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農科普
-
2 # 宗元三農堂
農村諺語:先冬後霜,來年大荒!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年霜降交節在哪天?
自古以來,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農村諺語和俗語,都是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語句,所描述的內容都對後人生活,或者農業生產等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尤其是古人看雲識天氣,或者是在生產生活中留下的一些經典語句,都是透過自己的切身經驗,或者是長時間的觀察總結出來機率性的事件,是我們的瑰寶,也是中華5000年傳統文明的精髓。
因為在過去科學非常落後,只能夠透過實踐出真知,只能透過實踐檢驗真理,也只能透過實踐,留下寶貴的經驗財富。所以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儘管時間環境和人物都發生了變化,也有一些諺語的真諦發生了演變,可最終還是能夠提醒我們。
農村諺語:“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是什麼意思呢?
從字面意思非常難理解,可經過分析,就很好明白這句諺語的意思。
冬:在這裡指的是立冬節氣。立冬節氣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第19個節氣,也是冬季第1個節氣,立冬到來意味著冬天來了。
霜:在這裡並非指的是霜降節氣,而是指的下霜。每一年下霜的日子不一樣,有的在霜降節氣之前,有的在霜降節氣之後,夏霜第一場霜被稱之為初霜或者早霜。
霜降:霜降節氣是指24節氣的第18個節氣,也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是秋冬過渡的一個節氣。霜降天氣也是比較寒冷的,也就預示著冬天即將到來,因為霜降之後就是立冬節氣。
“先冬後霜,來年大荒”的意思是說,霜降節氣到來15天內,沒有霜凍現象,而到了立冬節氣以後,第1場霜才出現。預示著來年將是大荒之年,見災之年。
霜降節氣氣溫一般下降到0度,這個季節早晚會出現霜凍。因為霜就是水蒸氣遇到低溫凝結成為固體的物質,是一種白色的毛狀的固體物質。
霜降節氣不見霜,這說明霜降節氣15天裡還是非常暖和的,也預示著是一個暖秋暖溼氣流控制著大氣層。當然霜降不見霜,空氣溼度比較低,可以說是出現了乾旱的現象,因為每年北方秋旱現象還是非常嚴重的。
到了立冬節氣才見霜,說明冷空氣才剛剛到達,這就預示著冬天是一個暖冬。暖冬最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冬天雨雪比較少,晴天多,就是一個幹冬季。
立冬前氣溫非常的高,對於種植的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生長非常旺盛,可能會出現旺漲的現象,一旦遇到寒天就會被凍壞。造成減產。加上冬天雨雪又少,更是的越冬農作物受到凍害嚴重。
乾旱的冬天主要是受到冷高壓控制,空氣溼度比較低,更會持續演變成為春旱。去年的天氣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冬天出現了乾旱,而且也是暖冬的現象。到了春天雨水非常的少春旱長,農民種植的農作物時間向後推遲近一個月時間。
♦今年霜降交節在哪天?
2022霜降到來的具體時間為公曆10月23日18時35分31秒,農曆 2022年九月二十八。
霜降節氣是太陽執行到黃金210度處,時令交接的時刻,霜降到來,萬木蕭條。北方遍地鋪霜,千里飛雪;南方已入秋,草木漸枯。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於霜降。
《二十四節氣解》中記載:“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因寒水蒸氣凝結成為霜,因此稱之為霜降。
古人把霜降節氣15天分為三候,一候五天,分別為: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
霜降三候意思是說霜降到來,一候豺狼等大型動物捕捉小動物儲存起來,準備過冬食物;二候萬木蕭條,黃葉亂飛,百草枯萎,一歲一枯榮;三候昆蟲等已經呆在洞中進入冬眠狀態,不再進食。
♦今年的霜降節氣對來年有什麼預測?農村諺語是咋說的?
