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啦啦啦fyOV

    一、大西洋海戰

    性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同英、美為爭奪大西洋制海權而進行的海戰。它是戰爭史上時間最長、最複雜的持久海戰

    時間

    1939年10月17日—1945年5月8日

    對抗雙方

    德國潛艇VS英、美海空軍

    背景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的作用主要是贏得制海權,維護自己的海上交通運輸線。英國擁有一支總噸位為2100萬噸的商船隊,佔當時世界商船總噸位的三分之一,每天航行在大西洋的船隻有1500艘,對於英國而言,大西洋航線是最重要的生命線,英國皇家海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確保這條海上航線的安全。

    1939年時的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是規模最大的海上力量,它的海軍基地幾乎遍佈全球,在大戰之初,英國皇家海軍已經擁有了航空母艦,但戰列艦仍然是艦隊組成的核心力量。

    在大西洋,英國皇家海軍的主要對手是德國海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一樣,戰爭初期,強大的皇家海軍打算引出德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進行決戰,並一舉將它摧毀,而德國海軍並沒有做好與英國決戰的準備,它的實力與英國相差懸殊,當時德國海軍擁有戰列艦4艘、袖珍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潛艇56艘,艦艇總噸位35萬噸,總兵力約16萬人。

    起因

    大西洋海上交通線是英國賴以輸入戰略物資、原料和糧食的生命線。為迫使英國屈服,德國決定以海軍主力破壞大西洋海上交通線,1939年9月大戰爆發時,德國的戰艦就開始襲擾英國的海上貿易了。英國則針鋒相對,將強大的皇家海軍投入保衛海上交通線,戰爭遂由此起。

    概述

    1939年9月初,英國向德國宣戰。為切斷英華人賴以生存的海上交通運輸線,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悄悄殺奔大西洋航線,其中德國的U型潛艇以及與之相伴的“狼群戰術”一度讓盟軍束手無策。 1939年9月14日,德國的 “U—47”號潛艇成功潛入英國海軍的斯卡帕弗洛基地,將排水量近30000噸的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擊沉。

    德國潛艇初戰的成功,立即引起英國政府的警覺,並促使英國政府對商船隊實施嚴密的護航作戰,並開始組建大型護航船艦隊,專門對付U型潛艇。到1941年,潛艇探索器的發明,使得護航隊可以準確地計算出潛艇到達的時間。1941年春天,護航隊向U型潛艇發動了反擊。從3月到10月,他們擊沉了17艘U型潛艇。 1943年,是大西洋戰爭的轉折點。僅5月份,盟軍海面和空中部隊就擊沉了25艘潛艇。1945年5月8日,德國海軍將領鄧尼茲命令德國700艘潛艇全部浮到海面上,向英國投降。大西洋海戰結束。

    戰爭過程

    整個戰爭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9.9-1941.12)

    德國投入的破壞交通線兵力有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巡洋艦、由商船改裝的武裝襲擊艦等水面作戰艦隻,以及潛艇和航空兵。英國以海、空兵力進行保護交通線鬥爭,並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1940年6月德軍侵佔法國後,其潛艇從佈雷斯特、洛里昂等法國港口進入大西洋,在西經25°-30°以西海域進行襲擊;其遠端轟炸機從挪威機場起飛,襲擾愛爾蘭以北的大西洋航線。英國建立北愛爾蘭基地,並以紐芬蘭和西印度群島的8個海空基地交換美國50艘退役驅逐艦,加強反潛護航作戰。隨著戰列艦“施佩伯爵號”和“俾斯麥號”等大型水面艦只先後被擊沉,自1941年6月起,德國水面艦只的破交戰日益降至次要地位,潛艇開始成為破交戰的主要手段,形成破交戰第一個高潮。為對付德國的破交戰,英國在美國、加拿大支援下,對大西洋交通線進行全線護航。在這一階段的作戰中,英國“皇家橡樹號”戰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勇敢號”航空母艦、“光榮號”航空母艦被擊沉。

    第二階段:(1942.1-1943.5)

