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我是幸運

    隱喻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透過隱喻對人認知過程的充分描述和解釋,能反映出思維方式和文化現象的獨特性。對於崇尚自然的中國文化而言,隱喻對文化理解的作用更為重要。透徹理解文化的根隱喻就意味著走入了中國文化的深層精神境界。“根隱喻往往是隱含的,……常常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認識。它是概念化隱喻的軸心”。

    “水”與中國古代的文化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聯絡。古人習慣於以水為喻,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和思想。在《管子·水地》篇中,水被認為是萬物之源,屬於一種本體意象。《管子》雲:“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反映了人們對水這一自然現象的初始認識。水頻繁出現在中國哲學文化經典之中。《周易》八卦之一取象於“水”,五行之一為“水”,道家以水喻道,儒家以水比德,《詩經》、《楚辭》以水興象,留給世人豐富的想象空間。

    在西方隱喻思潮的影響下,漢學家艾蘭曾對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水喻進行系統考察,論證了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原始意象。她從具體意象入手,揭示水隱喻系統的內在結構,認為“水”是古代華人直面自然尋求哲學概念而建立的本喻(rootmetaphor)。這是一種區別於西方超驗本體論的自然本喻論。艾蘭的論證解釋了東、西方哲學差異的本質原因,同時也為我們深入瞭解中國文化開啟了另一扇大門。理解紛繁複雜的水喻現象的關鍵在於,瞭解它文化淵源的同時,沿著“水喻”衍生的路徑關聯各種水喻現象,尋找此類隱喻從哲學文化的源頭走向宗教經典、高雅文學和通俗文化的直接證據。本文從中國文化中“水喻”的概念性特徵入手,透過例項分析,揭示宗教、古代文學和成語、慣用語等不同語體型別中“水喻”的主要特徵,藉此探尋“水喻”衍生機制以及中西方隱喻衍生方式的異同。

    這些探討有助於從一個側面揭示隱喻與文化的關係問題。目前,關於兩者的關係問題,有兩種相反的觀點:一些學者認為隱喻思維影響著文化的形成,即“特定文化模式的產生受制於隱喻”,而以Quinn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文化相對於隱喻更為基礎,“隱喻還遠不能形成理解。人們選擇隱喻通常是為了適應預先存在的、文化上共享的模式”。

    一、“水喻”的概念性特徵

    “水”具有多重自然屬性特徵,如流動無形,平淡無味,向低處流淌等。古代先哲對水的這些屬性進行抽象化提煉,使得“水”具有了多個維度的抽象特徵,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抽象特徵即構成了水的概念隱喻。所謂“概念”,是指源域和目標域之間存在的一系列對應關係。例如,水的“流動性”特徵可以引申出[運動是水][思想是水]等概念隱喻。源域(水)與目標域(思想)的對映,包含水的執行方式與思維的發展構成的一系列對應關係:1)水和思想都有源頭;2)水和才智都有枯竭之時;3)水有潺潺細流,有驚濤駭浪,人的思緒也時而平靜舒緩,時而心潮澎湃。顯然,概念隱喻不同於具體的隱喻表達,具有普遍性、概念性、系統性。在上例中,[思想是水]屬於概念隱喻,而“意識流”,“記憶的長河”是具體的隱喻表達。中國文化經典中存在大量與“水”有關的概念隱喻。

    先秦哲學經典在整個中國文化哲學中佔據重要份量。因此,從道、儒哲學經典中選取例項,並從這些典籍中提取出概念性特徵,對於研究“水喻”的衍生軌跡具有重要價值。在傳世著作中,以道、儒兩家為代表的先秦經典都涉及大量水喻,其中《論語》4次,《孟子》48次,《老子》3次,《莊子》73次,《荀子》50次。對來自這些文化經典的水喻進行概念層面的分析能幫助我們尋找水隱喻的源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月暖冬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