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蒹葭無衣

    慘是真的慘

    我是一個陝西人

    歷史不是那麼明白

    但小時候聽過鄉間傳說

    慷慨赴死 保家衛國

    只想活著上中條山 不想活著回老家

    不願被俘受辱集體跳河

    死在山東 保衛陝西

    後死碑 中條山石柱子

    日軍侵略中國十幾年 沒有踏進陝西半步

    慘 才是血性 才是剛強 才是不屈

    才是中華民族存根保種的力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與子同仇!!!

    保家衛國 死得其所

  • 2 # 文史不假

    回顧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過大規模的會戰22次 ,重要戰役200多次,以血肉之軀抵擋了日寇的侵略。其中,中條山戰役是無論如何都不得不提的一場,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國軍就傷亡近10萬人,而日軍傷亡只有3千人,被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悍然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也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華民族的全民族抗戰也由此開始。

    面對日寇的侵略,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進行了比較積極的抵抗,接連打響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有效遲滯了日軍的攻勢。不過,由於某些人執行了片面抗戰的路線,完全不顧敵強我弱的客觀劣勢而執意“硬碰硬”,大量國土不斷淪喪。

    到了1938年10月時,隨著廣州、武漢等地的相繼失守,中日兩國誰也無力迅速改變當前局面。於是,抗日戰爭進入到了相持階段,而中條山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太行山與黃河形成的一道天然屏障和依託,處於華山和王屋山之間,整個區域呈現出自東北向西南的狹長如條走勢,故而得名“中條山”。此地,是日寇進入晉南地區和陝西省的必經之路,而且還可以威逼到陪都重慶的安全。

    中條山的主峰名叫雪花山,位於永濟市的東南方向,海拔將近2000米,鄰近關中平原和河洛平原,是中原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難怪,金代詩人趙子貞曾在《題風陵渡》中這樣表示:

    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

    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以後,中條山已經成為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位於黃河以北的唯一前凸區域。可以說,它像釘子一樣牢牢楔入了日佔區,牽制了大量的日軍無法繼續南下。

    為了固守此地,已經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專門制訂了作戰計劃,由第一戰區司令衛立煌統一指揮所有的部隊。在我方緊鑼密鼓佈置的同時,日軍也深知中條山的重要性,克服自身軍力緊張和戰線過長的困難後,堅持部署了三個師團駐紮在周邊。

    期間,日軍已經在中條山地區進行了多次中小規模的進攻,但都被衛立煌打退了,始終都處於對峙狀態。作為第一戰區的司令長官和蔣某的“五虎上將”,衛立煌的軍事能力尚可,可在國軍佇列中卻顯得有些另類。

    面對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 衛立煌始終都堅持團結抗戰和相忍為國,頂住重重壓力而未向八路軍發起進攻。幾乎與此同時,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卻製造了“十二月事變”,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卻製造了“皖南事變”,愛國高下立現。

    為了警告“不太聽話”的衛立煌,國民政府開始有意削減中條山地區的駐軍,此消彼長下為日後的中條山慘敗埋下了巨大隱患。1941年4月,日本華中方面軍將第33師團和第37師團都配屬給華北方面軍統一調遣,又從關東軍抽調了兩個飛行團部署於運城和新鄉兩地,聯同原先的華北駐軍,一共組成了12萬的部隊,統一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指揮。

    正式開戰前,多田駿已經制定了極為細緻和嚴密的作戰計劃。大致內容如下:

    以徹底擊滅張馬、垣曲之線以西的中國軍,以大量消滅該線以東的中國軍為主要目的。為此,以第41師團、第9獨立旅團、第36旅團、第36師團、第37師團和第16獨立旅團為主,分由桑池至張店多處突破,直取垣曲、亙其以西之黃河北岸。另以第33師團,由陽城向南攻擊,以第35師團和第21師團由沁陽、溫縣向邵源方向攻擊。

    正式開戰前,參謀總長何應欽親赴洛陽召開軍事會議,對於日軍的戰役企圖做出了準確的判斷,認為其意在奪取中條山地區並徹底消滅黃河北岸的國軍。為此,他提出了主要的作戰思路:

    第一步,分別由北向南和由東到西策應,與中條山右翼的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晉城、陽城、沁水等地,以圖恢復1939年4月前的態勢。第二步,與晉綏軍及第二戰區、第八戰區協力包圍晉南三角地帶之敵,最低限度亦須能確保中條山不失。

    根據這次洛陽軍事會議的精神,國軍制定了具體的作戰策略,由第80軍(轄2個師)守衛中條山西側,由第5集團軍(轄2個軍)守衛垣曲和桑池以西地區,由第14集團軍(轄3個軍)守衛中條山北側,由第9軍(轄3個師)守衛中條山東側。除此之外,還調集4個軍的兵力配置於太行和太嶽地區,以作為此次會戰的外圍策應。