    美國參戰後,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作戰範圍擴大到大西洋西岸北美至巴西沿海海域(包括加勒比海),將數個潛艇群(每群編有潛艇4-5艘)部署在紐芬蘭、新斯克舍、紐約、哈特勒斯角等地外海和加勒比海,襲擊同盟國的商船隊。美國加強護航制度,使德國潛艇的活動受到限制。德國為更有效地開展潛艇戰,除部分潛艇留在加勒比海外,將大部分潛艇調往遠離美海空基地的中大西洋。英國依託大西洋上的基地,組成7-8個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包括多艘戰列艦、巡洋艦組成的搜尋艦隊;美國則組成多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潛艇在內的特遣艦隊,分佈在大西洋海域堅持開展保交戰。1942年7月,英國和美國進一步加強護航制度,海軍開始裝備機載搜尋雷達、磁探儀和新式聲納、深水炸彈等武器裝備,航空兵的巡邏範圍擴大到北起格陵蘭、南至弗里敦的北大西洋廣闊海域。在這一戰區所有海空基地800海里半徑以內海域活動的盟軍作戰艦艇,均可得到遠端反潛巡邏機的支援與配合。德國潛艇群則部署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甚至進入印度洋活動。破壞交通線與保護交通線鬥爭異常激烈。1943年初再次出現潛艇戰高潮。為適應大西洋戰場形勢,盟軍投入更多的反潛航空母艦編隊和遠端反潛巡邏機,給德國潛艇以更為沉重的打擊,迫使德國於1943年5月將剩餘潛艇撤離大西洋。

    第三階段:(1943.6-1945.2)

    德國為改變大西洋上的不利態勢,加緊改裝原有潛艇並研製新式潛艇和水中武器,並再次派遣潛艇群進入大西洋及印度洋。隨著整個戰爭發生有利於盟軍的轉折和美國強大軍工生產能力轉入戰時軌道,英美已能夠抽調更多的海、空兵力投入大西洋作戰,加強以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反潛體制,1944年,美國的航空母艦已發展到125艘,英國也達到40艘。盟軍艦載和岸基反潛飛機迫使德國潛艇難以經比斯開灣航道進入大西洋。使猖獗一時的德國潛艇蒙受巨大損失。大西洋的制海制空權已基本為盟軍所掌握。盟軍對德國工業尤其是潛艇製造工業基地的轟炸,使德國的戰爭潛力受到嚴重破壞,損失的潛艇難以得到補充。最後,大西洋之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

    雙方損失

    在大西洋海戰中,美英參戰兵力計有:戰鬥艦艇約3000艘,飛機800餘架。在大西洋海戰中,盟國及中立國共損失商船2100萬噸,平均每月損失37.5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約1600萬噸,佔總損失噸位的76%。德國共投入潛艇1160艘,被擊沉780艘,佔投入潛艇總數的67.2%。

    評價

    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和約,開始大肆建造U型潛艇。這批被稱為海上狼群的德國潛艇從此開始肆虐,整個大西洋海戰就是要一場海上的“屠狼記”。在歷時六年的潛艇周旋戰中,同盟國不斷的總結經驗和退出新式武器,才在最後贏得了這場艱苦並且代價慘重的大西洋海戰。邱吉爾有一天這樣寫道:在戰爭中,唯一讓我感到恐懼的就是U型潛艇的時代。

    後世影響

    大西洋海戰標誌著海底夢魘潛艇時代的終結,大西洋潛艇(反潛)戰對日後世界各國海軍戰略戰術及裝備研製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其驚天動地的氣勢堪稱戰爭史上的絕筆。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參戰國

