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57902152926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無甚實權。

    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宋朝後成為正式官職,並與科舉接軌。

    明以後被內閣等代替,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 2 # 行者胡佛

    清代翰林院的前身是關外設定的“文館”,起初的功能是翻譯滿漢書籍,並記錄本朝得失,天聰十年(1636年)文館改名為內三院,順治元年(1644年)沿明制始設翰林院,並定為正三品衙門。順治二年,又併入內三院,改稱“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升為從二品衙門。

    順治十五年七月,改內三院為內閣,復設翰林院。十八年裁內閣、翰林院,又設內三院。至康熙九年(1670年),再改內三院為內閣,翰林院成獨立機構成為定製。

    在官員設定上,順治元年翰林院僅設漢學士一人,正三品,兼禮部侍郎銜。十五年,設滿、漢掌院學士各一人,兼銜如故。雍正八年升掌院學士為從二品,由大學士、各部尚書內特簡。乾隆五十八年定,不兼禮部侍郎銜。


    翰林院為國家的儲才機構,掌院學士之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滿二人、漢三人,侍讀、侍講滿二人、漢三人,侍讀、侍講由各衙門應升之郎中等官中選任。修撰(每科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無定員,編修(一甲二名、三名授編修)無定員,檢討(三甲進士散館後授檢討)無定員。此外,翰林院官還兼日起居注官銜。

    翰林苑的具體職掌是:

    充經筵日講:每年春秋舉行經筵日講,凡經筵應講經書,及講官職名由翰林院題請皇帝欽定。順治十二年(1655年),定於文華殿舉行經筵日講之禮,十四年因文華殿未竣工,先於保和殿開講。日講自二月開始,夏至日止,八月經筵後始,冬至日止。日講講章由掌院學士會同值講官先擬所講經書,奏定後撰講章,並以漢文進呈。翰林各官,即詹事府各官,均以原銜充任講官。康熙十年定講官兼起居注銜。

    入值侍班:順治十七年上諭,翰林各官,原系文學侍從之臣,分班值宿,以備顧問,並在景運門內建造值房,翰林官分班入值。康熙三十二年,令翰林院在尚書房侍值。五十三年,康熙帝駐蹕暢春園時,翰林官四人一班,與南書房翰林一處行走,五日一更代,後於六十一年停止。雍正三年(1725年)定每逢奏事,著翰林院滿漢編修、檢討四人侍班。道光八年(1828年)又定圓明園值班。

    扈從:順治九年,定皇帝外出京城內外、王府等處,翰林官都應隨從。每歲木蘭秋獵即巡幸各處,派翰林官隨從。

    暫攝批本:雍正八年起,如遇內閣學士奉使請假,需人代理,則以翰林院侍讀、侍講、詹事、少詹事及三、四京堂,曾任翰林者請簡兼攝。

    翻譯:康熙十二年諭,滿漢文義,照字翻譯。道光二十五年奏定,由筆帖式中熟悉滿漢文者,進行翻譯。

    撰擬冊誥文:凡冊立、冊封妃嬪的冊寶、印文、尊諡,冊封王公貝勒、貝子、將軍、公主、福晉、夫人的冊誥文,祭告祝文,祭內外文武官員的祭文、碑文,封贈內外文武各官的誥、敕文等,皆有翰林院撰擬。

    纂修書史:凡纂修實錄、聖訓,掌院學士充副Quattroporte官,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充纂修官。修玉牒,以滿洲、蒙古、漢軍修撰、編修、檢討人纂修官。一切書史,掌院學士充正副Quattroporte官,侍讀學士以下,檢討以上充纂修官或提調官。對書史的編輯校勘,是翰林官的重要職務。

    另外,遇各省文武鄉試、文武會試、殿試充主考官、讀卷官也是翰林院的主要職責。

    從翰林院以上工作職責來看,大多是擔任一些文字、學問性的工作,和重要的國政、軍政並無太多聯絡。因此,翰林院官員向來不是京城內外大小官員拉攏、攀附的物件,所以也就少有油水可撈。不過,油水雖少,可翰林官們時常可以接近皇帝,也就有著更快捷的升官之路,前途也非一般正途出身的進士可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有大病補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