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桑榆說ing

    曬乾海水確實能得到鹽,但長期吃這些鹽,無疑在自尋死路,換個角度想,地球海洋總面積高達3.6億平方千米,對人類來說,海水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真的可以,古代封建王朝就不會控鹽了。

    在古代,鹽作為重要戰略物資,絕對要把控在王室手裡,並且各地官府一直都在嚴厲打擊販賣私鹽的勾當,可以說,一個國家的鹽,決定著王朝的興衰,因為鹽對人類太重要了。

    人類為什麼要吃鹽?不吃鹽會怎樣?

    以前經常搞不懂,為什麼菜裡要放鹽,為什麼人類非要吃鹽?不吃不行嗎?

    我們都知道,吃下去的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大分子被分解成小分子,從而被我們人體各大細胞吸收,例如蛋白質被分解成氨基酸,多糖類被分解成單糖。

    但是,細胞在吸收營養成分的時候,需要“開門”,產生的廢物要排出去時,也需要“開門”,雖然看上去簡單,不過我們人體細胞並不能直接做到,而是需要藉助鈉鉀離子的幫助。

    通俗易懂的說,鈉鉀離子可以幫助細胞之間交換物質,並且可以控制細胞膜內外的滲透壓,細胞吸收營養物質,需要鈉鉀離子“開門”,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要排出去,也要鈉鉀離子“開門”,而我們人體是無法獨立產生鈉鉀離子的,只能從外部獲取,所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吃食用鹽。

    不管天氣熱不熱,人體每天都會排出一些鹽分,所以我們需要每天補充少量食用鹽,總之鹽吃多會得病,吃少了也會得病。

    看到這裡不禁好奇,人類能吃食用鹽,那麼動物呢?

    自然界沒有經過提煉的食用鹽,難道動物就不要吃鹽嗎?

    對於食草動物而言,它們會定期吃一些岩土,或者舔舐岩石碎塊,很多野山羊爬到懸崖峭壁上,就為了吃一口鹽,不過動物相比於人類,它們排出的汗液比較少,自然每天損失的鹽分也比人類低很多,對於圈養的食草動物,農場主一般都會放鹽磚,牛羊有需要了就去舔一舔。

    對於食肉動物而言,它們可以透過捕殺食草動物,從吞入腹中的血肉裡補充鹽分。

    海水中的鹽分是怎麼來的?

    據科學研究表明,起初海水跟江河湖波的淡水一樣,都是不含鹽分的,也就是說,起初的海水不是鹹的。

    但地球上的水總是不斷流動的,海洋每年的水分蒸發量高達12500萬噸,這些水變成水蒸氣後,隨著氣流轉移到陸地上空,透過降雨的方式再落到大陸上,水分不斷沖刷著陸地的土壤、岩石,順帶著把土壤岩石中,可溶於水的物質一起轉移到了江河湖泊中,最後這些物質再匯入大海,其中就有鹽。

    這些物質並不會蒸發到天上,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中的鹽類物質越積越多,慢慢海水就變成了鹹的。

    除了鹽之外,海水中還富含70多種元素,其中以氯、鈉、鎂、硫、鈣、鉀、溴、碳、鍶、硼、氟等11種元素的含量最多,甚至還有金元素,所以海水鍊金從科學角度來講,可以行得通,有專家計算,如果把地球上的海水全部提煉,可以得到550萬噸黃金、4億噸白銀、137億噸鐵、41億噸錫和137億噸鋁,簡而言之,海水中富含鹽分,同樣也富含大量其他物質。

    假如戰爭爆發,在小島避難時,能不能直接把海水曬乾從而獲取食鹽?

    有人說,曬鹽太麻煩,直接起鍋煮海水,透過加熱的方式讓水分蒸發,從而留下鹽晶,理論上可行,但在古代,能源極其珍貴,連熱水都喝不上,怎麼還敢大肆揮霍木柴煤炭,而且古代是嚴禁濫砍濫伐的,違者會被拉去坐大牢,所以煮海水是一種極其浪費能源的方式,例如耗費100塊錢的成本,結果得到了1塊錢的粗鹽。