今年霜降未到來,讓空氣平衡的到來,特別現在寒露節氣裡,中國迎來了兩輪的大範圍強冷空氣。目前中國北方已經是霜凍天氣,或者是下雪的天氣,可以說今年初霜來得非常早,在秋分節氣就已經到了。這也預示著來年是一個豐收之年。
霜降不見霜,來年鼠啃倉
意思是說霜降節氣沒有見到霜,將預示著來年老鼠餓的都要啃空糧倉。因為到了什麼季節就要有什麼樣的氣候,該冷的時候要冷,利於農作物的冬眠;該熱的時候要熱利於莊稼的生長。
比如“霜降見霜,穀米滿倉”就描述了霜降下霜,來年糧滿倉,因為這樣能夠使得冬前的農作物不出現旺長,因為低溫而抑制了生長。
關於霜降節氣的諺語還有很多:“霜後暖,雪後寒”、“一夜孤霜,來年有荒、多夜霜足,來年豐收”、“霜降降霜始,來年穀雨止”、“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後降霜,稻穀打滿倉”……
這些諺語都描述了霜降節氣的天氣變化情況,以及對來年農作物生長的情況進行了預測。也就是可以透過霜降節氣天氣變化,瞭解未來的天氣變化,如何安排農事。
綜上所述,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不冷,五穀不豐。霜降到了要下霜,立冬到了天要冷,小雪到了要下雪,這才是正常的氣候,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登!
-
3 # 樸素紅姐V
2022年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星期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霜降”,霜降是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先冬後霜,來年大荒」簡單點就是說的暖冬現象,立冬後才下初霜對於冬季農作物的播種和生長不利。
霜降到來也表示著天氣逐漸寒冷,初霜出現的意思,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過度,是秋季裡的最後一個節氣。值得一提的是霜降並不是說一定會“降霜”,而是說霜降後氣溫會驟降、晝夜溫差大。而「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體現,所以才用「霜降」命名這個節氣。在這個節氣也有吃柿子、吃鴨子、吃牛肉、賞菊花、登高等習俗。
那麼「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是什麼意思呢?
「先冬後霜」字面意思的理解就是霜降過後,天氣依然暖和,導致本該霜降落下的初霜一直沒有,直到立冬之後才出現。而初霜的遲到,一般就意味著會出現暖冬。而暖冬出現的話,就意味著冬天的下雪會減少。所以霜降早晚的出現影響著冬季農作物的成長和預兆來年的「春旱」或者「倒春寒」的現象可能會出現,就會影響糧食的收成情況,這也就是「來年大荒」了。
但我看到「先冬後霜,來年大荒」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理解是,霜降節氣之前就已經寒冷,就像過冬似的。就如寒露這幾天突然的斷崖式降溫,讓我體驗了一把秋天過冬的感覺了,我記得往年再冷也會等十一月左右,往年這個時候我都還能穿短袖或者薄長袖,而今年我都穿上毛衣了。
氣候的反常肯定會對農作物多少有些影響的,古代沒有先進的技術,農作物的產量也很低的情況下,氣候反常農民是毫無辦法的,所謂天災人禍,也只能受著了,所以才會「來年大荒」的出現。但時代在進步,如今科技發達,農作物的產量也提高太多了,農民對待這樣的情況也是見怪不怪,解決起來也是稀鬆平常。因此「來年大荒」也不存在多大擔憂,頂多相比之下是收成減少一些,但也無傷大雅。
諺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主要還是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必要的措施。大家覺得今年會是「冷冬」還是「暖冬」呢?