    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至於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南韓、臺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爭奪遠東殖民地,獨霸亞洲,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8日,美、英對日定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內,侵佔了香港、馬來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處於暫時的軍事優勢。在日軍佔領地區中,人民群眾發動了民族解放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佔領各島。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區域性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詳細: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為一方,以美國、英國、荷蘭、澳洲、紐西蘭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與此同時,日本與美國爭奪亞洲及太平洋的鬥爭日趨表面化。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40年,德國侵佔西歐 。在遠東,英 、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丟擲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北韓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 。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佔領整個印度支那,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 進 跳 板 ,這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1941年10月18日 ,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決定向美、英 、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棗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戰爭經過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 ,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 。美軍猝不及防 ,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日軍還向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 ,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洲的聯絡,相繼進攻索羅門群島和東部新幾內亞以及中途島。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 、中途島海戰(6月4~5日)中 ,日方損失慘重。同年8月7日,美軍開始區域性反攻,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因美方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權,日軍連受重創,死亡2.46萬人,損失艦艇30餘艘 、飛機300架 。殘兵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只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 ;日軍雖進行反撲 ,但徒勞無功。同年4月 ,日本海軍主帥山本五十六被美機伏擊斃命。1943年11月盟軍開始大反攻,分別由C.W.尼米茲和D.麥克阿瑟指揮,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佔領區進攻。1944年春夏間,美國先後奪取由日本委任統治的馬紹爾 、加羅林和馬里亞納3群島 。10月爆發萊特灣海戰 ,日本海空軍力喪失殆盡 。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陸,3月佔領馬尼拉。同年3~6月 ,美軍佔領硫黃島和沖繩 ,迫近日本本土 。5月 ,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北韓,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 ,叫嚷“本土決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拒絕接受 。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居民大量傷亡。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克 ,分兵三路向中國東北挺進 。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它抗日武裝力量,向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由於勢窮力竭,日本被迫於8月15日宣佈投降 。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籤降儀式。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勝利。

    太平洋戰爭可以指:

    太平洋戰爭(1879-1884),War of the Pacific,智利與秘魯、玻利維亞的戰爭

    南美太平洋戰爭

    War of the Pacific in Southern America

    智利同玻利維亞、秘魯爭奪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馬荒漠硝石產地的戰爭。阿塔卡馬荒漠位於玻利維亞、智利和秘魯的交界處,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從未明確劃定歸屬。三國獨立後,玻利維亞據有阿塔卡馬荒漠中部安託法加斯塔地區,秘魯佔有荒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區,智利則取得荒漠南部地區。三國均認為對荒漠地區擁有主權。由於在阿塔卡馬荒漠中部和北部發現豐富的硝石礦藏,三國爭執更加尖銳。1866年,智利與玻利維亞簽訂邊界條約,規定以南緯24°線為兩國邊界,南緯23°線與25°線之間一切礦產品和輸出產品的關稅,由兩國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國合資經營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維亞簽訂合同,取得在安託法加斯塔地區的開採權。1874年玻智兩國簽訂新約,規定智利政府放棄南緯24°線以北地區的全部權利,玻利維亞同意在25年內對智利公司不提高現行稅率。1878年,玻利維亞決定對智利公司增加稅額。智利公司根據1874年條約拒絕交納。玻利維亞決定沒收其全部資產並公開拍賣。1879年 2月14日,智利在英國資本家的支援下,出兵佔領玻利維亞領土安託法加斯塔,南美太平洋戰爭爆發。秘魯因曾與玻利維亞簽訂一項秘密同盟條約,不久也捲入衝突。同年4月5日智利正式向玻、秘兩國宣戰。智利擁有一支兩倍於秘玻聯合艦隊的海軍,在梅希約內斯附近海戰中獲勝,取得了海上控制權。11月初,智利軍隊在秘魯皮薩瓜登陸,全殲當地守軍,迅速佔領了塔拉帕卡省全境。1880年初,智利軍隊在秘魯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陸,佔領莫克瓜,透過荒漠地帶,在塔克納和阿里卡兩次戰役中打敗了玻秘聯軍。至此,智利軍隊已佔領了玻秘兩國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產地。玻利維亞失去了繼續進行戰爭的能力,並實際上退出了戰爭。1881年 1月17日智利軍隊攻佔秘魯首都利馬。1883年10月20日,秘魯與智利在利馬北部安孔城簽訂條約,結束了太平洋戰爭。根據安孔條約,秘魯將塔拉帕卡省割讓給智利,並將塔克納和阿里卡兩地區交給智利管轄10年。玻利維亞則先後於1884年和1904年與智利簽訂瓦爾帕萊索協定和“和平友好條約”。玻利維亞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嚴重地影響了其經濟的發展。

    太平洋戰爭(1941.12.8.-1945.9.2.),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爭奪遠東殖民地,獨霸亞洲,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8日,美、英對日定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內,侵佔了香港、馬來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處於暫時的軍事優勢。在日軍佔領地區中,人民群眾發動了民族解放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佔領各島。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區域性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烤箱加熱管加熱片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