    要想提煉食鹽,先得“制滷”,起初古人發現,海水在落潮後,如果那幾天豔陽高照,再加上風力也很大,沙灘上就會出現閃閃發光的晶體,後來才知道,這是鹽晶。

    古人將鹽晶跟沙子堆砌成一個類似於堤壩的形狀,當漲潮時,海水衝進堤壩,落潮時,海水回不去了,被留在坑裡後,繼續遭受Sunny的暴曬以及海風的吹拂,其內部的水分被持續蒸發掉,自然在留下來的物質中,鹽分的含量就會越來越高。

    在多次反覆這樣操作後,就能得到“喝飽鹽”的海水,聽沿海老人說,這就是“滷水”,古代人將蓮子扔到滷水中,假如10個蓮子都浮在水面,說明滷水中的鹽分夠了,如果3漂7沉,說明鹽分還不夠。

    因為此時滷水中的含鹽量極高,所以只需要很少的能源,透過加熱,再加入一點新增物,就能得到鹽晶。

    鹽晶剷掉後繼續加入新的滷水,反覆以上過程就會得到純度較高的鹽,然而此時的鹽,還只能稱為粗鹽,因為之前咱們講過,海水中的物質太多了,所以粗鹽中也有很多雜質,例如氯化鉀和氯化鎂等等。

    同樣加熱到90℃,氯化鈉的飽和溶解度為39克,遠低於氯化鎂的70克,把之前的粗鹽繼續放到另外一份加熱的滷水中,因為滷水已經喝飽了“氯化鈉”,但加熱後,它還沒喝飽“氯化鎂”、“氯化鉀”,所以粗鹽在放入加熱的滷水中時,粗鹽內部的鉀鎂等物質就會再次被滷水吸收,從而提高了鹽分的純淨度,此時得到的鹽就差不多可以食用了。

    從上面簡單的製鹽過程,我們可以提取關鍵步驟,首先要得到“吃飽”鹽的滷水,絕大多數拿去加熱提取粗鹽,少部分滷水透過加熱,增加氯化鈉、氯化鎂的溶解飽和度,再用加熱的滷水去吸收粗鹽中的雜質,得到較為純淨的食用細鹽。

    此時再分析,假如到小島上逃難,如果單純把海水曬乾,得到的鹽晶中無疑會存在大量雜質,長期吃富含雜質的粗鹽,當攝入的雜質超多一定量時,身體肯定會生病,長此以往,人體可能會死亡。

    在小島上,不管曬海水或者生火加熱海水,得到的都是粗鹽,所以這樣是行不通的,要想在小島上健康的避難,就得學會以上製作細鹽的手法,核心本質就是提高鹽分濃度,降低鹽晶中的雜質,吃經過提純的鹽,就會安全很多。

    如果發生戰爭,老百姓去緊急避難時,需要準備哪些物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危,修建了大量的地下防空洞,這裡不僅可以儲存大量的糧食,還能躲避常規導彈的轟擊。

    如果發生戰爭,大家可以躲到指定防空洞中,一切聽從指揮,感覺帶點日常生活用品即可,或者可以躲到地鐵站、銀行地下室、地下停車場,因為現在很多停車場,都是以國家抗力標準來修建的,甚至高等級抗力的地下停車場,能頂住原子彈的轟擊。

    如果躲到小島上或者大山裡面,首先建議帶點壓縮餅乾,以成年人每天2000大卡熱量來計算,需要吃2公斤以上的米飯,荒郊野嶺很難有這個條件,帶一大堆大米也不現實,而一份100克的壓縮餅乾,就能提供約500大卡的熱量,每天吃400克壓縮餅乾就足夠了,並且壓縮餅乾體積小,形狀工整,戰時避難非常容易攜帶。

    野外生存少不了乾淨的淡水,生水中有很多雜質、細菌微生物等等,有必要帶一個淡水淨化裝置,或者有條件的帶個鍋,把生水加熱一下再吃,如果在小島上避難,記得平日裡收集點雨水或山泉水。

    此外最好再帶一點糖,在戰爭期間,糖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通俗易懂的說,糖分能給機體細胞提供能量,二戰糖類補給物資主要有果醬、巧克力、飲品、蔗糖、焦糖等,沒有糖,人體就會出現飢餓、虛弱、乏力、精神不集中等現象,嚴重的話會出現昏迷。

    本文話題:如果發生戰爭,你認為還要攜帶什麼東西?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伊朗總統稱「伊朗估計已有25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