當他在一九七一年在秘魯利馬對一群人演說時,預言文化革命的到來,然後創造一個「陶然自得的社會」(convivial society)。這個社會是由多數人所認可的,是沒有暴力的社會。
-
4 # 使用者平安一生
教育功能研究是教育理論研究的基本內容,近幾年,對學校教育功能替代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許多的理論與實踐都表明:當學校教育缺失或者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充分履行其功能時,社會的其他機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替代它履行對等的功能或者替代性地履行其缺失的功能,滿足社會的功能需求,以維持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
5 # 木子李6758
伊里奇把自己的主張整理成了一本書,名為《去學校化社會》,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在這本書中,伊里奇主張廢除學校對於教育的壟斷,使受教育者能夠享受自主選擇教育的權利,“為每個人創造一種將生活的時間轉變成學習、分享和養育的機會”。
也就是說,伊里奇其實並不是要主張廢除學校,而是打破壟斷,把競爭機制引入教育工作當中去,從而使教育更有活力,教育方法更靈活多樣,喚起人們學習的興趣。
一是積極反應,鼓勵和培養學生保持積極主動學習的心態。
二是循序漸進。簡單來說,就是前一步的學習,是為下一步做鋪墊,中間的難度過渡要相對比較小,使學習者容易積累自信,更加充滿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是及時反饋。
回覆列表
伊里奇是“非學校化社會”理論的創始人和“非學校化運動”的倡導者,他認為,學校不僅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教育職能,而且妨礙真正的學習和教育,使教育發生異化,應廢除學校。
伊里奇是美國教育批判家,非學校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社會批判理論,新馬克思主義思想,存在主義理論及被壓迫者教育學等出發,對美國上世紀70年代所面臨的教育和社會問題進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