-
4 # 瑞瑞生活
這句流傳在中國北方的農諺:“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是指對夏糧小麥的擔心,就是初霜出現在立冬以後,這是天氣異常的表現,說明天氣在霜降節氣後依然還是很暖和的,對於北方的冬小麥來說,霜降本該停止生長,見霜而眠,卻會出現瘋長現象,出現冬前拔節,不能休眠過冬而死亡,來年減產或絕產,是農民最擔心的事情。但是現在已經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農民一旦看到霜降節氣後天氣依然暖和,小麥出現拔節端倪,就打縮節安藥物,來抑制小麥長勢,這就是科技種田的優勢。
今年的霜降交節在十月二十三左右,現在是國慶節,已經明顯的感覺到了涼意,植物也在加速變黃,幾乎停止了生長,靜等初霜一下,大地銀白,終結秋天。
-
5 # 無名草2020
所謂先冬後霜,是指立了冬之後才出現霜花。這就不正常了。
霜本應該出現在立冬之前,秋天有個節氣就叫霜降。秋霜,秋天就有霜。
霜若推遲到立冬後才出現,這就是明顯地氣候變暖的現象,寒冷期縮短了,來年蟲災會四起。引響農作物的收成。
-
6 # 使用者一溪雲
寒露節氣才剛剛過去兩天,再過12天就迎來霜降節氣。
今年的霜降交節日是在10月23日下午6時35分31秒,也就是農曆的九月廿八。
再來說一說,農諺“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是什麼意思呢?
本來立冬是在霜降之後的半個月,才進到冬季,這個大家也都明白。那為什麼說“先冬後霜”呢?這裡說的“先冬”是指在霜降到來之前,天氣突然變得寒冷起來,風也大溫度也低,讓人感覺好像冬天到來了一樣,這應當也算是一種極端天氣吧。
那又為什麼說是“來年是大荒”呢?這就要從秋收以後,小麥的播種和生長說起。
就拿我們山東省來說吧,“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時”,也就是說,冬小麥最適宜的播種時間,就是在秋分前後,最遲也要搶在寒露之前,把小麥播種下去。
然而,隨著全球氣溫的普遍升高,小麥最好播種時間可以後延一個節氣,也就是在寒露到霜降之前,仍然是小麥種植的好時候。
如果這時遭遇強降溫,剛剛種植的小麥正在萌芽生長期,會因為寒流的突襲,而停止生長。即使已經出土的麥苗,也會因為氣溫過低而減少分櫱數量。這樣一來,單位面積的小麥植株數量就會大大減少,等到明年夏收時,產量自然也就減少了許多。
在這裡“荒年”的“荒”,泛指減產和欠收的意思。
-
7 # 農業面面觀
2022年霜降時間公曆:2022年10月23日18點35分31秒星期日,農曆:壬寅年九月廿八。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的太陽黃經為210°;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天氣漸寒始於霜降。霜降節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霜降並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於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而成的。
“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意思是說按正常氣候變化,應該是先下初霜然後立冬,冬天氣溫正常下降。若立冬以後才出現下霜的情況,表明冬天不會很冷,是為“暖冬”,而暖冬情況下會給來年帶來不利影響,例如春季乾旱、病蟲害加重等。
-
8 # 寶樹堂餘藥師
人們常把"先冬後霜”,理解為到了霜降節氣之後,天氣依然暖和,導致本該霜降節氣落下的初霜姍姍來遲,直到立冬之後才出現。而初霜的遲到,往往意味著暖冬的出現。
俗話說:“該熱不熱,該冷不冷,不成年景",暖冬的出現,意味著冬雪的減少,不僅會影響到當年越冬農作物的生長,往往還預兆著來年可能會有“春旱”或“倒春寒"現象的發生,從而影響到來年糧食的收成,也就是所謂的“來年大荒”。
不過,在我個人看來,“先冬後霜”,並非只有這樣一種含義,還可能隱含著這樣一層意思,既“冬”指的就是冬天;“霜”,指的就是霜凍;所以,這句話隱藏的另外一種含義就是,還沒有到霜降節氣,天氣就已經冷得和冬天一樣了,節氣未到,氣候已經入冬了,人們提前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就和我們當下感受到的氣候是一樣的,事實上就我本人的個人體會來說,今年確實比往年要冷的早,記得去年這個時候穿件薄長袖就行,今年已經穿上了薄毛衣,可見今年的氣溫是多麼的低。
來年會是大荒嗎?
