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色的視角
-
2 # 殘雪影視5N9K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人是受環境影響和改變的,而人本主義則認為,人是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有上進心的,剛接觸這兩種心理學流派,會覺得說,它們有時是相悖的,但當深入接觸與思考以後,才發現,在任何情境下,可以用任何學派來解釋,總是有其道理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人是受環境影響和改變的,而人本主義則認為,人是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有上進心的,剛接觸這兩種心理學流派,會覺得說,它們有時是相悖的,但當深入接觸與思考以後,才發現,在任何情境下,可以用任何學派來解釋,總是有其道理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人是受環境影響和改變的,而人本主義則認為,人是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有上進心的,剛接觸這兩種心理學流派,會覺得說,它們有時是相悖的,但當深入接觸與思考以後,才發現,在任何情境下,可以用任何學派來解釋,總是有其道理的。
將這些理論用於回顧我近20年來的職場經歷,發現有點意思。我常在思考,是什麼讓我從羞澀而內斂的職場小白變身成在B家13年的白骨精,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白領、骨幹、精明,而是像白骨精一樣的市儈與功利。13年間,將自己從理想主義打磨到極端現實主義,但好在有一點我非常明白的是,工作是為自己做的,不是為他人的,基於此,才讓我仍能在現實主義的模式中始終理性地保持對自我的高要求以及警醒,不斷地反思著自己的未來是否與B家可以同頻及繼續同道而行,不斷地保有自己的夢想而從不放棄。
也一直在想,這13年,若換了另一家極具人文關懷精神的公司,我又會是如何?會否,我不是如今的精於算計時間與人際關係成本,而更加佛系地、用自我的本真去實踐呢?一個過度關注風險以及由此產生的不信任員工的企業文化,終將會讓忠誠而單純之人受傷,並扭曲其本真的樣子,而做成一個自己都不願意的模樣。比如,一提到內部流程,公司對於風險的零容忍,幾乎無人願意擔責,我會秒變火藥桶,滿滿的戾氣與憤恨,這是我的痛苦之身,雖不想如此應激的反應模式,只是身在江湖,如何做,我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卻在環境,一個心慈手軟之人,拼命地用滿身盔甲來保護自己的柔軟,才能不受傷害。
所以這個時候,行為主義佔了上峰,我希望能夠不受環境影響,讓自己做回真實,但是環境說不可以,要保護好自己,所以我做成了環境需要我成為的樣子。
好在,對於公司內部的一些我喜歡的同事,以及客戶們,我採用完全不同的應對方式,因為對方對自己如何,自己就會如何對對方,畢竟我是一個感恩之人。而也自豪於自己如此的靈活,環境於我的作用全都被我一覽無餘的反射回去了,從這一點上來看,我是行為主義的堅實追隨者。
而在這環境中,我仍需要保持清醒,在人本主義理念的支配下,時不時,內心會發出洪亮的聲音說:”你千萬不要走丟了哦,要保持住,這個環境,只是你暫時的居所,你若因這暫時的所在而走丟了,那就要迷失一輩子了,再也找不回來自我了。” 所幸,內心中的超我一直保持著,所以,我是幸運的,可以在環境中做成一個樣子,而內心世界是另一個樣子。
當然,職場環境所教給我的,是讓我學會了何謂現實的職場關係、何謂浴火重生、何謂不在乎別人而活得更自我,心臟強大到自己不敢想象,這是要感謝環境帶給我的這些。
回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我加的註解是:一個真正完善的自我,可以成為超我,而另一個是表象的自我,這個表象的自我是多面而多變的,也在在職場環境與生活環境可以完全不同,有可能是本我,也有可能是超我。而一個適宜的環境,是可以讓一個人調整後自我和超我是完全統一的,這兩個自我能做到真正統一的人是幸運的,是值得祝福的。所以人終其一生的追求,還能有什麼呢?除了讓自我與超我的一致,想必沒有其它了吧?
就如兩性關係中,為何相處久了,原本柔弱之人變得強悍了,也是相同的道理吧,當激情過後美好的期許不再,並在經歷了種種現實的落差之後,其自我無法完成對本我的調節,不要說與超我的統一了:是在其心裡築起了一道道高牆,直至難以越過。
如果那個環境無法讓你做到本我、自我與超我的協調統一,早晚,都會離開那裡的。所以,我也一直為這個適宜的環境而努力著,一個全世界最慵懶、最愛空想之人,為了一個適宜的環境,居然也能成為自律之人,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得要多想逃離這個環境?這時,不悅的環境,不僅讓我變成一個不悅的自己,還讓自己想要離開,併為離開去做充分的準備。這時,是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共同起做用,而這時的行為主義,痛苦之身是起了負向的作用,但同時也起了正向的作用,讓我有所行動。
而各個環境之間也是會相互影響的,作為職場媽媽,我努力讓職場痛苦之身的行為模式,不要有絲毫影響到家庭,身為媽媽,當職場的強勢出現時,要做是立馬停下,調整自己,迴歸溫和媽媽的角色,而不是將各個環境中的本我與自我混為一談。這樣的靈活性,對人的要求是相當高的,要求人們可以不同場景下時時覺察並調整,最難的是時時覺察,身在其中,常常以爬行動物腦而用本我來表現,而自我卻不線上,所以會看不到自己。常看到一些案件,職場的勝利者卻無法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免痛心。畢竟,不同場合環境,對人的要求一定是不同的,陷入教條而刻板的風格中,再好的環境A中的角色也無法勝任環境B。
在學習心理學的這個過程,也讓我們更清晰,如何利用理論來給自己正向的指導。當負向的作用一直強壓在我們身上時,不是身陷其中無法自拔,而更需要時時覺察,一旦意識到問題所在,就需要用正向去引導自己的方向,這才是學習心理學的真正意義所在:覺察自己,並瞭解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基於這些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意識。做更好的自己,感恩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