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九世之仇尤可復

    香港邵逸夫家族。

    邵氏電影公司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Quattroporte,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1]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Quattroporte。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佈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臺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 2 # 睿利家1314

    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


    尋根溯源


    邵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等所載,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i),食邑於召(今陝西省東岐山西南),後又封於燕,至太子丹時為秦所滅,子孫遂以召為氏,後加邑為邵;2、據《姓譜》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都有邵姓;3、出自他族改姓。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當時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稱為召公、召康或召伯。姬奭曾輔佐周武王在滅商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成王時被封於燕國(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他派長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孫世襲其位,也都稱“召公”,與周公共同輔掌周朝國政。周王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著東移,遷徙到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公元前222年,燕國為秦國所滅,召公子孫就以原封地“召”為姓。漢代以後,召姓子孫大多把“召”改為“邵”,從此誕生了邵姓。他們尊姬奭為邵姓的姓始祖。


    繁衍播遷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忙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記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之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佈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生,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了這一支外,姓邵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佈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臺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65%。


    郡望堂號


    邵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博陵郡,東漢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南),西晉移至安平(今屬河北);2、汝南郡,西漢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東漢移至平輿(今屬河南);3、洛陽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4、安陽縣,治所在今河南安陽。


    堂號:“博陵”、“種德”、“嘉會”、“天遠”、“安樂”等。


    宗族特徵


    1、邵姓名人多學者,為中國文化的貢獻甚巨;


    2、歷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生在宋代以後;


    3、召、邵同宗,至於召姓改為邵姓的原因、時間,還待有識之士去考察。而當代召姓人氏卻稀有;


    4、邵姓字行輩分排列有序。


    邵氏族規十條


    以下十條,不過僅舉大略。教家之道,千條萬緒,非語言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孫,末有不自賢父兄培植而來者也。教子無方,莫要於讀書。必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進取成名。登科、發甲,固視乎命運。然超瓊所識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讀書而發始達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識丁,而其身崛起田間,至豋甲、乙榜者,百中僅一二焉。俗語所以胡“書讀三世發”之言也。茲所定族規十條,皆幼時聞於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未嘗不同。故簒而存之,刊之於譜,願與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遺漏及應添立規條,異日重重刻時,固可增入。


    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可不忘。但思身所自來,則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雖十世、百世固不得以為遠也。奉先思孝,古訓昭垂,帝王且然,況大夫、士庶哉。吾家自遠祖以來所立家規: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當設祭之禮歲首、歲除、端午、中秋亦如此。新歲暨清明,必相率掃墓,古人所謂上冢也,各家無論老幼,必當親詣墓前,行三叩首禮。雖大風雨雪,不得憚勞。此鄉族所同,子孫宜永永循守。庶幾因時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


    屬毛離裡,懷抱恩深;擇傅延師, 劬勞念切。苟或不孝,禽獸何別。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大略該之。而好貨才防、私妻子,尤為鄉俗通弊,不可不以為切戒。至於違犯教令,律有明條。凡子孫於父母及父母,罵者罪即絞決;毆則斬決;殺者凌遲處死。例禁森嚴,雖下愚亦當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撫我、育我之德,則服勞、致敬、就養,無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須預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釀成梟人,貽累族人。


    和兄弟


    長枕大被,天子且然;讓棗推梨。昔人稱美。但人家兄弟,當幼時無不十分友愛。其後之不睦者大抵因妻子、爭財產而已。抑或此貧彼富,有求莫應,若秦、越人之相視。同氣參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後嫡庶之別,亦屬一氣所生。骨肉至親,尚成嫌隙,子孫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從兄弟,尚宜和睦,況在同氣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篤友于,則出入怡怡,家風不損,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


    貴貴賢賢,義無偏詘親親長長,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脈。尊卑之分,軼然不淆。長幼之情,藹然相浹。喜則相慶,憂則相吊。貧弱之一,富實者宜時周恤之。愚魯之徒,智賢者時教導之。總以相扶、相助為念。至幹尊長,尤不得與卑幼戲虐,致為有識者所笑。此吾鄉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鄉鄰


    歲時款洽,誼篤比鄰;患難扶持,世稱會里。我先世以忠厚傳家,凡屬子孫,務必謙虛樂易,與人無爭。不得恃血氣以凌人,逞奸詐以滋事,徒害鄰里,終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強恃詐,或倚仗族人之勢,欺侮鄉黨者長輩亟戒責。尤宜念睦任恤之風,實為古道,待人務從乎厚,處世毋涉乎驕。至於修橋、補路、拯溺、救飢、恤寡、孤、勸善、教不能諸事,凡有益於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長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賴也夫。


