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太子在奉行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那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說明朝,基本上都是嫡子或者長子擔任太子,這叫名正言順。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等10位皇帝,要麼是嫡子、要麼是長子,也基本都在登基前被立為了太子。

    可到了清朝,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都說清承明制,可縱觀整個清朝,卻只有1位太子。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時候的太子,似乎又沒那麼重要了。

    一、清朝立賢不立長。

    清朝剛入關那會兒,還不懂中原文化,雖說繼承了不少明朝的制度,可偏偏把嫡長子繼承製給遺漏了。

    康熙時期,倒是把這事兒給恢復了,因為康熙所立的太子,恰好就是自己的嫡長子胤礽。本來按部就班地這麼搞下去,似乎也就跟明朝沒什麼區別了。

    可偏偏康熙的太子胤礽是個失敗的案例,這使得清朝再次恢復了以前選拔繼承人的傳統,那就是立賢不立長。

    繼承人是集團的未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只選嫡長子,那失敗的機率是非常大的。很顯然,康熙的實驗就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清朝統治者入關前,就是按照立賢不立長的辦法選擇繼承人的。比如說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就是因為他比較賢能,才被公推為努爾哈赤的繼承人。

    康熙以後,雍正選擇繼承人,也是根據賢能,選擇了第四子弘曆。乾隆本有17個兒子,可惜這位老哥太能活,熬死了13個。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相對優秀的十五子永琰。

    由此可見,清朝選拔繼承人,多數情況下,不會根據你的年齡和出生順序來選,也不會根據你的母親是誰來選,主要是根據你是否有一定才能。

    這麼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夠儘量避免將大位傳給昏庸無能之輩。所以說,清朝的皇帝,大多數還算正常,雖說不是個個都是明君,至少基本沒有太昏聵的君主。

    二、康熙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

    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五味雜陳,他看著二十幾個如狼似虎的兒子,心裡挺複雜的。為啥?因為他覺得這幫老六,整天惦記著自己的皇位。

    尤其是公開舉薦太子的時候,大家一邊倒,幾乎都倒向了八阿哥胤禩。好傢伙,選拔繼承人,難道不是康熙老爺子的權力嗎?現在給你們點顏色你們就要開染坊啊!跟你們客套客套,你們還當真了?

    因此,康熙果斷把廢太子胤礽,再次扶持為了太子。一來是為了穩定朝綱,讓支援八阿哥的那幫人死了這條心。二來是為了告訴眾人,這個權力只屬於康熙自己。三來,就是老父親的一點私心了,畢竟培養了30年,誰能輕易放棄這個太子呢?

    結果倒好,胤礽這個不爭氣的傢伙,再次使得康熙勃然大怒,終於還是被廢了。自此,屬於胤礽的時代,就算徹底結束了。

    胤礽沒了,各位阿哥們,再次為了太子之位,爭鬥不休。這可太熱鬧了。主要分成了這麼幾派:

    第一派,大阿哥胤褆。第二派,三阿哥胤祉。第三派,四阿哥胤禛,背後有十三阿哥胤祥支援。第四派,八阿哥胤禩,背後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支援,俗稱八爺黨。第五派,十四阿哥胤禵。原本支援八阿哥,後來八爺黨開始集體支援他。

    這麼算下來,再加上原來的太子胤礽,至少有9位成年的阿哥,在爭奪太子的位置。民間俗稱九龍奪嫡。

    這可把康熙搞怕了,兒子們這麼搞下去,不僅要家破人亡,而且國家也會受到嚴重損失。而他們之所以這麼鬧,還不是因為太子之位嘛!

