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街味道
-
2 # 天中之山人
不管用什麼韻,總要有一種,不然,不就一盤散沙了。於是,千呼萬喚,終於有一種被大多數人認同並具有代表性的韻書出爐了,那就是平水韻。
不能說它十全十美,後世也有人想改革,直到今日,能和它相提並論的也只有中華新韻,但中華新韻還是被大多數人詬病。
從這裡,知道了吧,不能說它怎麼好,但時至今日,沒比它更好的!
-
3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人為設定的。毛主席詩詞就不用這個,新韻也不用。毛主席用的是“十三轍韻”。即“俏佳人扭捏出牆來東西南北坐”(每字一韻),最少最靈活,我們何樂而不為?
-
4 # 梧桐樹邊羽
這問題問得有一點歧義。題主是想問為什麼咱們學的唐宋古詩都是押的平水韻呢?還是問咱們現在的一些詩人喜歡用平水韻寫格律詩呢?
如果是第一個問題,那就簡單了。因為聲韻學隋唐到宋不斷髮展,最終南宋人劉淵修訂編寫了《平水韻》。因為這劉淵是平水人。這部韻書集前作大成,後來的詩人一般都沿用了這本韻書。這個就類似於宋之問,杜審言搞出來的近體詩的格律,一直到清末白話入文,格律和聲韻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這裡有個關鍵點。《平水韻》成於南宋,這是在盛唐詩歌大發展後,還有宋朝理性詩的飛速延伸後總結出來的聲韻規律。也就是說《平水韻》是在唐宋詩詞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口音也沒發生變化,那近體詩自然就合《平水韻》了!是從詩詞出的聲韻學,到了元明清才是詩人根據《平水韻》來寫詩。等到熟悉之後,估計也並沒有人會去嚴格死守一本韻書,畢竟寫詩不以詞害意。何況經歷各種戰亂,各個民族語言,地方方言的互相融合,《平水韻》作為類官方的唐宋口音整理出來的韻書也慢慢有了侷限。
唐宋古詩必然合《平水韻》,因為《平水韻》是從當時的語言基礎上歸納出來的。
《中華新韻》就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而且不斷在更新調整。根據新韻寫出來的詩歌就有一點好,只要學過漢語拼音的讀者就可以正常閱讀,不會產生閱讀和理解的困難,更加有利於詩的傳播和詩學的昌盛。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就是在普通話已經完全流通的今天,為什麼還有詩人堅持使用《平水韻》寫作呢?第一點,這些作者相對來說水平是比較高的,有對古意的近體詩(唐宋詩)的內心向往和追求。第二點,這些作者自成一個圈子,互有交流切磋,對新韻的不足也有自己的看法,認為近體詩既然詩體和現代詩不同,語言格律也更嚴謹,聲韻上也該遵循古制才對。
詩詞文藝創作,一是大眾藝術,以方便交流,萬眾共歡為主的,便多用新韻。另外有一些並不在乎讀者是否讀得順暢,以追求自己心中嚮往為第一要義,便抱著《平水韻》繼續用,何況也可以使用《平水韻》中與當今語言相似的韻腳。這就是高手。另外還有語言學家,聲韻學家也是《平水韻》的研究者。
兩派人也有一些爭執,但是近來慢慢平息了。
各取所需,一起發展,百花齊放,和諧社會,挺好。
回覆列表
問題:古詩詞為什麼要用平水韻?
.......
前言
題主的問題表達似乎不太清楚,理解起來有兩個意思。第一重意思是為什麼古人用平水韻?第二個意思好像是為什麼今天的人寫詩詞還用平水韻?
題主究竟是哪一種意思不清楚,老街就說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為什麼古人用平水韻?
平水韻是宋朝才有的,所以宋朝初期和宋以前創作當然不是用平水韻。在隋朝以前作詩是用口語押韻,沒有標準的韻書。
韻書出現在隋朝,叫做切韻,唐朝宋朝經過幾次改編,先後有了 《唐韻》(原書已佚失)、《大宋重修廣韻》 等。
後來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這是平水韻的由來。
平水韻依然是切韻的語音系統,一脈相承而來。因此我們看到的唐詩也大多符合平水韻,而不是唐朝人穿越到宋朝寫的詩。 隋朝以前的詩是按照口語押韻,所以越古老的詩,不符合平水韻的現象就越多一些。
二、為什麼今天的人寫詩詞還用平水韻?
為什麼今天的人寫詩詞還用平水韻?今天人用平水韻作詩詞是遵循傳統文化,唐朝的有些字的語音到了宋朝就不一樣了,宋朝的語音在蒙古南下建立元朝後變化更大。雖然元朝和清朝的官方語音都沒有了入聲字,但是元朝的蒙古族詩人、清朝的滿族詩人和漢人一樣,依然按照平水韻作詩填詞。
這隻能說平水韻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另外修復文物有一個詞叫做:修舊如舊。舊體詩詞是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詩有古意,亦可以參考“修舊如舊”這個詞語。
今天的人閱讀古詩詞會難以理解念奴嬌赤壁為什麼不押韻?這一類情況其實不少,如果瞭解過平水韻就容易理解。因此學習平水韻其實是學習古詩詞的基礎知識,可惜學校裡已經不教授了。因此古韻成了學習詩詞的絆腳石,而且出現了新韻古韻之爭。
結語
喜歡作詩的朋友有人用新韻、有人用平水韻,我個人以為真喜歡研究詩詞的話,一定要學古韻,只是喜歡抒發自己心情而作詩的話無所謂,用什麼韻什麼體都可以,這樣受眾也許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