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慧靈隨筆
-
2 # 悅小芽兒
早教班不是一定要去的,但是早教的行為是必要的。
早教班目前市面魚目混雜,而且要考慮諸多因素,比如早教機構的資質,師資,硬體環境,以及家庭距離收費情況等等。早教班主要就是透過一些早教教具,創造一個集體的小環境,讓孩子在其中體驗。
而這些早教教具的體驗,其實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實現,在家庭裡,公園裡,無時無刻都是早教的機會。
所以我始終認為,早教班是非必要的選擇,如果要去就選擇優質一些的,即使去,也需要父母大量時間的投入在日常陪伴裡,滲透早教的教義。
-
3 # 兒童哲學啟蒙
拋開胎教不說,其實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早期教育就無處不在。
要想對題主的問題有一個清醒地認識,我們必須搞清楚兩個問題——
什麼是“早教”?
如何選擇“早教班”?
1.如何認識早期教育
人類大腦演化至今,使我們相對於地球上其它生物,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之所以如此,得益於大腦超強的學習能力。
但時至今日,我們對大腦的瞭解依然知之甚少,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
人類的大腦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最精巧、神秘的,最具智慧和創造力的自然體。
但是,“造物主”在開發出我們之後,並未將《人類大腦操作說明書》一併交給我們。
因此,我們對“如何認識和使用大腦”的思考、經驗、觀念、方式方法等,深刻影響著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包括胎兒和嬰兒)的成長與發展。
比如不同的文化之下,人們在自以為是的主觀偏見之下,對嬰兒的養育方式千差萬別——
非洲曾有部族沿襲著這樣的認識和行為:孩子生下來之後,需要一個避光且特別安靜的環境,倒導嬰兒出生後竟有幾個月身處黑暗和安靜的環境。
這種感觀體驗被剝奪之後,導致孩子視聽刺激缺乏和滯後,大腦內雨後春筍般產生的神經元細胞無用武之地,未能及時有效建立連線,致使孩子錯過發展關鍵期,視聽覺功能、智力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落後。
再比如,曾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文化都倡導捆綁包裹新生兒(嬰兒),實際上這種行為恰恰殘忍地剝奪了生命初期孩子的運動感知和觸覺感知,阻礙孩子的發展。
類似這種逆天的教養行為還有很多,它們都與人們錯誤的認識和錯誤的觀念有關。
所以,如何認識早期教育的前提是——父母具備正確思考事物的能力,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觀念。
2.何為早期教育
經常看《動物世界》的親們會發現,當獅子媽媽去捕食時,小獅子會聚精會神地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並且將這些看到的內容應用在與小夥伴們的玩耍之中。
小獅子的這些行為,向我們揭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資訊——
大腦具備主動的學習能力;
大腦會主動運用學習到的內容,進行自我建構。
與小獅子相比,人類大腦的學習能力和自我建構能力不用我多說,大家也都不言自明!
所以,孩子渴望恰當的資訊刺激,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客觀需求。
早期教育就是圍繞學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和潛能,有意識或無意識開展的一系列的養育活動。
早期教育廣義上是指從人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狹義主要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
從實際來說,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示範和引領作用,所以早期教育無處不在。
由此可見,早期教育貫穿於生活之中,但需要父母儘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豐富的環境(包括人文環境)。
舉個例子,三歲之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如果能為孩子創設多語言學習環境,培養其興趣,播好種,勤澆灌,那對他未來語言學習將事半功倍。
說到這裡,再來看早期教育,我們會發現早教還是在孩子大腦裡“廣播種”的過程,因為嘗試對孩子成長髮展意義非凡。
所以,只有清楚何為早教,為何早教,我們才不置於在將來選擇早教機構時會盲從。
3.早教班怎麼選
能不能上早教班,與孩子年齡無關,但與父母對孩子發展階段的認知和教育意識的覺醒有關。
換句活說,父母如果理解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就會根據孩子現階段特點和發展需要,以及經濟能力來選擇早教機構。
比如,一歲前後的孩子可以選擇一些帶有運動、探索特點的早教機構。
我的孩子在這個階段上的就是以運動、韻律、遊戲活動類的早教機構。
機構裡有各種類活動器材,也有老師帶孩子和父母上課,在這裡既能讓一般大的孩子在一起交往,也有親子活動,孩子很喜歡去。
當然,如果不想舟車勞頓,有條件的字庭也可在家開闢一塊遊戲場所,買些簡單的器材,與孩子一起互動。
最後,再給大家推薦一個特別適合小孩玩的“疊疊杯”。我家孩子那時扶著茶几站在那兒,玩打亂順序的“疊疊杯”,一玩能玩半個多小時。
它對開發孩子智力,提高觀察能力和專注力,增強手眼協調能力十分有幫助。
回覆列表
沒必要!以前沒有早教的說法,也不缺乏有才華的人。現在興起早教就是破壞孩子的童年,這個時期還是父母教育為主。不是學習上的,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以後孩子的成長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