    此外,不排除前任太子胤礽,就是在奪嫡過程中,被自己的兄弟們,一步步推向了無盡的深淵。沒辦法,誰讓他佔著太子的位置不挪窩呢?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康熙皇帝選擇再不立太子了,他將選拔繼承人的事情,偷摸寫在詔書裡,存在了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等到他百年以後,再讓大臣們開啟來揭曉接班人的人選。這就是大家俗稱的秘密立儲。

    三、秘密立儲,避免了許多麻煩。

    你別說,這一招是真管用啊!自從康熙不再立太子,這皇宮內外可就清靜多了。畢竟任何一位皇子,都有機會,也都沒有機會。

    這就好比康熙讓兒子們各自買了一個盲盒,至於盲盒裡有沒有寶貝,那就要等康熙百年之久揭曉了。

    因此在此之前,康熙必須要保守秘密,這樣兒子們才能盡心盡力地博取康熙的歡心,而大臣們不知道該投靠哪一位皇子,因此最後都會把寶押在康熙本人身上。

    站隊可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有些人站錯了隊,將會永遠失去政治前途,甚至危及生命。與其孤注一擲,倒不如倒向康熙,反正康熙選誰他們就支援誰,這麼一來康熙還能繼續掌握最高權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由此可見,秘密立儲,是真好用啊!

    雍正看了老爹的操作,覺得太棒了,二話不說照抄了過來。因此乾隆也就成了雍正秘密立儲的物件。

    乾隆也覺得爺爺的辦法棒極了,也打算照抄,可惜他看中一個兒子,一個兒子就掛了,一連走了13個兒子,這可把乾隆給氣壞了,畢竟讓人整天爬正大光明匾換詔書,也怪累的。

    不過最終,乾隆還是選擇了秘密立儲的方式。哪怕只有4個兒子活著,這個辦法也能避免這4個兒子爭權奪利。嘉慶就這麼成為了帝國接班人。

    嘉慶在掌握實權的第二年,立馬就把旻寧秘密選為了接班人。這是乾隆和嘉慶同時看上的接班人,也就是日後的道光皇帝。

    道光在選拔接班人的時候,對兒子們還是考驗了很久的。每當鬼子六奕訢得滿分的時候,他那個四哥奕詝都要以仁義禮智信的優勢,掩蓋自己的卷面分落差。結果奕詝還真的把道光給忽悠了,道光二十六年,終於將奕詝秘密立為了接班人。

    此後清朝就沒有搞過秘密立儲了,原因很簡單,因為皇帝子嗣凋零,沒什麼好立的了。咸豐就一個兒子,只能立同治。同治沒有兒子,所以只能立堂弟光緒。光緒也沒兒子,只能立堂侄兒宣統了。

    總結:自古太子都是高危職業。

    太子在歷史上,能夠順利繼承大統的其實挺多的,但是擔任太子時間太長的,還想繼承大統,那就比較難了。

    比如說,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幹了30年太子,結果落得個謀反自盡的下場。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幹了23年太子,結果被弟弟楊廣給拱了。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幹了22年太子,結果被唐玄宗賜死。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也幹了24年太子,結果英年早逝,被弟弟朱棣取而代之。康熙的太子胤礽剛才說了,也是沒能接班。

    所以說,但凡是年長君主所立的太子,基本都無法順利接班。漢武帝活了70歲,隋文帝活了64歲,唐玄宗活了78歲,朱元璋活了71歲,康熙活了68歲。好傢伙,都是長壽帝王。正是由於這些帝王太長壽,導致太子們有些等不及了,有些真心等不到了。

  • 2 # 孤城影隨

    在古代,太子是國之根本,是國之未來。一個皇帝登基以後,一般都會立馬做兩件事,一件事是修建他的陵寢,一件事是選好太子。修建陵寢,是為了他百年之後的“人生”考慮。選好太子,則是為國家的未來考慮。

    選太子這件事,之所以著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太子是需要培養的。畢竟太子是將來的接班人。要接好班,就必須要有治國理政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養的,除了要系統地教給他文化知識以外,還要見習。皇帝在處理朝政的時候,要讓太子站在旁邊看。有一些皇帝還會有意給太子一些機會,讓她自己處理朝政。二是太子的確定可以確保穩定。如果太子不確定,皇帝的所有兒子們,都會參與競爭。一參與競爭,必然有大臣依附不同的皇子。同時,地方上以及邊關地區看見皇帝沒有接班人,肯定也會有想法。所有這些,都必然會引起朝廷的動盪不安。之所以說是“國之本”,道理就在這裡。

    (努爾哈赤)

    不過,歷史上有一個朝代,近三百年的時間,卻只有一個太子。這個朝代就是清朝。清朝為什麼三百年只確定了一個太子呢?