    教子弟


    子弟以讀書明理上。為父兄者必延聘名師,慎擇益友,俾得朝夕漸摩,學問有所成就。遇則掇科取第,不遇亦不失為通人。光前裕後之圖,計莫逾此。其有資質不能讀,及力不能讀者,則為農、為工、為商,即傭僱營生,亦屬正業。總當責以勤儉,教以安分,令其學為好人,切不可任令遊手好閒,習致敗壞家聲。至於富貴之家子弟,性質即有琰劉,亦當以師為約束,切鐵嬌養溺愛,終受必家之富。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讀也。


    戒習染


    習俗之壞人子弟,事不一端。其顯者則嫖也、賭也、酒也、煙也、而近年尤有入會、結盟等惡習也。江湖無賴隨處煽誘,年輕子弟每為所牽。輕則有玷行為,重則顯幹法紀,其禍不可勝言。即輕薄之行,狷利之語,戲虐、罵言、欺誕、狂挑市井惡少情形,為大雅所深鄙,亦當引為切戒。至於干預詞訟,習以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門之為愈乎。又隸卒賤役,例不準子孫與考,凡族中子弟雖至貧困,應不準當差。違者黜之勿齒。


    獎名節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潛德幽光,豈容湮沒。族中如有孝子、悌弟、義夫、節婦。確有實跡,未經旌獎者,應由族人備錄行狀,會眾覆實,聯名舉報,或請匾額,或請旌表。斯亦一族與有榮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


    玉潔冰清,固稱佳偶;荊釵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為男配,為女擇婚,必須清白人家,門戶相當者,方許聯姻。不得貪圖財物,輕信冰人,不辨薰蕕,苟且作合。萬一結朱陳,使日後兒女竟不齒於鄉曲,深為可惜。嗣後,如有不分良賤,不論可否,與奴隸娼優等位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復與齒。


    急賦稅


    踐土食毛,自應輸賦;急公好義,豈許逋糧。況國家惟正之供,按季徵收,如額而止,先後不免。何苦延挨觀望,伺候公庭,自取鞭撲耶?凡吾族於本戶地丁漕糧各項,須依期投納。即近年籌餉捐輸,亦朝廷萬不得已之舉,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擾,門戶晏如,豈非樂事?至佃田耕種,亦宜早納年租。荒歉求減,必須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勸導,諭以急公。此所謂國課早完,自得至於樂者也。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4%.


    尋根溯源


    邵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等所載,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i),食邑於召(今陝西省東岐山西南),後又封於燕,至太子丹時為秦所滅,子孫遂以召為氏,後加邑為邵;2、據《姓譜》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都有邵姓;3、出自他族改姓。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當時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稱為召公、召康或召伯。姬奭曾輔佐周武王在滅商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成王時被封於燕國(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他派長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孫世襲其位,也都稱“召公”,與周公共同輔掌周朝國政。周王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著東移,遷徙到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公元前222年,燕國為秦國所滅,召公子孫就以原封地“召”為姓。漢代以後,召姓子孫大多把“召”改為“邵”,從此誕生了邵姓。他們尊姬奭為邵姓的姓始祖。


    繁衍播遷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忙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記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之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佈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生,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了這一支外,姓邵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佈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臺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65%。


    郡望堂號


    邵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博陵郡,東漢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南),西晉移至安平(今屬河北);2、汝南郡,西漢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東漢移至平輿(今屬河南);3、洛陽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4、安陽縣,治所在今河南安陽。


    堂號:“博陵”、“種德”、“嘉會”、“天遠”、“安樂”等。


    宗族特徵


    1、邵姓名人多學者,為中國文化的貢獻甚巨;


    2、歷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生在宋代以後;


    3、召、邵同宗,至於召姓改為邵姓的原因、時間,還待有識之士去考察。而當代召姓人氏卻稀有;


    4、邵姓字行輩分排列有序。


    邵氏族規十條


    以下十條,不過僅舉大略。教家之道,千條萬緒,非語言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孫,末有不自賢父兄培植而來者也。教子無方,莫要於讀書。必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進取成名。登科、發甲,固視乎命運。然超瓊所識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讀書而發始達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識丁,而其身崛起田間,至豋甲、乙榜者,百中僅一二焉。俗語所以胡“書讀三世發”之言也。茲所定族規十條,皆幼時聞於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未嘗不同。故簒而存之,刊之於譜,願與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遺漏及應添立規條,異日重重刻時,固可增入。


    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可不忘。但思身所自來,則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雖十世、百世固不得以為遠也。奉先思孝,古訓昭垂,帝王且然,況大夫、士庶哉。吾家自遠祖以來所立家規: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當設祭之禮歲首、歲除、端午、中秋亦如此。新歲暨清明,必相率掃墓,古人所謂上冢也,各家無論老幼,必當親詣墓前,行三叩首禮。雖大風雨雪,不得憚勞。此鄉族所同,子孫宜永永循守。庶幾因時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