    1941年5月7日,日軍分別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同時進犯中條山地區,此次戰役就此打響。雖然說,中國軍隊的裝備落後,但長期的經營和固守,甚至還自吹自擂為“東方馬奇諾防線”,可謂是佔盡了地利和人和。

    退十萬步講,國軍即便沒有必勝的把握,但一戰之力的把握總還是有的。可是,由於派系太過於複雜,參戰部隊既有中央軍,又有晉綏軍、陝軍、川軍和滇軍,相互之間都不信任。

    在開戰之初,日軍憑藉著自己的空中優勢不斷進行轟炸,很快就癱瘓了中國軍隊的通訊和指揮系統。於是,陷入“黑瞎亂”的國軍很快就紛紛落敗,但仍然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蹟。其中,滇軍第3軍軍長唐淮源死戰不退,在留下“保衛中條山職志未遂”的遺言後自殺殉國。

    從1941年5月7日戰役開始,到5月27日戰役結束,歷時二十天的中條山戰役以中國軍隊慘敗而收場。據國民政府的統計,國軍僅少將以上的將領就犧牲了12位,校級以上的軍官達到了數百人之多。

    對於中條山戰役,日本方面稱為“中原會戰”。即便是最死硬和最樂觀的主戰派,也沒有想到這場戰役會贏得如此輕而易舉,據日方編撰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

    中原會戰中,中國軍隊棄屍42000具以上,日本軍隊戰死673名和負傷2292名。

    不過,根據《165師中條山戰役的回憶》和《悲情中條山》等資料記載:

    中條山戰役中斃傷敵官兵9900名,國軍傷亡、中毒和失蹤者13751名。

    很顯然,中日雙方對於中條山戰役的記載不盡相同,而且差別實在太大。但是,中國軍隊的慘敗是不爭的事實,就連偉人也曾經心痛地表示“中條山戰役是淞滬會戰以來抗日戰場之最大損失”。

    臨陣換將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蔣某在大戰之前急召衛立煌前往重慶述職,甚至還將他長期軟禁。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他連具體的軍事部署也不甚明瞭,焉有不敗之理?

    為了推脫責任,蔣只能選擇由衛立煌出來背黑鍋,不僅免除了他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和河南省政府主席的職務,而且還革去上將軍銜賦閒回到成都去奉養老母。直到1943年秋,他才被恢復其上將軍銜委任為中國遠征軍司令。

    打贏中條山戰役後,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被晉升為大將軍銜,調回國內去爭取陸相之職。不過,由於遭到了皇道派的阻撓,他只能出任軍事參議官一職,由岡村寧次接替了自己的司令官之職。而且,他還在1941年9月步石原莞爾之後也被強行轉入了預備役,即便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都沒有得到重新啟用。

    綜上所述,中條山戰役是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一個縮影,雖然有過努力、有過犧牲,但卻始終都不得要領。即便如此,中國軍隊奮勇殺敵和血鑄忠魂的英勇事蹟仍然值得所有華人永遠緬懷。

  • 3 # 四川達州人

    中條山戰役非常慘。

    1941年春,第一戰區司令衛立煌因不支援與紅黨摩擦,胡宗南也企圖擠走獲得河南省主席,戴笠更是親自飛到河南部署對衛立煌的親紅黨調查,委員長因此把開會後的衛立煌軟禁在峨眉山。

    這個時候,是參謀總長何應欽代理司令長官,臨時換將本就是大忌。

    4月20日,何應欽開會得出結論,日軍即將對中條山發起進攻。4月28日,重慶方面決定開始調整部署,但已來不及。5月7日,日軍就發起進攻。

    敵我對比,之前多年是衛立煌以26萬對陣日軍約4個師團8萬,基本能平衡。但委員長在1941年初期調主力第四集團軍到南方分解,更換軍官,搞摩擦,致中條山守軍降至17萬。日軍則出動6個師團3個旅團及附屬隊和空軍,總兵力10萬。

    中條山陣地的核心城市,黃河岸邊的垣曲縣城,僅一天就丟失:

    此外,中條山貧瘠,很難供應近20萬國軍日常吃飯。開戰3天,5月10日國軍就因河流被切斷而開始缺糧。而戰役開始後只有第5、14兩個集團軍勉強作戰,第二戰區閻錫山,河西胡宗南兩部,近在咫尺也不願出手相助。

    所以最終國軍在中條山慘敗,17萬守軍損失8萬(這是日軍資料),衛立煌最終整理彙報的數字是46677,剔除各種缺額及後期歸隊,損失4萬是肯定的。日軍損失雖不至於如同宣稱的不足3000,但就算擴大1倍也就不到6000。

    殉國的第三軍軍長:唐淮源將軍

    有名可查的是,國軍高階軍官陣亡殉國者8人被俘10人。後期逃回2人,最終陣亡殉國11人,被俘5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垟溼地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