    最早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還不算一個王朝,只能算一個部落。照理說,部落也應該確定接班人,偏偏努爾哈赤沒有確定。他在朝堂上採用的,是所有的孩子們共同討論決策,當時叫做“九王議政”。不久他又驟然去世了。他去世後,皇太極聯合其它皇子,逼死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當了大汗。接著皇太極稱帝。從這時候開始,清王朝才算建立了。

    不過皇太極也沒有確立繼承人,就又驟然去世了。他去世後,經過一番爭鬥,他的第九子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生前也沒有確立太子,不過他立下了遺詔,讓康熙接班繼承皇位。所以,嚴格地說,康熙是沒當過太子就當皇帝的。

    (康熙)

    康熙上臺,他的次子胤礽出生一年後,他就正式立胤礽為太子。康熙之所以要這樣做,主要是康熙想學習漢人皇帝的做法,儘快確立太子,以固“國之本”。

    但由於康熙在確立太子以後,在培養太子上,並沒有完全按照漢人皇帝的做法來。也並沒有給予太子應有的權力和尊嚴。同時,其他的皇子,康熙也沒有安頓好,讓他們都呆在京城,沒有去就藩。也因此,皇子們就在京城和太子爭鬥。最終就釀成了“九子奪嫡”的悲劇。

    到雍正當了皇帝以後,“九子奪嫡”的悲劇,還一直在延續。雍正為了能坐穩皇位,還堅持不懈地和他的兄弟們鬥爭著。正是因為有這樣慘痛的教訓,所以雍正才腦洞大開,搞了一個“秘密建儲制度”。皇帝生前把繼承人的名字寫出來,兩份,一份自己保管,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皇帝去世後,從匾額後面把詔書拿出來,和皇帝的遺詔對照著宣讀。

    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沒有太子了。因為把詔書一念,那個皇子就得登基了。

    (雍正)

    不過,雖然雍正採用了這種方式確立繼承人。但是,從他開始,就不斷地洩密。比如他連續兩年都讓皇四子弘曆代替他去祭拜康熙,而這也相當於告訴了眾人,弘曆就是他確定的繼承人。而這也引得雍正的第三子弘時很不滿,和雍正的關係搞得很僵。秘密建儲,形同虛設。

    而且實際上也沒有消弭皇子們的爭鬥。皇子們依然爭鬥不休。只不過這種爭鬥是在暗中進行的,做樣子給皇帝看。此後最典型的,就是道光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奕詝本來天資愚鈍,但是他的老師讓他演了兩場好戲,結果道光皇帝誤以為這個孩子有“仁愛之心”,又有“孝悌之心”,所以最終把他確立為繼承人。

    也就是說,實際上雍正搞的秘密建儲,不確立太子的做法,並沒有解決預先確立太子產生的矛盾。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還產生了新的矛盾。這個新的矛盾就是強固了皇權,卻弱化了東宮。而弱化東宮,也就使得太子的培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如果道光皇帝預先把奕詝立為太子,那麼他就知道奕詝究竟是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就可以換人,不換人也可以加強培養,補足短板。但是因為秘密建儲,實際上無法發現皇子的不足,也沒辦法對他們進行培養。

    同時,這種做法,還為後來慈禧當權鋪平了道路。不預先確立太子,慈禧因此可以在權力寶座上為所欲為,統治中國半個世紀。

  • 3 # 均是天涯淪落人

    一個皇帝如果沒有子嗣,這對於王朝而言就是天大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這份功業沒有人繼承,這樣的後果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皇帝如果不立太子,這同樣對於大家而言同樣是沒保障的,因為太子的一個作用便是安定天下的百姓,讓大家都能夠有安穩,第二便是減少不必要的內鬥,從而讓皇位能夠順利過度,對於皇帝而言,如何避免皇室內鬥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為皇室內鬥往往意味著骨肉相殘,同樣也代表著力量的折損,而過早的立太子便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避免大家因為相互猜疑而發生過多的衝突,也可以減少其他皇子的野心,更好的去團結大眾,從而將王朝治理的更好,因此太子即是消除內鬥的基石,也是減少爭端的保障,自然太子這個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大家也不會為了這個位置而絞盡腦汁的爭鬥。