一般來說,“先冬後霜”確實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古代因為科技的不發達以及生產力的低下,人們面對自然災害的出現,是毫無任何辦法的,只能聽之任之,也就有了“來年大荒”一說。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科技的發達,生產力的提高,讓人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不在是束手無策,對抗惡劣天氣也增添了很多底氣,所以,大家對於來年糧食的收成不必過於擔心,即使略有歉收,總體問題也不會太大。
-
9 # 下一秒的時光機
先冬後霜,來年大荒。在立冬之前,如果沒有下霜的話。說明這個天氣依然是暖和,按季節適當到來的初霜姍姍來遲。
那麼根據這句話來看,究竟這句話到底準不準呢?我們要看一個全球的氣候問題。
在全球的氣候學上,有一個叫拉尼娜現象。那麼什麼是拉尼娜現象呢?這個就是說在赤道太平洋的東部,和這個太平洋中部的海面水域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一個現象。那麼這個現象會導致什麼呢?這個現象會導致我們國家會出現冷冬熱夏的情況,同時它也會導致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的現象。
拉尼娜現象出現之後,中國的冬天呢就是寒潮出現的次數會比往年要多,而且降溫幅度會比較大。
那麼先冬後霜來年大荒,先冬後霜可能並不是因為某一個節氣,或者說某一種氣候現象導致的。說這個可能是指的是在霜降的節氣到來之前,氣溫時令可能並沒有入冬的情況。然後呢,也就是說霜降節氣的當天或者之後氣溫偏暖,導致初霜在立冬前期之前不會到來。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霜期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有早也有晚,這樣比方說北緯25度的四川盆地。這裡呢,全年的無霜期大概有335天。全年的真正結霜的,其實也就10天不到。再比方說中國的華南地區,平均的年霜日不到一天。中國的臺灣和海南島就更加沒有霜降的天氣了。
所以說民間的諺語也許有他的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會成為真正的科學現實。先冬後霜也是不可能導致來年大荒的。
-
10 # 極食行樂遊
古人流傳下來的諺語說:“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我們怎麼理解呢?今年公曆10月23日,是霜降節氣,預示著已經進入深秋時節,秋天越來越冷,眼看將要進入冬天了,寒霜即將出現。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霜降。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預示著秋天即將過去,即將迎來寒冬。霜降時間,通常在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但是,每年的農曆時間變化比較大,不是很固定。正常年份多是農曆九月十五左右。霜降,意味著出現下霜和打霜現象,溫度低於0℃,天氣寒冷,霜降出現,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初霜逐漸出現,預示著冬天即將到來。
其次,什麼是立冬?立冬,同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霜降預示著秋天結束。而立冬節氣,則是說明冬天馬上開始了,進入萬物收藏的意思。動物們已經開始進入冬眠狀態,沒有冬眠的動物,已經儲備過冬的食物了。通常,在每年的公曆11月7-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時,為立冬節氣。農曆通常是在農曆十月初,進入立冬。
今年立冬是農曆十月初三。立冬,預示著秋天結束,冬天來臨,天氣逐漸寒冷。
最後,“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先冬後霜”:“冬”,也就是指的冬天,立冬則為冬天開始,農曆十月也就進入冬天了。“霜”:指的是下霜或者寒霜降臨的意思。“先冬後霜”的含義,也就是說,立冬以後,才出現寒霜降落。霜降節氣,通常預示著寒霜降落,這樣符合節氣特點。但是,霜降卻是到了冬天以後才出現,這說明天氣比較暖和,寒霜出現的比較晚。也就是說進入冬天以後,才出現霜降,不是好兆頭,可能是個暖冬,來年糧食有可能出現歉收。
那今年是不是“先冬後霜”呢?從面前的天氣變化來看,近期溫度驟降,已經接近零度大關,而且有的地方已經出現降雪,天氣非常寒冷。霜降期間,在黃河流域等廣大地區,極有可能出現霜降天氣 寒霜降臨。因此,今年冬天將非常寒冷,暖冬現象難以出現。所以,今年冬天可能不會出現“先冬後霜”的現象,預兆明年是個好年景,豐收年。
回覆列表
“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怎麼理解呢?
時間過得真快,在10月8日的時候已經交節寒露節氣了,在這個月份還將有一個節氣交節,它就是霜降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進入此節氣天氣漸冷,開始有霜了。在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
秋季隨著霜降的到來,也就接近尾聲了,關於秋季的那些稱謂你還記得嗎?
