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奕洋洋的懶洋洋
-
2 # BOX81281746
“五子奪嫡”肇始於楚共王時期。這段時期,歷經“子重之亂”、鄢陵之戰,國內王公貴族間派系林立,楚國實力被削弱。楚共王有“寵子”五人:公子招、公子圍、公子比、公子皙、公子棄疾。由於這幾位公子都是庶出,太子之位遲遲未能選定,“寵子”們覬覦王位由來已久。
楚共王死後,雖一直未嫡立太子,但政權交接並未出現太大問題,長子公子招遵長幼為序被擁立為康王。平庸的楚康王死後,傳給了自己年輕的兒子郟敖,眾叔叔們則被封為卿大夫共同輔政,公子圍成為令尹,公子比為右尹,公子皙為宮廄尹(令尹類似丞相,右尹類似於副丞相,宮廄尹職無庸詳考,公子棄疾可能年紀太小,未見有任官職)。
楚共王時期的春秋時代屬於宗法封建社會的鼎盛期,大部分諸侯國都是王族執掌國政,長期因襲本族宗法來治理國家,一家人分享政權是常態,除非開明強勢的君主遇到吳起、百里奚等出類拔萃者,或者本國某些公族勢力過於強大,已經威脅到王權統治,需要提拔異族卿大夫來制衡,才有可能委異姓以相國之重任。
這個時候的楚王郟敖處境很尷尬,幾個叔父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位高權重,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的王位。要命的是,天真而弱小的郟敖根本沒有識破叔叔們的野心,不僅將一國軍政大權交給了公子圍,還尊稱其為“季父”,堪比“攝政王”。公子圍隨後指使公子皙去往邊境築城,遠離權力中樞,並用計殺了大司馬偽掩,兼併了他的家室封地,不到一年時間就清除了自己的主要政治對手。
公元前540年,公子圍出使鄭國,在離開國都前,這位權傾朝野的令尹遣走了楚王郟敖周圍的親信。巧合的是,剛到半路上就聽聞楚王郟敖生了病,公子圍立即返回王宮,在病榻前用自己的帽帶勒死了自己的侄子,連他的兩個幼小的兒子也沒放過。
公子圍弒君代立為楚國國君,是為楚靈王。然而,任何重大的政權更迭對國家的政治權力結構乃至貴族階層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公子圍弒君代立完全惹怒了另外的兄弟,在外築城的四弟公子皙因此叛走鄭國,三弟公子比叛逃楚國當時最大的仇敵——晉國。這樣,最高層權力結構分崩離析,重要的卿大夫們不是逃離就是被殺,留在國內的家眷、門人及黨羽也未能倖免,政變所波及範圍的深度和廣度恐怕是空前的。《左傳》記載,楚靈王聽聞國都政變後悔悟:“餘殺人子之多矣。”可以為證。
當然,沒有反叛的五弟公子棄疾可能因為年紀太小,沒有參與血腥的宮廷政變;或者雖然心懷不滿,但也深知自己實力太小,無法與權謀詭詐、手段殘忍的二哥相比,只能選擇沉默。按照《左傳》的記載,年輕時期的公子棄疾人品和智慧遠在其他幾個兄弟之上。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句名詩說的就是這位走上人生巔峰的楚靈王。不過,據《墨子》所載,這裡的細腰,不是指美女寵姬,而是指當時的士大夫為了迎合楚靈王對臣子的“變態”嗜好,以致“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畫面讓人忍俊不禁。
當上國君後,意氣風發的楚靈王相繼召集各大諸侯會盟,也想領略先王楚莊王那樣的春秋霸主之雄姿。但是,無此實力卻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隨後,攻伐吳徐、建章華臺、絞殺大臣,透過一系列政治變革,不斷打擊世襲貴族,集中政治和社會資源,強化王權,同時也得罪了一大批世族,為自己日後的眾叛親離埋下了伏筆。
國內一穩定下來,楚靈王就開始了酒池肉林、尋歡作樂的奢侈生活,並且大興土木,百姓苦於徭役不絕。高調自傲的楚靈王內心開始膨脹,也忘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國君的。窮兵黷武的楚靈王讓自己的弟弟公子棄疾執掌軍隊,滅了陳、蔡,並封其為陳蔡公。由此,公子棄疾的羽翼漸豐。卿大夫申無宇借進宮捉賊告誡楚靈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建議楚靈王不要給與公子棄疾封邑,以防勢力增長威脅自己,然而並沒有什麼作用。
此時的楚國面臨的內外形勢也已經出現變化,和曾經最大的勁敵——晉國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以往柔弱的東邊鄰國吳國逐漸強盛,藉著背後晉國的支援,不斷騷擾邊境,已成為楚國最大的敵人。盤踞東南的越國與吳國有隙,因此越國便與楚國結成了聯盟,共同對付夾在中間的吳國。
-
3 # 不知道用啥名啥都存在
楚國五子奪嫡:強橫者眾叛離,示弱者聚人氣!勝敗有憑,發人深省
在楚共王的五個兒子當中,次子楚靈王是最霸道、最跋扈的一位。這個連天都敢不敬的楚王可能從來沒把他的五弟——那個謙遜、文弱的公子棄疾放在眼裡。但正是這個五弟,最終從他手中奪取了王位。
回覆列表
意思是五個兒子爭奪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