  • 4 # 邊讀邊看話歷史

    清朝的太子只有一位,就是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但是這位太子最終被廢了,此後,清朝再也沒有活著的“太子”稱謂。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事關國本,當然很重要。可是在康熙年間出現的一系列變故,最終導致清朝不立太子。

    胤礽是康熙的嫡子,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康熙和皇后的感情很好,皇后因生育胤礽難產而死,他非常悲痛,為了加以彌補,康熙在眾多的孩子中,對胤礽的感情最深;再加上當時正值“三藩之亂”的緊急關頭,早立太子有利於穩定國本,因此,在胤礽不到兩歲的時候,就被冊封為太子。

    胤礽由康熙帝親自教養,長大之後文武全才,也有一定的治國理政能力。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康熙帝在位的時間很長,他的兒子們都長到三十幾歲的時候,康熙還非常地“硬朗”,當然談不到退位上去。這時,三十多歲的太子周邊,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團體”,而且隱隱可與皇權抗衡。而他的那些弟弟們,也都形成了各自的團體,覬覦太子之位。這樣就形成了著名的“九龍奪嫡”局面。

    內外夾擊之下,在康熙一次塞外出巡的時候就出了狀況,說是太子深夜的時候靠近康熙的御帳,欲行不軌。此事讓康熙大為氣憤和傷心,當場大罵太子,並把他廢黜。

    但是,太子之位的空缺燃起了其他皇子的“希望”。先是皇長子胤諟(庶妃所生,在康熙活下來的兒子中是長子),居然提出要替“父皇”把太子殺了。康熙很憤怒,把他圈禁。

    之後,又有大臣聯名上書,保舉皇八子胤禩做太子。康熙更加憤怒,認為胤禩結交外臣、不守本分,並痛斥諸子,看情形,哪一天我死了,你們會在我的靈前開打爭奪皇位,骨肉相殘!

    為了平息“九龍奪嫡”的嚴重後果,康熙帝不久又把胤礽立為太子。不過,已經撕破臉的父子關係,很難再挽回。不到兩年,太子再次圖謀不軌,被發現後,再次被廢。

    兩廢太子之後,康熙帝有生之年,再也沒有立太子。可能是考慮到太子之位的誘惑巨大,會引發諸子之間殘酷的“內卷”,所以,康熙決定不再豎這個“旗杆”,而是悄悄地考察。在他去世之前,終於選定皇十四子胤禎為繼承人。

    胤禎替康熙遠征青海,給予的待遇差不多就是太子的待遇,很多人也把他當太子看,但是,並有冊封,也並沒有名正言順。康熙的打算可能是,等胤禎載譽歸來,就傳位給他,但是沒想到那一年冬天康熙得了急病,很快駕崩,皇四子胤禛上位,即雍正皇帝。

    關於雍正奪位的說法流傳很廣,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因為康熙帝沒有事先指定繼承人、也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因一場傷風而最終不治,才給了雍正可乘之機。

    雍正在繼承人問題上,吸取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不公開立太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骨肉相殘;事先寫好“遺詔”,一份放在自己身邊,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老皇帝駕崩之日,兩份“密詔”核對清楚,宣佈繼位者。之後的很多位皇帝,都沿襲這一繼承法。

    到了咸豐帝之後,出現了幾種特殊情況:咸豐帝病逝在熱河,駕崩之前親口指定了繼承人,他唯一的兒子載淳,是為同治帝。同治帝駕崩時很年輕,而且沒有兒子,由慈禧太后指定醇親王之子載湉繼位,是為光緒帝。光緒帝駕崩時也沒有兒子,由慈禧太后指定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位,是為宣統帝。

    康熙帝

    赫舍裡皇后

    胤礽

    九龍奪嫡

    十四皇子

    雍正

    正大光明

    乾隆帝

    慈禧

  • 5 # 東方京川

    太子是皇帝的繼承人,是國之根本,是國之未來,太子很重要。但康熙年間,胤礽當了三十年太子,最後被廢了。雍正才有機會當上皇帝。雍正後來不立太子,但留下遺詔,避免"九子奪嫡"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海和白雲美景的句子?