    屬毛離裡,懷抱恩深;擇傅延師, 劬勞念切。苟或不孝,禽獸何別。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大略該之。而好貨才防、私妻子,尤為鄉俗通弊,不可不以為切戒。至於違犯教令,律有明條。凡子孫於父母及父母,罵者罪即絞決;毆則斬決;殺者凌遲處死。例禁森嚴,雖下愚亦當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撫我、育我之德,則服勞、致敬、就養,無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須預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釀成梟人,貽累族人。


    和兄弟


    長枕大被,天子且然;讓棗推梨。昔人稱美。但人家兄弟,當幼時無不十分友愛。其後之不睦者大抵因妻子、爭財產而已。抑或此貧彼富,有求莫應,若秦、越人之相視。同氣參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後嫡庶之別,亦屬一氣所生。骨肉至親,尚成嫌隙,子孫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從兄弟,尚宜和睦,況在同氣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篤友于,則出入怡怡,家風不損,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


    貴貴賢賢,義無偏詘親親長長,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脈。尊卑之分,軼然不淆。長幼之情,藹然相浹。喜則相慶,憂則相吊。貧弱之一,富實者宜時周恤之。愚魯之徒,智賢者時教導之。總以相扶、相助為念。至幹尊長,尤不得與卑幼戲虐,致為有識者所笑。此吾鄉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鄉鄰


    歲時款洽,誼篤比鄰;患難扶持,世稱會里。我先世以忠厚傳家,凡屬子孫,務必謙虛樂易,與人無爭。不得恃血氣以凌人,逞奸詐以滋事,徒害鄰里,終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強恃詐,或倚仗族人之勢,欺侮鄉黨者長輩亟戒責。尤宜念睦任恤之風,實為古道,待人務從乎厚,處世毋涉乎驕。至於修橋、補路、拯溺、救飢、恤寡、孤、勸善、教不能諸事,凡有益於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長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賴也夫。


    教子弟


    子弟以讀書明理上。為父兄者必延聘名師,慎擇益友,俾得朝夕漸摩,學問有所成就。遇則掇科取第,不遇亦不失為通人。光前裕後之圖,計莫逾此。其有資質不能讀,及力不能讀者,則為農、為工、為商,即傭僱營生,亦屬正業。總當責以勤儉,教以安分,令其學為好人,切不可任令遊手好閒,習致敗壞家聲。至於富貴之家子弟,性質即有琰劉,亦當以師為約束,切鐵嬌養溺愛,終受必家之富。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讀也。


    戒習染


    習俗之壞人子弟,事不一端。其顯者則嫖也、賭也、酒也、煙也、而近年尤有入會、結盟等惡習也。江湖無賴隨處煽誘,年輕子弟每為所牽。輕則有玷行為,重則顯幹法紀,其禍不可勝言。即輕薄之行,狷利之語,戲虐、罵言、欺誕、狂挑市井惡少情形,為大雅所深鄙,亦當引為切戒。至於干預詞訟,習以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門之為愈乎。又隸卒賤役,例不準子孫與考,凡族中子弟雖至貧困,應不準當差。違者黜之勿齒。


    獎名節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潛德幽光,豈容湮沒。族中如有孝子、悌弟、義夫、節婦。確有實跡,未經旌獎者,應由族人備錄行狀,會眾覆實,聯名舉報,或請匾額,或請旌表。斯亦一族與有榮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


    玉潔冰清,固稱佳偶;荊釵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為男配,為女擇婚,必須清白人家,門戶相當者,方許聯姻。不得貪圖財物,輕信冰人,不辨薰蕕,苟且作合。萬一結朱陳,使日後兒女竟不齒於鄉曲,深為可惜。嗣後,如有不分良賤,不論可否,與奴隸娼優等位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復與齒。


    急賦稅


    踐土食毛,自應輸賦;急公好義,豈許逋糧。況國家惟正之供,按季徵收,如額而止,先後不免。何苦延挨觀望,伺候公庭,自取鞭撲耶?凡吾族於本戶地丁漕糧各項,須依期投納。即近年籌餉捐輸,亦朝廷萬不得已之舉,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擾,門戶晏如,豈非樂事?至佃田耕種,亦宜早納年租。荒歉求減,必須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勸導,諭以急公。此所謂國課早完,自得至於樂者也。

  • 3 # 老劉籃球故事會

    出自姬姓,為黃帝之後。

    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於召,被稱為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他的一支子孫襲召公爵位,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

    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後加邑改為邵姓。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

    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iv模組裡可以包含的html元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