秋季一共有三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一個節氣為15天,6個節氣正好是90天。而這6個節氣中,立秋是天文,處暑和白露是地象,秋分是天文,寒露和霜降是地象。
這三個月分別是初秋、中秋和深秋。其中,初秋一般是在農曆七月份,也被稱為孟秋;中秋是在農曆八月份,也被稱為仲秋;深秋是在農曆的九月份,也被稱為季秋。
整個秋天一共是九旬,10天為一旬。為什麼是10天為一旬呢?因為在清朝之前用的計時法是干支歷。干支歷又稱星辰歷、甲子歷、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六十組不同的天干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古稱十日,所以10天一迴圈,也就是10天為一旬。
在五行學說上,秋是屬金的,所以,秋天又被稱為“金秋”。在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和五行配屬為“土、金、木、火、水”,配合四時,商音淒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呼應。所以,古人也把秋天稱為“商秋”和“高商”。
霜降三候:
古人為了更細微描述節氣變化,把一個節氣分為三候,每候為五天。霜降三候分別為: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怎麼理解呢?
一候豺乃祭獸的意思是說,到了霜降節氣的第一個五天,古人發現像豺狼這樣的野獸,到了這個時候,撲捉的獵物不是馬上就把吃掉了,而是會存放一段時間,古人看到豺狼這樣做就像祭拜天地一樣。其實,是豺狼感覺到冬天要來臨了,在為過冬儲備食物,因為,到了大雪封山的時候,食物就找不到了。
二候草木黃落的意思是說,到了霜降節氣的第二個五天,草木都枯黃了,古人就把這種現象記錄了下來,等再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知道節令快要到了。
三候蟄蟲鹹俯的意思是說,到了霜降節氣的第三個五天,古人發現自然界中的一些小蟲子不再出來嚇人,都會在洞裡,有耷拉著頭,有趴著的,它們都不動不食,進入了冬眠狀態。
因此,古人就把這些現象記錄了下來,等來年再看到這些顯現的時候,他們就知道冬天要來臨了,會抓緊收穫和冬藏,為冬天做準備。
在過去民間有諺語說“先冬後霜,來年大荒”,怎麼理解呢?
這句話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說,月份到了,但節氣未到,節氣裡該有的霜也延後到來,可能延後到立冬才能見到初霜,也就是說當年是個暖冬。
冬天暖和,會導致越冬作物像小麥、大蒜等作物年前容易出現旺長,抗凍能力下降,發生凍害,使產量下降。
冬天暖和,降雪相對常年偏少,不僅會導致越冬作物無法安全越冬,還會加重來年春旱的發展,影響作物返青生長,造成減產。
冬天暖和,會使病蟲害越冬滋生,來年會病蟲害加重,古代沒有農藥,病蟲害危害嚴重會造成作物減產甚至絕產。
因此,有了“先冬後霜,來年大荒”的說法!
類似的農諺還有“霜降不見霜,來年鼠啃倉”的說法。意思是說,霜降不見霜的年份,來年可能糧食會減產,人們都沒有餘糧,處在捱餓的狀態,老鼠也沒有吃的,只能啃糧倉了。當然,這個說法有點誇張,只是表明莊稼欠收了。
農諺具有地域性,有些地域農諺也有“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後降霜,稻穀打滿倉”,的說法,指的是部分水稻產區。
2022年霜降節氣什麼時候交節呢?
2022霜降時間具體時間為公曆10月23日18時35分31秒,農曆2022年九月(小)廿八。
寫到最後:
農諺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總結,能夠流傳這麼久,還沒被淘汰,都是有一些道理在裡面的。
當然,農諺畢竟離我們太久遠了,氣候條件,生產技能也完全不一樣了。現代人們應對惡劣天氣的手段更多,還是能夠保證產量不受太大影響。
農諺不是預言,誰也沒有預言的能力,接下來天氣到底啥樣還得隨時留意天氣預報,提前做好相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